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渠大地,百舸争流,加快建设幸福美丽达州,700万巴渠儿女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乘风破浪,直济沧海。
聚焦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成川渝陕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和川东北经济区核心增长极。今年以来,全市上下牢牢牵住发展的“牛鼻子”,始终保持专注发展、转型发展定力,自觉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主攻大项目,发展大产业,推进大跨越,孕育出加快发展、负重转型、追赶进位的动力和希望。
保持专注定力,主要指标划出向上曲线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要求高、任务重,一些新形势、新变化给发展带来了很多不确定因素。达州应该如何奋力突破,寻求发展?
市委、市政府顺应科学发展新要求,始终坚持“稳中求进、提质增效”的工作基调,大力实施“改革创新、统筹城乡、开放合作”三大战略,着力构建“现代农业发展、现代工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城乡一体发展和深化改革开放”五大新格局,着力把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汇聚到共建共享幸福美丽达州上来。
9月的达州时雨时晴,“秋老虎”不时发威,提醒着人们这是个火热的季节。位于河市镇东部片区2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秦巴物流园区项目正在紧张施工。这个建成后年交易额将超过1000亿元的现代物流园区,在其加快建设的最紧要关头,传递出绝对的热度。
今年以来,达州市持续深入开展“项目攻坚年”活动,为强化资金保障,仅市本级便融资到位资金15亿元,市级财政筹集划拨政府性投资项目资金27.3亿元。全市上下戮力同心,集中攻坚30个重大项目和200个重点项目,集中开工重点项目8次49个、总投资163亿元,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10亿元,超计划进度10个百分点。
翻开达州的经济社会发展蓝图,如秦巴物流园区这样的项目和业态比比皆是:1+7个产业园区各有定位,基于人力优势的西南职教园区、凭借资源等优势打造的微玻纤产业园……正是这些在理念上快人一步,在布局上先人一着的大项目、大园区,构成了达州产业强市的红火图景。
2017年上半年,站在新的发展节点的达州,以“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姿态,干出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热度。1至6月,全市实现GDP752.5亿元,增速由2015年的3.1%、2016年的7.2%提高到今年上半年的8.5%,同比提升1.3个百分点,排全省第8位、上升11位,为近四年来首次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4%、提升2.9个百分点,排全省第14位、上升4位,为近五年来最好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6.5%、提升3.2个百分点,排全省第5位、上升3位。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同比增长11%,排全省第6位、上升2位,税收占比同比提高1.9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3.5%,排全省第3位;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分别增长9%和9.6%,排全省第2位和第8位。
坚定转型发展,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调整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今年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激发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抓手。就达州市而言,一产较优、二产较强、三产较短,因此,转型升级的优势在强工业,结构优化的重点在补三产。
市委、市政府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整合财政资源安排资金1.7亿元,集中支持工业转型升级、服务业提档升级和科技创新三大领域,助推经济长远发展。全市上下认真落实“1+5”实施方案,坚持抓传统产业转型与新兴产业培育并重,充分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改造提升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等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汽车、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加快培育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推动经济总量更大、质量更优、效益更佳。
为深入推进改革发展,达州市坚持成建制、系统性,一个板块一个板块分析研究,逐一明确思路、目标、路径和政策措施。市委、市政府在去年已出台的工业转型升级意见、科技创新“十个一批”等政策措施基础上,上半年又对服务业、旅游业、脱贫攻坚、环境保护、教育医疗、食品药品、政务服务等若干工作进行了认真谋划,制定出台了旅游业、食品药品、精准脱贫、环境整治、服务业提档升级等攻坚方案和外地房地产及建设施工企业就地注册入统纳税12条措施、教育事业发展9条意见、卫生事业发展10条意见,有力推动下步工作的全面落实。
今年上半年,达州市工业用电量、增值税、铁路货运量等关联指标大幅增长,企业生产和销售形势“两旺”。服务业基础工作进一步夯实,中青家居广场、升华广场等全面投入营运,现代物流业、电子商务、旅游业等重点领域加快发展,服务业增速继续高于GDP和规上工业增速。
与此同时,进一步强化招商引资工作,上半年共引进到位资金380亿元,新签约“6+1”重点产业领域项目40个、总投资323亿元,江西正邦现代农牧产业园、青岛正北二硫化碳、深圳兆纪光电等33个项目落户建设。
统计数据是最真实的答卷。1至6月,达州市新的门类发展态势尤为可喜,二产业中的建筑业增加值增长11%,三产业中的金融业、房地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7%和14.6%,工业中的电子信息、天然气能源化工、新材料、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和生物医药等6大产业集群分别增长25.6%、19.4%、19.1%、19%、17.4%和16.9%,三次产业结构及其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
民生持续改善,绘就幸福美丽达州愿景
一座城市是否幸福,不仅体现在宏观成就方面,更应当是每位市民幸福感叠加的群体体验。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持续下功夫、出实招,努力让更多百姓共享发展红利。
中心城区10大民生实事加快推进,财政投入九项民生工程67.1亿元、17件民生大事35.7亿元,分别完成年度目标的87%和83%,民生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超过70%。
大力实施“缓堵保畅”和“五治”“三化”工程。加快实施塔沱、火车站等片区棚户区改造,加快推进北城滨江、马踏洞、莲花湖、三里坪等城市新区建设,统筹抓好大寨子公园二期、鹿鼎寨公园、莲花湖湿地生态修复、大北街片区商业示范街提升等工程,城市宜居度不断提升,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支持创新创业带动就业,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1万人。对教育、卫生事业进行系统谋划,推进达一中改革创新,引进天立学校,申办中医药职业技术学院,加强与华西医院合作等重大事项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大力开展食品药品“133”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违法行为,保障市民舌尖上的安全。
进一步完善城市新区控规和城区“两山两岸两湖”规划及设计,大力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机场迁建、环城路二期、达宣和达开快速通道等一批骨干工程加快建设,长期制约主城区畅通的控制性工程凤凰山隧道实现贯通和金南大桥成功合龙,“双百”区域中心城市框架基本形成。
上半年,达州市还聚焦脱贫攻坚,以绣花功夫集中力量***精准脱贫。1至6月,全市共筹集到位扶贫资金45.86亿元,易地扶贫搬迁完成投资17.86亿元,151个安置点全面开工、建成60个;住房开工1.51万户、建成1.17万户,均超过半年计划进度。先后有8.58万贫困人口顺利实现脱贫。
此外,达州市还采取非常措施、非常手段,整治最直接最突出的环境问题,迅速开展了“百日攻坚”“年度攻坚”两大行动,组建四个执法组对各地各部门各企业进行无缝督察,对一批拒不整改的污染企业立案查处205件,对工作推进不力的党政干部问责48人,市民反映强烈的达钢“白烟”等重点环保问题整治取得明显成效,多年污染达州城市的达州火车东站货场全面关闭并将打造成城市体育公园。
幸福从来都不是给别人看的,700万达州人真真切切感受到,全市环境质量取得的明显好转,空气达标率同比上升13.1%,PM10、PM2.5平均浓度同比分别下降8.6%和9.8%,天更蓝、水更绿、空气更清新,人们对幸福美丽达州的憧憬更强烈。
□本报记者 罗丹
新闻推荐
邓瑜华出席首映仪式
达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达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