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川区领导检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
达川区领导检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
(紧接第一版)对达川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行了督导评估,达川区以95分高分通过督导评估。省政府教育督导评估团通过汇总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结果数据显示,人民群众对达川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满意度达96.63%。
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达川区委、区政府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和支持。据了解,达川区委、区政府坚持把发展教育事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编制了教育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出台了《达州市达川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进教育事业大发展二十二条措施》,成立了全区教育改革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区委、区政府定期研究教育工作,区人大、区政协定期视察、审议、评议教育工作制度,并在全区上下营造了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师以从教为乐、民以支教为荣的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区委、区政府进一步完善了教育投入稳定增长监督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不断提高教育经费投入占本级财政支出的比例,保证教育经费优先拨付。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费附加全部用于中小学校校舍维修改造、设备购置及义务教育民办学校补助等。
2016年通过省人民政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后,达川区政府迅即成立了以区长为组长、分管副区长为副组长的整改落实领导小组,制发《达州市达川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整改方案》。一年来,全区上下坚持问题导向,加大投入,精心实施,强力整改,各项指标均得到了全面提高。
深入实施《达州市达川南外城区普通中小学教育资源布局规划(2013—2017年)》,强力化解城区学校大班额。达州中学杨柳校区、达川区实验小学杨柳校区、达川区三里小学、达州铭仁园中学、达川区南府幼稚园等已相继竣工并投入使用。为实现达川区作为达州市建设百万人口大城市主城区的同步发展,目前,区政府正在科学编制《达州市达川区城区教育资源布局规划(2017-2030)》,实现城市发展与城市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等协调同步推进。
制发《达州市达川区乡镇标准中心校建设实施方案》,大力实施标准化学校建设。计划投入5.3亿元,新(改、扩)建48所农村中心学校。包括达川区管村小学、达川区麻柳小学、达川区景市小学在内的18所中心校正有序深入推进。近三年来,已投资15.4亿元全面实施农村薄弱学校改造项目294个,新建校舍用房29万平方米。全区生均教辅用房面积达标率从去年54.1%提高到69%,初中从去年55.6%提高到68%,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达标率小学从去年25.7%提高到57%,初中从去年31.7%提高到57%。
教学仪器设备实现标准化配置。2017年,区政府投入4153万元,按照小学、初中实验、音体美、计算机、图书100%达标率标准采购了学校差缺的仪器设备。其中实验仪器392545件(个)、音体美器材61827件(个)、图书363200册,学生计算机2602台。据了解,近三年,该区共整合地方及专项资金1.8亿元更新和添置中小学校教学仪器设备。目前,各义务教育学校每名学生拥有计算机、生均图书配齐率达标学校比例均达到100%,小学数学科学仪器配齐率达标学校比例从去年的58.1%上升到今年的95%、初中理科实验仪器配齐率达标学校比例从去年的44.4%上升到今年的94%、音体美器材配备率达标学校比例小学从去年的47%上升到今年的96%,初中从去年的41.2%上升到今年的94%。
着力均衡配置师资
促进义务教育公平发展
教育要发展,教师是关键。近年来,该区推行义务教育学校中层干部竞争上岗、村主任教师公开选聘、紧缺学科教师走教制度,实施城区学校到农村学校支教帮扶措施,按照专任教师的10%推行城乡教师交流制度等,均衡配置学校师资。为切实解决农村学校音乐、美术、体育及信息技术教师不足问题,2017年,该区通过公开招考、“三支一扶”及引进教师等方式新进教师166名,其中音乐、美术、体育及信息技术教师84名,全部充实到了农村学校。
健全完善校长和教师绩效监督评价机制,完善向偏远学校和优秀教师倾斜的激励奖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激发学校发展活力。该区切实重视提高教师待遇,增强教师幸福生活指数。根据学校层次、乡(镇)学校与城区距离、村小与乡(镇)距离确定待遇标准,提高薄弱学校、偏远山区村小教师待遇。全区最偏远的20所村小(如大树镇九峰村小、洛车乡高顶子村小、虎让乡罗庙村小)教师每月最多可领到农村教师补贴1060元。对获得优秀校长、师德标兵、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支教教师等称号的教师,区财政按国家级、省级、市级、区级标准,分别给予10000元、5000元、3000元、2000元奖励。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该区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全面提高学校管理水平。积极推行校长公推公选、交流轮岗和选派任用制,选好选准每一所学校的发展领头人。并明确规定校长在同一学校任职不得超过3届9年,城区学校新任校长原则上要有农村学校工作经历。切实发挥学校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各中小学均成立了党建办公室,配齐了党建工作队伍。加强了学校管理干部的综合能力提升培训。
2017年暑假,达川区教科局组织局股室、直属单位负责人、督学组长及中小学校长135人参加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师范学院联合举办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级研修班”学习。专家们从均衡发展政策、法律、国际视野及实践角度等方面,为该区教育管理干部作专题培训,全面提升了达川区各学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水平和实战能力。
着力构建联动体系
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入学
充分保障儿童少年公平入学。该区城区义务教育实行“先登记再划片后入学”招生政策,严格控制班额,确保实现“小班化”教学。指定了4所公办学校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读学校,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问题。三年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读学校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读分别为5961人、3459人、3400人。
不仅如此,该区还全面构建起“各级各类学校全覆盖和集免、奖、助、贷、补于一体”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让城乡孩子共享教育公平的阳光。实行“乡镇、社区主导、学校全面参与”控辍保学责任制,建立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留守儿童关爱体系;推行“随班就读为主、特教学校为阵地”的“三残”儿童就读保障机制,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入学。
依法控辍、管理控辍与教学控辍相结合,全面“控辍保学”。开齐课程,开足课时,教师教学中实施“十有效”教学因材施教,注重减轻学生过重学习负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该区实施的“教学控辍”,已成为了达川区创新“控辍保学”工作的新举措、新亮点。据了解,2016年,达川区义务教育小学、初中入学率分别为100%、99.5%,巩固率分别为93.7%、98%,毕业率均达到99.9%,成绩喜人。
特殊群体孩子入学问题是社会关注的重点。达川区认真落实国家“三免一补”政策,帮助困难家庭儿童入学。同时,积极争取社会资助,组织实施“春蕾计划”“阳光助学行动”等活动,广泛发动社会各界人士捐款资助困难家庭儿童入学。每年9月,该区开展一次师生助学捐款活动,资助家庭困难学生。新改扩建了达川特殊教育学校,形成了以随班就读为主、特殊学校为阵地的特殊教育模式,保障“三残”儿童、少年入学。2016年,全区“三残”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3.4%。
建立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三方联动的留守儿童工作机构,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关爱教育留守儿童专项行动联动机制,关爱留守儿童。区政府出台了《关于开展关爱留守学生专项行动的实施方案》,充分发挥学校在“留守儿童”教育中的主导作用。目前,全区有“留守儿童之家”69个,乡村学校少年宫13个,覆盖城乡的留守儿童关爱网络已基本建立。
着力实施“三名”工程
推进义务教育内涵发展
该区着力推进“三名”工程,促进均衡发展提质增效。实施“名校长”工程,树立专家治校的干部培养理念。建立健全校长绩效监督评价机制,中小学校长、中层干部绩效与学校年度目标考核挂钩,充分激发学校活力。推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长公选制度、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制度。畅通教科系统内部上派下派锻炼的人才流动渠道。主动与高校开展培训合作,提升教科系统干部综合素质。三年来,全区共选送中小学校长、教育管理干部813人次赴清华、北大、北师大、浙大以及成都、重庆、江苏等地高校研修培训,提升教育管理干部的水平和能力。
实施“名教师”工程。按师生比标准配齐配足各学科教师。切实加强师德建设。大力实施“中小学教师示范性培训”“国培计划”,开展“百名校长大比武、万名教师大练兵”及“一校一名师、一师一优课”活动,建成学科专家库36个,培养省级骨干教师152人、市级学科带头人133人、市级骨干教师188人。选送72名校级干部到重庆、成都等名校挂职学习,选派农村教师到城区学校驻校学习,选派城区优秀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支教,全区校长及教师交流达667人,建成了城乡一体化的教师交流培训机制。在达州中学、达川区实验小学、达川区逸夫小学等学校成立“名师工作室”,定期开展各学科教师教学研讨活动,城区学校每期开展一次“送优质课下乡”活动,提升农村学校教师教育教学理念和授课水平。
实施“名学校帮扶”工程。推行学校联盟发展制度。坚持联盟抱团发展的思路,出台《关于试行学校联盟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以城区示范校为牵头单位,联合农村学校组成9个一级联盟;以农村中心场镇示范学校为牵头单位,联合片区内学校组成13个二级联盟,在学校联盟内实施“八统一”(管理策略统一,资源共建统一,教师培训统一,课程计划统一,教研活动统一,学生互动统一,质量监测统一,评价考核统一)捆绑式发展机制。2016年,全区校长、教师交流人数共667人,交流比例达到10%以上,实现了整体办学优质化、均衡化发展。实施对口帮扶制度。达州中学、达县职高、达川区实验小学、达川区逸夫小学等城区学校与达川区麻柳中学、达川区檀木初中等结成帮扶对子,深入开展送优质课到校和捐赠物资设备等帮扶活动。开展对外交流合作,定期开展教育管理交流,每年选送青年骨干教师到教育发达地区学习考察。同时,全区多数学校与省内外众多名校建立交流合作机制,进一步提升学校师资水平和办学水平。
不仅如此,该区还成立了9个督学责任区,对学校开展以“校务管理、课程设置、校风教风及安全管理”为重点的经常性督导,不断提升教育督导水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着力教育改革创新
实现中小学生全面发展
改革教育治理方式,改革课堂教学模式,达川区全面实施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取得明显成效。该区制定了《达川区中小学校素质教育督导评估细则》,自2013年起对各中小学校素质教育情况开展了综合督导评估,促进学校树立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正确育人观,营造了素质教育的良好氛围。狠抓艺术教育,以达川区实验小学为依托,成立了“达川区艺术教育中心”,引领、指导全区中小学校开展艺术人才大赛、学生足球赛、篮球运动会及中小学生艺术节等活动。达川区实验小学刘名扬、庞晶月、吴思语同学先后获得“亚洲艺术盛典”杂技、舞蹈、钢琴项目决赛特等奖。摄影作品“空巢老人·留守儿童”获全国第4届中小学生艺术节一等奖。
大力培育学生科技创新素养。在第29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该区获全国等次奖6项、专项奖1项,省等次奖26项;在今年第32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该区选送的5件学生及教师辅导作品全部获奖,占全市13件获奖作品的38.5%,达州中学李中平老师获全国“十佳优秀科技辅导员”称号,并受到国家领导人接见。
全区各学校坚持立德树人,为孩子成功人生奠基;坚持科教结合,为孩子创造发明播种;坚持艺体引领,为孩子梦想腾飞插翅;坚持以物化人,彰显校园个性化育人。全区学校结合学校的发展历程、风土人情、历史涵养,争创校园文化示范学校。达川区福善学校的“孝善文化”、达川区实验小学的“蒙养文化”、达川区渡市初中的“书香校园文化”、达川区亭子小学的“淇竹家风文化”等特色鲜明,有品味,成为了达川区一张张“一校一品”的亮丽名片。
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该区教育信息化建设实现了全覆盖。在达州市率先在各中小学建成“三通两平台”工程,实现宽带教育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人人享。三年来,共投入8000余万元用于学校信息化教育建设。同时投资1300万元,建成全市唯一的教育城域网。
达川,因教育的辉煌而兴旺发达,因教育的巨变而无比自豪。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达川区委、区政府已确立了由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阔步前进的宏伟目标。达川区将以喜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督导评估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发力改革创新,努力推动达川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再上新台阶,为全区脱贫奔康,建设幸福美丽新达川作出更大贡献。
新闻推荐
依法依规合情合理解决上访群众诉求
达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达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