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家园!小主人走了,留下孤零零的我一墙奖状,记录一个小朋友的成长多少百姓故事,在这扇门里上演厨房里,散发过妈妈的味道曾经,我们带给你光明和温暖低矮棚房,曾是我家婚纱照述说往日的幸福远处的高楼,生长着新家
散落的沙发、凳子,墙上的海报,孩子的奖状,遗弃的玩具,没有带走的婚纱照,已经变味的调味品……达城塔沱棚户区的这些旧物,静静地待在房间角落,落满尘埃。
每一件旧物,都在向人们讲述着一个家庭的故事。它们曾经陪伴在主人身边,记录着每户人家,甚至几十年来达州老百姓的社会生活史,这些偶然却又必然地定格在镜头里。
时光在建筑上的印记最为深刻。
过去的塔沱片区,曾是老一辈人奋斗的家园,如今却成了城市化浪潮下的棚户区。那遗留下来的旧楼,述说的不仅是流年冷暖、人间故事,还有即将逝去的城市记忆。
踩着扭曲变形的钢筋水泥弃渣,记者走进一幢已经没有人住的居民楼,生活痕迹已几乎被抹去,只留下水泥建筑静默矗立。敲去的门窗空洞洞的,像掉光牙齿张大嘴巴的老太婆;窗帘斜拉着,有气无力地耷拉在破旧的窗户上,地上扔满了旧物;残缺的沙发无声地抽泣着主人已经离去的现实,了无生气……
一户迟搬的人家,正慢慢把家具装上卡车。“我们这幢楼还剩3户了。我老伴1978年从西藏转业回来就一直住在这里,真舍不得搬走。”75岁的冯化菊看着这幢与自己一般老态龙钟的旧楼,无限感慨。老旧的房屋,狭窄的小巷,记录着曾经居住人过往生活的点点滴滴。
街边的酿酒店、粮油店、杂货店、理发店,经岁月的侵蚀,有些店铺已经看不出店名,大多已经人去楼空。“这里是我们住了几十年的家呀。以前没有家属楼的时候,我们就住在猪圈房,我的两个儿子和两个女儿都在这里出生,我们最美的青春时光都在这里度过。”82岁的李文珍老人仍然有些不舍,“原来这里好热闹,春节家家户户的孩子都出来放烟花,你到我家里吃上两口,我到你家里喝上两盅……现在邻居们都搬走了,我们也在达运集团附近租了房子。等安置房修好后,我们还要回来。”
塔沱棚户区地处西城、老城交汇处,是新老城区连接的重要组成部分。片区房屋多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建成,因房屋年代久远、布局凌乱,区内房屋多以砖木(混)和穿斗木板房结构为主,面积小、间距窄、密度高、巷道窄,雨污水管道、水、电、气等基础设施不配套,卫生条件差,安全隐患严重。
56岁的居民熊玲租住在雍河湾附近,她每天都要到塔沱湿地公园走一走,顺道去看看正在紧张施工的那片棚户区工地,因为那一栋栋正在施工的高楼里面,有自己未来的新居。提起即将入住的新房子,熊玲满怀憧憬:“以前的环境跟现在真的没法比。等新房子修好后,我们就立马搬进漂亮的新家。”
熊玲的新家梦触手可及,指日可待。
时光不止,生活依旧。拆迁改造,填满了这一代人的城市记忆,期待这个时代带给塔沱的改变,带给他们新的记忆。
历时39个月的改造,从2014年3月到2018年6月,随着150余幢单元楼、居民楼被拆除,共有37家国有、私营、集体企业,2750余户,近万名居民搬离,达城最大的棚户区最终将消失在这个城市。目前,已建成朝阳寺公园、塔沱湿地公园、鹿鼎寨公园,正在进行的朝阳路、塔石路拓宽改造工程已在加紧施工中。按照规划,15万平方米的安置房——堰湾新区即将建成,今年6月前后将集中安置。
离开的人们,将会再回来。
【记者手记】
时间会偷走很多人的记忆。住了几十年的老邻居也许暂时无法聚在一起摆龙门阵,跳坝坝舞,看风景……不必亲见,你同样可以读懂这里发生的每一个故事。时代的变迁,改变的是家园的面貌,不变的是那些珍藏于心中,永远抹不去的一路守望的邻里深情。
塔沱片区逝去的灰暗色彩,将成为这个春天里最重的底色。前行的齿轮已缓缓转动,美好的未来正朝着他们挥手,慢慢地拉近着大家的距离。因为,美好的新家园正在悄然生长。
新闻推荐
洪继诚出席
达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达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