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冠军、演员、执行导演、画家,四段跨界经历,四段精彩人生,塑造了达州人的骄傲。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达州人,他挥洒青春与热血,耗时半生,书写了自己的传奇人生。虽然头顶多项光环,但在采访中,王彤川始终强调自己就是一个普通人。
启程:世界冠军
被队衣吸引 16岁成为世界冠军
王彤川生于1970年,是地地道道的达州人,幼时居住在达城马蹄街。因父亲从小上私塾,用惯了宣纸毛笔,从而练就一手好字。从王彤川记事起,就对父亲那高高的书台充满了好奇,经常趁父亲不注意,搬张凳子爬上去,拨弄毛笔,涂涂画画,弄得整张桌子都是墨汁。就这样,童年时的王彤川喜欢上了画画,尽管只是简单的涂鸦,但砚台、毛笔、宣纸已成为他最好的玩伴。
7岁那年,王彤川放学后常跑到足球场观看体校队员训练。没隔多久,爱蹦爱跳的他便被体校的教练“逮住”了。问他是否愿意来体校训练体操,王彤川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原因是觉得体校队员的训练服很稀奇,自己穿上应该会很洋气。
为了那身衣服,王彤川把老师带回了家,并表达了想去学体操的想法。因为不懂体操是什么,他的选择遭到父母的反对,但经过奶奶一番劝说,最终同意他去训练。就此,王彤川开启了自己的体操生涯。
上学、放学、到体校进行拉韧带、倒立靠墙等基本功训练,一直到晚上回家,成为了王彤川的日常生活。后来,表现优异的王彤川在12岁时被选拔到成都专业队。离家时,父亲送给他一支毛笔和一方砚台,这让王彤川在闲暇之时多了一份胡乱涂鸦的乐趣。之后,凭借着自身的刻苦训练,王彤川被教练推荐参加了众多全国技巧锦标赛均获奖,15岁时荣获全国技巧冠军,16岁远赴波兰一举夺得世界技巧冠军。
“站在冠军台上领奖的那刻非常自豪,算是给自己的这段运动生涯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吧。”王彤川谈起这段运动生涯,语气淡然,“这段经历也是我人生的宝贵积累,明白了凡事都得努力,只要是自己选择的,那就必须做到让自己认可,这是我做事的原则。”
转型:演员
参演《新龙门客栈》 与众多大明星合作
世界技巧冠军的头衔为王彤川16岁的人生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有了经济能力,除了日常训练,王彤川还会买来名家画作、字帖临摹,这让他在繁重的训练之余觉得很放松。“画画时,我能得到内心的一份宁静。”
1987年,王彤川调到北京队,正当意气风发的他以为前途将一片光明时,却遭遇人生第一次重挫:1990年,技巧队解散。这让王彤川感到迷茫,没事干的他每天就去训练馆训练肌肉,直到一次有导演来队里招演员,外形条件良好的王彤川被导演相中,“愿意拍戏吗?”“好啊。”王彤川就这样完成了从运动员到演员的跨界转型。“我的人生貌似一直都在被人‘捡\’。”王彤川戏称自己的几次人生职业转变都是因为被人“捡”走的。
“第一部电影演了一个小道士,因为没有经验,台词、走位老出错,浪费了十多条胶卷,导演都急了。”回忆起刚出道时生涩的演技,王彤川仍觉得愧疚和丢脸,“没把戏拍好,耽误了剧组时间。”之后,不服输的王彤川抱着干一行爱一行的工作态度,没事就蹲在剧组观看专业演员表演,学习表演经验。“也非常感谢那些老演员对我的帮助和悉心指导,让我对如何成为一名好演员有了新的认识。”谈到那段经历,王彤川至今仍心怀感激。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2年,王彤川经人推荐给香港著名导演、《新龙门客栈》的出品人与制作人吴思远先生。在拍摄之前,吴思远导演专程到北京选角试镜,最终,21岁的他顺利进入了《新龙门客栈》剧组,与林青霞、张曼玉、梁家辉、甄子丹等大牌明星同台合作,饰演“刀功非凡”的鞑靼店小二——刁不遇,尽管戏份不多,却很关键,更是留下了庖丁解“羊”、“人肉叉烧包”、“刀刮甄子丹”三场经典动作大戏。
谈起20多年前拍摄《新龙门客栈》的旧事,王彤川的印象还很深刻。“那时候资讯不发达,不像现在看到大明星那样激动。当时对爆红的林青霞、梁家辉、张曼玉、甄子丹等明星都没有多少了解,所以很平静。”王彤川坦言当时合作非常愉快,大家还经常坐在一起聊天,“几位明星私下里都很随和,张曼玉的助理煲了汤,她也会跟我们一起分享,但在工作中就是全身心投入,大家都很享受拍戏的这个过程。”
沉淀:执行导演
从场记做起 一步一个脚印
本以为余生将贡献给演艺事业,不料1997年香港电影进入低谷期,接不到戏的他又一次陷入了迷茫,“我觉得我人生中的瓶颈期挺多的,不过于我而言,最好的破解方法便是去游走山水,山间绿野能让我头脑清醒,明白自己目前想要的是什么。”
在给自己的这段“休眠期”中,王彤川思考了很多。他坦言因为曾被导演说自己“个子不高可惜了。”从而认真地审视了自身情况,发现也不无道理。“不演戏我还可以去拍戏呀。”王彤川卸下演员光环,退居幕后,从场记做起,静心潜修,啃书、到片场实地学习拍摄、向大导演虚心请教……从场记到副导演,一步一个脚印,慢慢积累沉淀,直至做到执行导演。
“导演是门大艺术,也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想要拍出一部好作品,需要你对它有足够深刻的认识和独特的见解,也需要阅历与知识的积累和沉淀。”王彤川表示,自己很喜欢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创作剧本,会有很强的人物代入感。“当特别投入时,会觉得自己塑造的那些人物活了,是有血有肉真实存在的。”
回归:画家
行走山水的“独立艺术家”
经历了多次职业转变,不惑之年后,王彤川做回一名“独立的艺术家”。
远在北京的王彤川心中总是缠绕着一股浓浓的乡愁,每当过年时吃到父母寄来的腊味,这个男人也会默默流泪。于他而言,那是记忆中他万分想念也经久不变的家乡的味道。尽管儿时居住的老房子、老街巷早已消逝,但马蹄街两边的木头矮房子和雨后透亮得能映出人脸的青石板,以及奔跑在老街老巷中,脚下被溅起的水花在他的脑海中被复刻。这些都成为了“家乡的老屋”系列画作的创作题材。“我想用画笔把这一切都记录下来。”
王彤川的画主要以小山野景为主,灵动、秀气、细致。前期的画大多是传统写实,但又不拘泥于传统,没有太多的讲究,是一种随心所欲的创作,后来慢慢开始向抽象转变。他在北京798曾举办过个人画展,展出的作品以山水画与水墨抽象画为主。
“现在只要一看到白纸,就想画画,想用画笔把它填满,在画中我能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于王彤川,作画已然成为一种本能反应,“我作画时多是随心而走,没有那些条条框框的约束。”所以在他的作品中能看到更多的真诚和纯粹。当得知家乡也有了属于达州藉画家自己的艺术家乐园——515艺术洞窟时,王彤川显得很兴奋,表示有机会一定回家乡举办个人画展。
谈到对家乡的感受,身为达州人的王彤川十分自豪的说:“变化太大了,街道变得宽阔干净,市民更显精神了,谈吐也更有素质了。如果有机会,我很想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为家乡做一点事情。”
褪去曾经那些华丽的外衣,如今,王彤川更爱宅在家里,成为自己口中所谓的“闲人”——独立艺术家,深度“剖析”自己,不受束缚从心出发,为己而画,过着每天因作画而与自己较劲的慢节奏生活,“人生能体验到真诚、善良与快乐便是我的终极目标。”王彤川认真道。
(本报记者 张海涵)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日前从达川区治理办获悉,去年以来,该区扎实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实现了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全覆盖。根据国家、省、市的要求,达川区组织人员对全区54个乡镇(街道办)按照“5类型、4...
达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达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