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五点半,天还未亮,屋外漆黑一片,在大多数人还沉醉在香甜的梦乡时,48岁的环卫工人陶晓玲已经来到工具室,拿出清洁工具,开始一天的工作。陶晓玲从2007年开始从事环卫工作,从业十多年来,她最大的感受就是达城市民的素质越来越高了。
陶晓玲刚参加工作的那几年,市民乱扔垃圾的现象十分严重,“这边的垃圾刚扫完,那边垃圾又扔来,每天清扫无数次,垃圾依然到处是”,这是陶晓玲自己编的顺口溜,也是她工作的一个写照。
市民文明素养的提升,让陶晓玲工作强度锐减,她说,“现在路面上的垃圾主要是落叶和灰尘,白色垃圾越来越少。”
街道越来越敞亮,陶晓玲的心也越来越温暖——她发现,市民更加尊重更加认可她的工作。“过去,人们轻视环卫工,乱扔垃圾进行劝阻时,有的人会特别理直气壮地说‘我不扔垃圾,你们就失业\’之类的话。现在,市民对我们多了一份理解。不仅不会乱扔垃圾,天气炎热时,还有市民特地给我们送水,对我们说一声辛苦。”陶晓玲说,尽管工作比较辛苦,但能得到市民的认可,一切都值得。
这是达州市民文明素质提高的一个缩影。
建设文明城市,市民的文明素质十分重要。达州按照文明城市创建标准,针对市民日常生活中的陋习和城市建设发展中的不文明现象,大力开展市民“十不”文明意识养成和文明行为规范;联合市级主流媒体,新闻媒体开设“文明观察·随手拍”专栏,设立曝光台,开通热线电话,发动广大市民拍摄身边的不文明现象,给予有奖采用。突出重点街区、场所,突出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集中对乱穿马路、乱扔垃圾、践踏花草、随地吐痰等不文明言行进行曝光,促进市民自觉践行文明公约。
同时,扎实开展“七五”普法,大力推进法治文化进机关、进学校、进乡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单位、进寺观教堂等“法律七进”活动,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在全社会形成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护法的良好风气,全民法治宣传教育普及率达到 80%以上;引导市民自觉遵守《达州市民文明公约》,加强普法讲师团、义务交通管理员、文明劝导员、城市协管员、机关干部、文明观察团和社会志愿者等文明创建队伍建设,共同推进文明创建工作。并且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广泛深入宣传《公民道德规范》《达州市民文明公约》《达州市中心城区城市公园和广场环境秩序管理暂行办法》等规范;广泛开展先进典型选树活动,组织开展道德模范、“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最美人物”、“最美家庭”、“美德少年”等评选活动;加快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城市,促进市民素质全面提升。
今天的达州,文明的种子已在市民心中生根发芽。大家在当好城市建设者的同时,更主动担当文明的践行者、传播者和推动者,积极为创建文明城市贡献力量。
□本报记者 韩淑予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昨日从有关部门获悉,长期以来,全市农信社(农商银行)系统积极对接重点领域、重点项目等发展融资需求,帮助曦鸿电子、复兴市场开发、三圣宫食品、通济油脂等本土重点企业发展壮大,去年累计为达...
达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达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