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通川区2017年第三次脱贫攻坚现场推进会召开。
在江陵镇沿河村、棋盘村和武滩村,干净漂亮的农家院落里,老百姓的笑声更爽朗了;在村卫生室里,穿着白大褂的村医正耐心地给村民讲解卫生防疫知识……
当天,与会代表通过现场看示范点,一路走、一路听、一路看,学先进找不足,看成效谋发展,共同推进在全市率先整体脱贫“摘帽”目标任务完成。
村比村 户比户
谁也不愿在这场比赛中落后
江陵镇距达州主城区76公里,沿河、棋盘和武滩三个村位于江陵镇巴河对面,地处偏远,经济发展一直很落后,被评定为省定贫困村。
通川区五届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脱贫路上不落下一户一人。说干就干!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指导下、在帮扶部门的帮助下、在村支两委和村民们的共同努力下,通川区各贫困村挖掘资源优势、创新探索脱贫路子,修道路、引产业、建沟渠。如今,从干净平整的村组道路到出门就能享受公共服务,处处洋溢着脱贫的希望;从遍山的椿芽到满地的芦笋,产业之花绚丽绽放;从外出务工到就近在产业基地就业,一张张脸上写满喜悦;从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到花开满园的多元化产业,村级集体经济蓬勃发展。
房前屋后,蔬果飘香;足不出户,产品脱销。这是北山镇双鱼村发展“一户一带”小庭院经济体的一幕。该村采取“一名党员+一户贫困户”的模式,投入党员精准示范工程扶持金2万元、产业扶持基金1万元建立小庭院经济体,养肉兔、血毛鸡,种中药材、水果等各类经济作物,每年可增收3万元。
种产业 闯门路
村村跑出脱贫攻坚“加速度”
在江陵镇棋盘村5组,一块块农田里种满了芦笋,通川区晟源春生态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黄黎正在田里查看芦笋的长势。“这些芦笋,由于干旱原因看起来有点枯萎,其实是存活的。”黄黎随手拔出一根,笑着对参观人员说。
芦笋是一次栽种、多年采收且富含硒元素的蔬菜,棋盘村利用这一优势,积极引进业主,采取农户以土地入股,然后再聘请农户在基地务工的方式发展芦笋种植产业,实现了农民变股民、农民工变上班族的转变,促进了村民增收。目前,全村88名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村民在芦笋产业基地务工,平均每人每天收入至少50元。
北山镇通过“回引”工程,积极引导一批在外成功人士返乡创业。铁佛村村民宋红圆回到家乡后,投入300万元创办养殖场,采取“专合社+贫困户+村集体”模式发展生态黑猪养殖产业,预计年出栏3000头以上,可带动19户贫困户每年户均增收490元,村集体经济增收8000余元。
“出自己的力,留自己的汗,脱贫还得自己干。”这样的标语在通川区的各贫困村随处可见。铁佛村有志青年赵家泽自主创业,看中了小龙虾的广阔市场前景,搞起了小龙虾养殖。目前3亩小龙虾试养成功,已流转土地100亩建立小龙虾养殖基地,并采取“代养模式”,免费为村民提供虾苗和养殖技术指导服务,然后按市场价回收,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
腰包鼓环境美
幸福美好的日子好舒服
北山镇苏坪村因地制宜引进达州市鲲鹏农业有限公司,种植芍药、柴胡、菊花、丹参等中药材近500亩,套种核桃3000余株,同时采取“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当地村民人均每年增收1200元,村集体增收2.1万元,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美。
“房子完全够我老两口和孙女居住,住起也很方便、很舒服。”王朝仕是北山镇双鱼村易地扶贫搬迁户,他家的新居宽敞明亮,里面电视、洗衣机、电冰箱等家用电器一应俱全,令参观人员感叹不已。
现场会结束后,与会人员都说,脱贫攻坚是“大战场”,也是“大考场”,干部群众在比中学习、在比中提升、在比中赶超,跑出了脱贫攻坚“加速度”,换来的是农村发展的新面貌和群众的热情点赞。
□特约记者 高俊 文志碧
新闻推荐
达州机场迁建工程快速推进 ●1至8月累计完成投资3.6亿元,提前完成三季度目标任务
●1至8月累计完成投资3.6亿元,提前完成三季度目标任务
达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达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