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阔天地 (油画)巴渝古韵 (布面油彩)灵境系列之十一 (布面油彩)
□张全普
刘曙光 1963年生,四川达州人。1986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油画专业。现为西南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授,西南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重庆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重庆画院油画艺委会副主任。作品曾参加第三届中国油画展,第三届全国体育美展,全国写生画展,第二届全国山水·风景画展,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等展览,作品多次获得全国及省部级优秀作品奖,被艺术机构收藏。
我与刘曙光教授相识于“重庆立场·中国当代艺术大展”上。
这是一个酝酿策划了10年、荟萃了国内121位当今活跃的艺术家(其中包括高小华、何多苓、林曦明、周韶华等画坛宿将)的大展,是建国以来重庆艺术家阵容最整齐的一次全国性展览。
那时,我的关注焦点在达州去重庆参展的几位本土画家身上。龙飞、常咒、冉启泉、邱浩云、杨先平5位画家的10幅作品集中置于展厅二楼一个特别显眼的位置。当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冯远等领导和国内知名批评家、艺术家一行来到展览大厅时,镁灯光闪耀起来……就在此时,一幅名为《广阔天地》的油画作品牵引了我的视线--黄色主调的画面上,地平线消失在远山的尽头,拖拉机载着一大车人行进在黄土高原的公路上,车里那一组人物非常写实,表情各异。红红的头巾罩着一位目光正对观众的妇女的头,口罩几乎挡去了她下半张脸,这是甘南人防风沙时的装扮。画里有四个人的目光正对观者,另外一位老者背对着还扭过头来……创作细节无比丰满。在作品标签上我读到了作者名字——刘曙光。
策展人邱正伦见我对这幅作品很感兴趣,便指着正与朋友交谈的刘曙光教授向我介绍说:“他就是这幅画的作者,西南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也是从达县出来的……”刘曙光看上去足有一米七五的个头,留着小胡子,颈上围一条大红色围巾。
豁达、洒脱,这是刘曙光留给我的第一印象。
当时我就在想,《广阔天地》定会是刘曙光出游采风时的一次亲眼所见,因为太具象太真实了。10多年前我去甘南摄影采风,也同样见过这样的场景。的确,后来在刘曙光的《视觉手记》中就有这种体验的记载。
于后,我与刘曙光在电话里聊到了他在达县的童年经历。事实上,刘曙光从小就是一个喜欢游山玩水的人,到现在也无法改变。在他小时候,母亲从城里被派到乡下教书,他也便跟随母亲到乡村生活了多年。那是一段美好的时光。放学后他总会和小伙伴三五成群去山上放羊割草,摸泥鳅、搬螃蟹,偶也做些偷摘农家瓜果的事,累了便坐在山岗上看山看水,感受群山和晨曦落日之美……刘曙光能够走上绘画这条路,和童年的这段经历是分不开的。那山那水或许是诱惑他学画的原始动因吧!他说:“与自然对话很愉快,自然不分时间、季节和地域,她总会给你某种启示。自然界的形貌有思想也有灵魂,蕴藏着不可言说的精神性的东西。画家看她,她看画家,在流变之中闪烁出精神意义。用心去与自然接触,体会她的气息与体温,唤醒我自由的本能和艺术的激情。”
就题材来讲,刘曙光早期作了一些人物画创作,也画了些有乡土色彩的风俗画。近几年以风景画作为他的创作点,这还是与那个挥之不去的童年情结分不开的,面对自然他总有一种冲动。但无论是人物画还是风景画,刘曙光始终坚守“与大自然对话”的创作理念,用画笔去言说所感悟的东西,将构图、色彩、笔触、肌理服务于对象精神内涵的表述,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构筑属于自己的精神空间。
刘曙光说:“现在有的艺术家太容易迷恋于某种颓废的生活,或是某种充满泛散的、无奈的视觉现实。绘画的品质似乎一直在朝着一种习惯性的、向下的、向后的、向边缘的方向滑动。在很大的程度上,这已经成了现代油画的一大灾难。其实,我们更需要从自然,从广泛的现实生活中发掘一种令人振奋昂扬的精神品性,这应该是现代油画家的一种社会使命。”
我们无法深入而全面地了解到每一位艺术家的创作历程,但从他们的一些具体作品中,应当能够感受到其艺术追求和艰辛探寻。我从刘曙光的《广阔天地》里领悟了艺术家与大自然对话的重要性。
新闻推荐
达州与重庆万州签署深化合作实施方案 打造“达州-万州-长三角”多式联运物流体系
6月21日,达州市与重庆市万州区在达州签署《深化达万合作推动全方位协同发展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双方将共同打造“达州-万州...
达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达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