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音乐课教师,要全面完成音乐教学任务,不能不重视音乐欣赏这一关键环节。我认为:在音乐教学中,教师既要教会学生音乐理论知识、音乐基本技巧,还要在培养学生音乐欣赏能力上多下功夫。
一、要考虑不同学生在音乐感受能力上的差异,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做到因人而异
我们知道,音乐欣赏需要有一定的音乐知识和文化素养。文化素质高的人更容易理解音乐中表达的内涵。比如,对天文感兴趣的人,就比较容易理解《行星组曲》;对唐诗有研究的人,就容易理解《大地之歌》;熟悉外国文学的人,对柴可夫斯基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更容易接受。但对于一般人来说,特别是对于文化素质、音乐基础较差的人,不仅要掌握欣赏音乐的手段、步骤、方法,还特别要注重音乐内容的选择。对于这些人,教师要选择一些歌词比较直观、内容容易理解的歌曲。比如《祖国啊!我永远热爱你》,歌词语言优美、朴实无华、感情真挚,由衷地表达了对祖国的赞颂和爱恋之情。欣赏这一类作品,一般不需要做过多的探究,也不需要借助更多的资料;而对于一些歌词内涵较深或者寓意朦胧的作品,那就要求必须有一定的文化素养。所以说,在音乐欣赏教学时,必须区分不同的教学对象,因人而异,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来进行教学。
二、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手段上注重视听结合
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听、视等多种途径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如果“听”是引导学生对音乐形象的初步联想,那么“视”就是把这一联想进一步深化到具体形象。音乐离不开听,但又不能仅仅停留在听觉阶段。因为音乐总是在表现并形成一定的意境,如果过分强调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排除干扰专心的听,只是注重了音乐艺术本身的个性。如果能运用各种辅助手段,多元化的帮助学习者消化、吸收音乐,这就注重了音乐与其他艺术的联系。可以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理解多元文化。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如果学习者能同时开放多个感知通道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更准确,更能有效的把握学习对象。如动态的、视觉冲击等参与音乐的感知与体验,收效会不错。因此,采用视听等现代技术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发散性思维。
三、要帮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使学生在音乐想象的王国里自由翱翔
我们知道,每个人对音乐的理解有深有浅,不可能完全相同,因为音乐形象本身不同于视觉形象或文学形象。音乐形象只是描绘大致的情绪和图景,而不会做具体的细节描写。想象力的增强、思维的活跃,会大大提高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例如:听一曲《黄河船夫曲》,学生会被其粗狂、雄浑的气质所感染,会联想到中华民族勤劳、坚强、不屈的性格。听一曲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能使人联想到一幅美伦美奂的生活美景:江南春色、小桥流水、青青草地,牧童横坐牛背,手拿短笛,信口吹奏,怡然自得。想象得出这些图像,就是联想和想象发挥作用的结果。所以,教师一定要给学生插上联想和想象的翅膀,使他们在音乐的王国里自由翱翔。
总之,音乐这门学科是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有效载体。音乐欣赏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主要途径之一,对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对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完美人格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一定要认真研究音乐欣赏教育的有效途径,创造性地做好音乐育人工作。达川区双庙镇映山中心学校/赵平超
新闻推荐
改善群众居住环境 提升城市形象品质 郭亨孝到通川区调研棚改工作
郭亨孝到通川区调研棚改工作
达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达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