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通川区妇联调节家暴纠纷115件,通川区人民法院西外法庭受理涉及家暴行为案件50余件,家暴行为仍是家庭纠纷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近日,记者走访了通川区妇联和通川区法院,了解这组数字背后的家庭暴力。
老人忍受家暴近50年!
去年底,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敲响了通川区妇联副主席蒲晓丽的办公室。在蒲晓丽面前,老人挽起自己的袖子,露出几块青紫色的瘀斑。“我真的受不了了……”在蒲晓丽面前,老人嚎啕大哭。
老人情绪平息后,蒲晓丽了解到老人姓徐,今年已经70岁高龄。
蒲晓丽向徐婆婆询问起身上的伤痕,在妇联工作人员面前,徐婆婆揭开了一段自己埋藏在心里近50年的伤心事。
20多岁的时候,徐婆婆嫁给了现在的丈夫。当时丈夫在某单位工作,公公婆婆也都在政府单位任职,徐婆婆家里也是诗书之家,门当户对的两人就在双方亲戚的撮合下喜结连理。但走进婚姻殿堂的徐婆婆却未过上婚前所憧憬的幸福生活,丈夫冲动易怒的性格导致两人之间摩擦不断,最后丈夫甚至用上了拳脚。但无论丈夫如何动手,徐婆婆始终默默承受,从不在外人面前说起,即便是丈夫打自己时,徐婆婆也紧咬着牙,生怕被邻居听见传扬出去。在这种家庭氛围中,徐婆婆坚持忍受了近50年。
了解了徐婆婆的情况后,考虑到当事人双方年纪较大,蒲晓丽召集双方详细了解了情况,并就下一步工作进行协商解决。
蒲晓丽告诉记者:“家暴行为在各年龄段家庭中均存在,但中老年家庭假如受害者受伤害程度不深,大多都会因为面子、子女前途等原因隐忍不发,而这位老人忍受时间如此之长也实属罕见。相反,年轻人的法律意识更强,受害者一般在两三次被家暴后就会寻求援助。”
“热暴力”与“冷暴力”多并存
近日,通川区人民法院西外法庭开庭审理一例家暴离婚案件。双方于2012年结婚,共同生活了一年多,其间双方多次产生口角纠纷,甚至出现动手行为。
2014年,双方再次发生冲突,此次冲突过后丈夫离家出走,与妻子断绝联系。妻子多次联系丈夫均拒绝与其见面,也拒绝回家。
在历经最初的焦急等待无果之后,妻子最终放弃了维护双方婚姻的想法。截至现在,双方分居已两年有余。去年年底时,妻子正式向通川法院西外法庭提出离婚诉讼,要求依照相关法律解除婚姻关系。直到法院判决的最后一刻,男方也未出现在庭审现场。
据通川区人民法院西外法庭庭长桂娟解释,离家出走后对家庭彻底不闻不问,也属于家庭冷暴力行为中的一种。而且冷暴力行为往往伴随着动手等暴力手段,只有冷暴力的家庭还较为少见。
遗弃儿童也属于家暴行为
通川区人民法院西外法庭除承担着家事法庭的审判工作以外,还建立起了临时庇护所,专门为老弱妇幼提供一个暂时的栖身之所。
就在今年开年不久,2岁的小孩君君就住进了临时庇护所。父亲在将君君放到了西外法庭门口后,自己一个人悄悄离开,彻底消失不见。
工作人员询问君君后得知,原来他的父母前不久就在西外法庭打完了离婚官司,两个孩子夫妻双方一人抚养一个,互不给对方抚养费。在庭审时,双方已经就这件事达成了共识。目前,君君已经交给了其母亲,但因为联系不上男方,所以男方背诺原因尚不清楚。
针对这一案件,桂娟说,不抚养甚至遗弃自己的孩子都属于家暴行为,情节相当严重的话将构成违法犯罪行为。虽然与夫妻间的暴力行为相比,此类案件数量较少,但对孩子造成的影响极为恶劣。
多途径防止家暴行为
今年已经是反家暴法执行的第3年,通川区妇联数据显示,反家暴法出台后,家暴案件数量呈现出上升趋势,许多默默忍受的被家暴对象拿起了法律的武器来捍卫自己的安全。
据了解,通川区法院与通川区妇联联合建立起反家暴中心、临时庇护所援助机构,为受到家暴的群体提供相关的援助。
近年来,通川区法院建立起了西外家事法庭等专门处理家庭纠纷案件,为受害者提供法律援助和人道关怀。同时,通川区法院西外家事法庭还利用自身特点,在社区、乡村开展巡回法庭活动,通过亲戚、邻里与好友的现场劝说,帮助当事人双方和谐解决争议。
而通川区妇联也在全区建起了家庭纠纷调解机构296个,拥有调解员352名,充分发挥妇联组织联系家庭、联系妇女的优势,尤其是在家暴纠纷中,以调解为主要手段,以维系婚姻为主要目的,既维护了广大妇女儿童的根本利益,又促成了家庭的和睦幸福。
□本报记者 冯津榕
新闻推荐
本报讯近日,达州市本级第一批历史建筑出炉,通川区北山镇梁家大院等7处建筑物“榜上有名”。从达城驱车1个小时到北山镇踏青,又添一个好去处。北山镇位于通川区北部,距达城46公里,境内有禹王宫、龙王庙...
达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达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