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全面依法治国、治蜀兴川重在厉行法治的洪流中,黄波始终坚持创一流的工作理念,牵头打造了“法润达州”“订单式普法”“法治文艺巡演”等一批在全国全省叫得响的普法宣传品牌,为达州市获得全省法治宣传教育先进城市、达州市司法局获得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先进单位等荣誉贡献了力量。
组建“普法轻骑兵”
作为全市普法工作牵头科室的负责人,黄波深知必须走“符合达州实际的普法宣传教育道路”。连绵的大巴山脉,纵横的山谷沟壑,导致百姓居住分散,交通不便造成群众交流学习困难,致使法治观念淡薄,普法任务繁重艰巨。
他带领法制宣传科的同志开展了深入细致的调研,结合本地群众历来喜欢文艺、好“热闹”的特点,迅速组建了由专职文艺团体、机关企事业单位文艺骨干、文艺青少年志愿者和民间文艺爱好者四个层面人员组成的“普法轻骑兵”队伍,运用本地素材,自编自导自演,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开展普法工作,深受群众欢迎。
本土文化与法治文化实现了相融互动,在他的推动下,全市司法行政系统打造了《出围》《王老汉的幸福生活》《巴渠盛开法治花》等一批精品普法文艺节目,获得了全省法治文艺作品评选三个一等奖。“六五”普法期间,全市组建法治文艺宣传小分队32支,打造了精品普法文艺节目120余个,聘请兼职法治文艺宣传员187名,定期和不定期组织开展普法宣传演出活动。这支“法治文艺轻骑兵”,出入在大巴山深处、活跃在城镇乡村,用身边的人演身边的事、唱家乡的歌、跳传统的舞,演绎发生在当地的法治案例,传播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
搭建“普法大讲堂”
随着普法工作的深入推进,机关干部群众对普法宣传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解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和普法方式相对落后的矛盾,一直萦绕在黄波的心头。
为切实解决普法工作中“我讲你听”单向灌输带来的群众兴趣不高、普法形式单一、效果不佳等问题,黄波带领法制宣传科积极借鉴经济工作中的项目管理模式,在“菜单式”普法的基础上,探索实施“订单式”普法新模式,由机关单位干部职工根据自己需要提出普法“订单”,司法局接单后,立即组织相应的普法讲师团成员开展“普法大讲堂”。
“订单式普法”有效破解了学法被动接受的问题,普法订单来自基层干部群众,普及什么法律,解决什么问题,均由需求者自己提出,以前的普法参与者成了普法主人翁。破解了普法盲区死角的问题。同时,广泛吸纳本地从事法律教学的教师、政法系统和市直重点执法单位的执法人员、知名律师及省人大、省法制办、省委党校、省社科院、省律协等知名专家学者组成普法讲师团,构建了普法宣传教育的中坚力量。
作为达州市机关干部职工最受欢迎的普法活动项目之一,从普法大讲堂设立的工作方案,到每一期讲座的组织策划,讲师团成员衔接,授课情况反馈,黄波带领法制宣传科的同志加班加点,精心组织,确保了活动的效果。如今,订单式普法工作方法已经推广到全市七个县(市、区),自活动开展以来,全市开展普法大讲堂活动300余期,已成为机关干部职工不可或缺的法律大餐,被媒体喻为“一所没有围墙的法律大学”。
构建“普法全媒体”
“感谢普法栏目的法治宣传,都是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这下终于知道老伴的遗产怎么分了。”一位市民朋友在听完达州电台普法栏目直播后,主动打进热线表达出了感激之情。
打开达州的报纸、电台、手机等各种平台,都有专门的普法栏目。黄波带领法制宣传科,认真贯彻上级要求,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平台开展普法宣传工作。在他的积极推动下,公证、司法鉴定、法律援助、人民调解、社区矫正……一个个司法行政系统办理的典型案例,硬是被他们搬进了日报、晚报、电台、电视报开办的法治专栏,每周刊播一期法律服务人员新近办结法治案例,通过“以案说法”的方式用身边人讲身边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达到了良好的普法效果。
他们还坚持每周给“两代表一委员”、科级以上干部、企事业单位负责人、法治副校长等发送普法短信。自主研发的“达州司法”手机APP也正式上线运行了,为群众提供了便捷化、一站式法治宣传、法律服务和法律保障,实现了传统媒体和司法行政微博、微信、客户端“两微一端”等新媒体平台运用全覆盖。
作为一名司法行政工作者,黄波坦言,在普法宣传的道路上,一路走来并不容易。他希望通过自己每天的点滴付出,积水成渊、积石成山,为普法宣传工作贡献更大的力量。
□本报记者 何翔 闫军
新闻推荐
审批不见面 一次都不跑 全程网上办 “互联网+政务服务”让住建申报“快捷多了”
本报讯“资料网上交,路都不用跑,结果也在网上查询,真的太方便了。”刚刚在网上办结了备案的滨江地产的经办人郑小容表示,现在连窗口都不用去了,省去了很多中间环节,他们3月5日在网上进行申报,3月8日就办...
达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达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