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蓝天白云,通川区磐石镇米田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在夕阳的照耀下,显得格外美丽。房前屋后,土地被行道树隔开,几位村民正在整理菜园;屋檐下,老人抽着旱烟,悠闲地看着孙子孙女写作业,日子平淡而幸福……
整洁的房屋、漂亮的装修、安全的康乐设置……今年76岁的叶多碧和82岁的张中美夫妇怎么也没想到,两年前还住在板凳山山顶,房屋破旧,交通不便,如今却搬到了如此舒适的新房中居住。叶多碧开心地表示,现在的政策太好了,争取和老伴活过一百岁!
漂亮的新居
米田村位于通川区磐石镇东大门,距市区9公里,全村幅员面积4平方公里,耕地1250亩,林地1300亩;下辖8个村民小组,现有村民548户,人口1490人;精准识别贫困户59户,168人,贫困发生率11.3%。米田村虽地处城郊,但部分小组位于山上,交通不便,这直接制约着全村的经济发展。怎样摘掉贫困帽子,拔掉穷根?易地扶贫搬迁来破解!
2016年8月20日,几台挖机,来到米田村5组的一块山头,几天时间,山头变平坝,工人们陆续来到工地上,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很快,一栋栋漂亮的新房子“站”了起来。一室一厅、两室一厅、三室一厅、四室一厅,户型方正,光线充足,连厕所厨房,也是村民们喜欢的模样。
新房的装修搞好后,还在屋后的空坝上安装了康乐设施。医务室、阅览室、农民夜校、文化室等也一应俱全。所有工程完毕后,一块名叫“米田村易地扶贫搬迁示范村”的牌子雄壮地立在了米田村5组集中安置点的大门口,在微风阳光下,显得醒目而温馨。
开心搬新家
房子修好了,装修搞完了,自然而然就是搬新家。叶多碧和张中美是米田村的一对八旬夫妇,住在该村2组的板凳山山顶,房屋是用几根柱子和篱笆围成的,环境简陋,碰到大风暴雨天,风一吹整个房子都在“颤抖”,垮塌系数很高,十分危险,让人挂心。
开心地是,去年年底,这对贫困夫妇欢喜地搬到了该村5组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的新房里。“新房环境太好了,连墙壁都是白晃晃的,厕所也十分干净,厨房是我这一辈子都没见过的样子。”叶多碧热情地拉着记者的手,参观她的新房,开心地介绍着各个房间的用途。
“我和老伴结婚58年了,一直住在板凳山的山顶上,多年前还有邻居,可以摆摆龙门阵,但这些年他们陆续搬走了,野草将通往山下的小路封闭了,怕摔倒,我一般都不下山。”叶多碧说,她都这把年纪了,还能住上跟城里一样的新房子,她做梦都没想到。
据米田村村委会主任杨辉亮介绍,因为年迈,叶多碧和张中美基本没有劳动能力了,从2组搬迁至5组后,他们有低保、农保和优抚金,所以完全不用担心生计。
据悉,米田村共有来自1组、2组、3组、4组、6组、7组和8组的23户贫困户,搬到该村5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
多个合作社
搬到新家,居住问题是解决了,但庄稼离自己远了,以后的生活怎么办?为了给贫困户和全村村民吃上“定心丸”,米田村成立了5个合作社,以种植和养殖为主。种植主要发展苗圃、花卉、水果和牡丹花;养殖主要是养蛇。
“我们把全村村民的土地集中在一起,成立专业合作社,跟企业合作,发展种植和养殖。收益后首先分土地钱,一年500元/亩地。然后再跟村民分红。”杨辉亮告诉记者,现在村民不再种稻谷等农作物,有劳动力的可以在合作社帮忙,没劳动力的可以在家“坐着”等分钱。
“村里开始成立合作社时,我们心慌啊,毕竟种了几十年的稻谷,突然改种其他的了,并且是由其他企业来种,我们很不放心。但是现在每年都会分红拿到钱,真的比以前种地强多了。”米田村42岁的贫困户张中碧说,眼下他们的日子是一天比一天好,对未来也有了盼头。
杨辉亮表示,接下来,他们村将进一步抓产业,壮大集体经济,让村民们的腰包鼓起来。
(梁乔 本报记者 汤艳燕)
新闻推荐
西南片区集中行动严管严查道路交通安全
达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达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