2014年2月,《达州晚报》面向社会公开征集社区记者。4年多来,社区记者为晚报提供了大量的优质稿件,他们深入基层,讴歌真善美,弘扬正能量,鞭挞丑与恶,成了晚报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这十多位社区记者中,有一对“黄金搭档”更是赢得了编辑和读者的一致点赞:他们一起寻找新闻线索、采访新闻对象、撰写新闻稿件,稿件见报率长期位居前列。这对搭档就是一直追逐“记者梦想”的谯继和邱一彪。
谯继已年过花甲,退休之前,他一直扎根山区从事教育工作。在完成教学任务之余,采写了大量新闻稿件被各级报刊电(视)台采用;邱一彪年近五旬,多年来一直热爱写作,文字功底深厚。十多年前虽然身患重病,但是乐观坚强的他积极面对,闲暇之余,写作成了他的挚爱。
2014年2月,在看到晚报征集第一批社区记者的消息后,从小就有着记者梦想的谯继和邱一彪立即赶到晚报总编室来报名应征。无巧不成书,当谯继前脚刚踏进总编室,邱一彪也随后赶到。因为共同的爱好和梦想,初次见面的谯继和邱一彪相谈甚欢,很快就成了好友。
“谯老师刚好退休,时间比较充足,可以到处搜寻新闻点子和线索;邱一彪因为要上班,可以在下班和周末休息之余精心打磨稿子。”两个人经常在一起商讨策划报道计划,然后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完成采写任务,他们借助社区记者的平台组合成搭档开始了他们的新闻梦想之路。
“都说当记者辛苦,而我们要当好社区记者的话,那可就更要吃得苦中苦了!”作为社区记者,新闻线索需要自己去寻找去发现,为了新闻的及时性还得抓紧时间来撰写,外出采访又没有专门的交通工具,那份艰辛自然可想而知。
2015年10月15日那天,谯继听一位朋友说在通川区龙滩乡有一处人文景观——中山寺遗迹亟待拯救和保护。于是,谯继叫上邱一彪踏上了采访之路。当他们租的车进入龙滩境内时,那坑坑洼洼,尚未硬化的乡村机耕道烂路,让他们寸步难行。司机心痛自己的爱车几乎要放弃前行,最终在他们的央求下到达了目的地。在看到龙滩乡玉屏村那600年前的古墓群、天子墓、精美的甬壁石雕、宏伟的寺庙建筑遗址时,那种为文物保护鼓与呼的紧迫感一下冲淡了他们的疲劳。文章最终以“视觉版”在晚报整版刊发,引起读者强烈共鸣。龙滩乡政府更是发来短信表示感谢,称该报道促成了龙滩乡申报修建中山寺古遗址文化保护项目,并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与支持。
今年7月上旬,为了采写达城著名的戛云亭背后的故事,他们头顶烈日,多方打听后才寻找到当年居住在古亭里的知情人、年逾八旬的刘玉成老人,从老人的讲述中,挖掘出不少鲜为人知的珍贵史料,为戛云亭不平凡的身世再添新内容。
类似这样的艰辛采访,对他们而言,却是家常便饭。“身边有很多人不理解,说我们为了一篇稿子这样劳累奔波划不来。但在我们心里,稿件见报那一刻,那种开心劲和骄傲感是其它东西难以替代的!”
一千多个日子里,他们随身带着采访本和摄影设备,走街窜巷,无惧风雨,抓拍百姓日常生活的精彩镜头,及时报道发生在身边的新闻,用自己敏锐的眼光去捕捉新闻点。
截至今年10月底,这对黄金搭档已在晚报刊发稿件800多篇,仅在2016、2017年,他俩合作采写的“达城记忆”方面的特稿就达20多篇,从车站、机场到影院、剧团、体育场馆再到罐头厂、火电厂、纺织厂。今年采写的《从“肉搏”到“网购”》《送气工扛在肩头的“万家灯火”》《达城首位外卖女骑手》《脑瘫三胞胎父母的坚强誓言》等众多特稿、社会热点新闻以及达城重点工程建设的报道,都上了晚报的重头版面或头版头条。两位也连续3年被评为达州日报社“优秀社区记者”。
“时光不老,我们不散!”谯继和邱一彪相互打趣:“追逐梦想的路永无止境,如果哪一天我俩有一个跑不动了,另一个就要继续背着对方继续前行!”
□本报记者 郝良
新闻推荐
本报讯近日,通川区东城街道办事处凤凰社区结合“民情大走访、民诉大化解、民生大改善、民策大公开”活动,开展了廉政宣传进...
达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达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