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龙云(达州)
一双脚行走大地,穿过的鞋不计其数,最叫人挂怀留恋的,还是布鞋。
千层底的手工布鞋,舒适轻巧,结实耐磨,透气性能好,朴素的温情与亲切的感受,弥久愈新,是工厂流水线生产出的产品无法比拟的。
少年趋时尚,很早就告别了布鞋。上高中时,老师苦口婆心告诫我们:将来上大学穿皮鞋,还是回乡种田穿布鞋,就看你们现在的努力和表现!
懵懂少年,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对乡下少年来说,大学是人生的分水岭。一边是乡土出生地,因久处太熟悉而感觉乏味,一心想着逃离;一边是心向往之的都市,新潮、时尚、现代,缤纷的幻想扮靓驿动的少年心。
皮鞋、布鞋,成了我们划分城市和乡村的标志。
我争取到了穿皮鞋的资格。那时的乡村,皮鞋还是传说,极少有人见识过,有钱也买不到。最时尚和奢华的,是胶底板布鞋和球鞋。我穿着父亲给我买的白色球鞋,迈向通往都市的路,大有“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观尽长安花”的豪情和喜悦。
行前,母亲将一双新布鞋塞进我的行囊。这是一双用料优质、作工精良的布鞋,灯芯绒布鞋帮,鞋底针脚匀称密实,还用布包了鞋底边,不露一丝线头。
母亲是做布鞋的高手。单鞋、棉鞋、圆口鞋、紧松鞋、超鞋,各式各样,样样精湛。邻里乡亲、三姑六婆,经常上门来找她要鞋样、讨教技艺。
在我的记忆中,6月收青麻,剥皮晾晒干,母亲将麻丝搓成细绳,以备扎鞋底用。冬季农闲,母亲却闲不了,得为一家人做布鞋。
漫漫长夜,母亲坐在床头,在此起彼伏的鼾声呓语中,扎鞋到深夜。细麻绳穿过鞋底的呼呼声,成了我的催眠曲,伴随我一天天长大。
有时半夜一觉醒来,迷迷糊糊的我,见油灯还在摇曳中亮着,爆出一朵朵桔红的灯花。灯光将母亲的身影,投影在墙壁,那生动的剪影,永远烙印在我的记忆壁上。
走进大学校园,我才发现,同学们几乎清一色穿着皮鞋,鞋面擦得锃亮,照得见人影,鞋底钉着铁鞋掌或铁鞋钉,走在水泥地上,发出铿锵动听的响声。
母亲熬更守夜、千针万线为我做的布鞋,我始终没勇气穿上脚,怕被一双双摩登晃眼的皮鞋,照出骨子里的寒碜和土气。
我写信给父亲,含含糊糊道出想买一双皮鞋的迫切愿望。很快,父亲给我寄来一笔钱。这钱,是东挪西借筹的,还是卖粮卖鸡蛋攒的,我不得而知,也始终回避,不愿深入细想。
总之,我终于穿上了皮鞋。从此,底气更足,脚步矫健,也下意识地让脚下皮鞋叩击得都市的水泥道路叮嘡声响。
告别布鞋,但布鞋的温暖和亲切,时常索绕我心。每次回乡下老家,我总喜欢脱下冷冰冰、臭烘烘的皮鞋,寻找布鞋穿。
一年复一年,乡村在星移斗转中发生着急剧变化,在田间地垅种庄稼的父母,也穿上了皮鞋,有他们自己买的,也有我和妹妹们给买的。他们在逐步告别布鞋,告别一个时代。
很想再穿布鞋。可惜,母亲年事已高,视力大减,穿针引线难再为,又怎么能再为儿做布鞋呢?
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我一定会穿着布鞋遍走天下。或许,穿布鞋的脚,会走得更有底气、更稳健、更灵动,也会走得更远。
新闻推荐
文化扶贫为己任 巴蜀诗友咏达州 ——四川省老诗会在达州开展文化扶贫和考察采风
——四川省老诗会在达州开展文化扶贫和考察采风
达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达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