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我用了半年的积蓄,漂洋过海的来看你……”李宗盛的这句歌词,写出了爱情最美的模样,其实在通川区梓桐镇,也有一对“神仙眷侣”,他们没有别墅豪宅,甚至还时常承受路人的异样眼光,但这些都不重要,因为对他们而言,教书育人,将自己毕生所学倾囊相授给孩子们才是最重要的。他们就是来自山西的李霞玲和鲍尔斯(来自中非共和国)夫妇。
从公主变身“女汉子”
李霞玲出生在山西平遥古城,那里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和宜人的环境,让她出落得美丽大方。家中4个兄弟姊妹,在父亲的教导下,都养成了自信、吃苦、敢于拼搏的性格。由于对南方有着特殊的感情,高考填志愿时,李霞玲毫不犹豫选择了重庆师范大学。
“大学期间,我轻松考过了英语六级,还饱览诗书,古代汉语更是看了一遍又一遍。是的,我喜欢阅读。”李霞玲说,她有一个教师梦,大学毕业几年后,她考到了通川区梓桐镇当教师。实现梦想,李霞玲很快乐,但从小养尊处优犹如公主的她,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儿,那就是能否适应乡下的环境。
2010年8月,李霞玲来到梓桐镇洞口村任教。青山绿水、蓝天白云,让李霞玲很是激动。她认为,这就是她心中的世外桃源,工作时,认真教书,课余时间,找处清雅之地,在夕阳西下时分,静看苍狗白云,憧憬前途人生,很美。但想象很丰满,现实却骨感。仅仅两天,她心中的美好就荡然无存,因为没有洗澡的地方和公共厕所,加上不习惯烧火做饭,她倍感无助。
环境的艰难并没有让李霞玲退缩,她觉得,应该去适应环境,而不是让环境来适应自己。于是,从公主变成“女汉子”成了她除了工作外同样重要的事。
邂逅最美的跨国爱情
人就是这样,一旦下定决心改变,很多事儿就不再是事儿。李霞玲收起长裙,换了着装,只为在工作和生活中更方便地穿梭。吃不惯东西,她强迫自己吃下去;父母思念,她答应放假就回山西。很快,李霞玲适应了新环境。因工作出色,2011年,她被调往梓桐镇中心校教书。
生活和工作再充实,没有爱情,人生终觉得少点色彩。李霞玲和很多姑娘一样,盼望着爱情,盼望着春暖花开。
2014年国庆节,李霞玲前往达州火车站乘车回山西。“因为时间尚早,我便去德克士坐坐,买了一杯饮料后,看到有位黑人小伙坐在角落,于是我走过去,问他是否可以坐他对面。”李霞玲说,当时她的想法很简单,只是希望和对方交流几句,如果可以的话,邀请他去她们学校和学生互动,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你不怕我吗?我是中非黑人耶。”小伙的回答,让李霞玲很惊讶,当然也印象深刻。“世界上有黑人、白人和黄种人,每种肤色的人在不同的领域创造了自己的成就,甚至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我为什么要怕你呢?”两人的交流从不寻常开始,不过却很愉快。
为爱长留梓桐镇
相同的爱好、一样的人生观,让李霞玲和这位中非小伙鲍尔斯聊得很投机。离别时,两人互留了微信。“其实,我以为我们不会再有交集,也不会再见面。没想到,很长一段时间之后,我收到了鲍尔斯发来的信息。”李霞玲开心地告诉记者,在后来的交流之中,她发现,鲍尔斯就是自己的真爱。
2015年,研究生毕业的鲍尔斯来到了通川区梓桐镇,因为那里,有他日思夜想的佳人。高学历、留学生、知识渊博,一毕业,就有无数企业和单位,向鲍尔斯伸出橄榄枝,但鲍尔斯还是毫不犹豫选择了到梓桐镇中心校当教师,主要教学生足球和曲棍球。
“梓桐镇中心校来了个中非黑人教师。”一时间,达州的教育圈“沸腾了”,各种眼光射向李霞玲和鲍尔斯。但鲍尔斯没有退缩,他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了教学当中。在四川省(天府杯)女子曲棍球比赛中,代表达州市通川区参赛的梓桐镇中心校获得丙组冠军,是达州参赛队伍中夺得桂冠的唯一农村学校。鲍尔斯用这份成绩,证明了自己,也强势回应了所有的流言。
随着时间的流逝,当地乡邻对李霞玲和鲍尔斯夫妇多了一份尊敬。因为正是有他们这种高学历的人才扎根基层,用心付出,才有了梓桐镇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学生。
学生成功自己最快乐
时光清瘦,指缝太宽!一眨眼,李霞玲已经在梓桐镇度过了8个春秋。“我教的学生有的已经在上高中了,他们成绩都很好,每次放假回家,他们都会来看看我,即使没有时间,也会给我发信息,问我安好。”李霞玲说,2018年春节,有对她曾教过的双胞胎姐妹,现在已经在读高三,给她发来信息,感谢6年前的早晨她做的早餐。
“说真的,我都忘了那件事。在她们的提示下,我才想起,那是个冬天,两姐妹因为住得远,每天到中心校上课需要走一个多小时,为了不迟到,当天就没来得及吃早饭,到了教室又冷又饿。我见状,便在下课时间回宿舍给她们煮了两碗面条。”李霞玲说,其实对她来说,这只是很小的一件事,因为在梓桐镇教书的这些年,她为许多学生煮过早饭,炖过排骨,炒过小菜,做这些她觉得很平常,也很快乐。
“对我和鲍尔斯而言,作为教师,不管是在繁华的大都市教书,还是在偏僻的乡村任教,都是一样的,因为我们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努力付出,将自己毕生所学,倾囊相授给学生,学生学到有用的知识,成功了,就是对我们最好的回报。”李霞玲表示,虽然她和鲍尔斯无车无房,但他们有份神圣的职业,做最真实的自己,这就够了。不管以后怎样,他们都将上好每节课,不负青春,不负年华。
(本报记者 汤艳燕)
新闻推荐
求学路上,一个学生都不能少达州通川上演现实版《一个都不能少》
吴金(前排右一)正在教室里认真听讲。19年前,张艺谋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讲述了代课教师为挽回失学贫困生做出努力的动人故事,让许多来自农村贫困家庭的孩子感同身受。19年后,在达州市通川区,一个...
达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达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