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仁者乐山,登临达州玉印山,我体会到山亦如仁者。
沿州河西行至通川城区,河畔有一小山独立,远远望去,如同一方玉印,因此得名玉印山。人们又叫它龙爪山,相传以前山体崖壁上有层层石纹,加之下临深潭,倒影形似龙爪一般。县志曾这样描绘,“龙爪潭畔,圆山高赞,三面临江,一面平田,形胜绝佳”。尽管山不够高,但颇有名气,历代文人墨客竞相在此游历唱和,曾留下“临江玉印镇江滨,倒映山形妙有神。一派清波沉月魂,千寻碧波荡龙鳞”等诗词佳句。顺西门拾级而上,山道曲折,满眼竟是苍绿,轻手抚摸近三百年的黄葛树,一眼望不到顶儿,其枝繁如伞,笑迎宾客,顿时对生命有太多的感触,难怪魏传统将军曾感叹“暮宿塔沱不欲归”。
玉印山宁静致远,正如仁者的胸襟。山上有座寺庙,因山坐西朝东,取名朝阳寺。走进寺庙,惊奇地发现,在这不大的山顶,药王殿、观音殿、财神殿、大雄宝殿等大小庙宇布局巧妙,显得十分宁静祥和。山上有座龙爪塔,围绕古塔转了几圈,塔身白檐黑,八面九层,高30米,采用砖石结构,最初修建于唐玄宗天宝年间,由于塔是楼阁式的塔,但外观上具有密檐的结构,所以为唐朝密檐楼阁式塔的代表作品。每层有花檐,檐与檐之间距离越来越近,呈密叠状。底层塔身特别高,以上八层高度缩小,而且塔身越往上走收缩越急,形成极富弹性的外轮廓曲线。有意思的是塔顶用一硕大的铸铁锅封固,竟然千年不锈。有塔的地方就有风水传说,“龙爪压恶龙”“金鸭儿沉江”等传说故事至今还在流传。但塔修在水口,有着关锁水口的初衷,也兼有树立一郡华表之意。然登塔远望,极目天云,宠辱皆忘,仁者何忧。
玉印山坚守如一,正如仁者的品格。请教住持后得知,历史上的玉印山就是一座城,那时叫作龙爪城。虽然体积很小,山也不高,但圆耸悬绝,易守难攻,小小一城的得失却影响着战争最终的胜负,所以为兵家必争之地。公元1272年,元军准备攻打龙爪城,据《元史》记载,是年“九月,筑金汤城,以积屯田之粮,且以逼宋龙爪城”,经过长时间的准备,“蓬州兵攻拔龙爪城,东川统军司命文安兼领之。时蓬州兵已去,宋都统赵章复来据之,且出兵迎敌,文安与战,破之,擒总管王元而还。”占领后宋军又迅速夺回,坚守,坚守,无数次坚守,元军最终没能在这撕开口子,叹曰“达未易攻,若先拔开州,俘其家属,以招汝忠,则达可不烦兵而下矣”。
玉印山泽被后人,正如仁者的情怀。山上的义工告诉我,历史上的玉印山还有一个龙山书院。书院教人“寻孔颜乐处”,推崇“安贫乐道”,倡导儒家达观自足、不辱使命的价值追求,给学子们“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的精神鼓舞。经过几年的功夫,办学实现了后来居上,与绥定府的汉章书院齐名。前前后后到书院讲学的宿学鸿儒也不乏其人,巴县人余焕文最为出名,此人曾官居礼部主事,是咸丰十年的进士,后来弃官回乡讲学,“历掌本县宕梁、云屏及绥定汉章、龙山书院,从学者千余人”。在这些名儒学者的影响下,书院形成了良好的风气,老师以“人师”自律,学子则以“淳儒”自策,“皆恂恂守古礼,重公义,无敢轶尺寸”。
仁者安仁。禅坐在山水间,我心安宁。从前到现在,到以后,玉印山一直肃立州河边,送走晚霞,迎来朝阳。
新闻推荐
本报讯9月6日,达州市组团参加第五届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此届科博会以“军民融合、科技创新、开放合作”为主题,于9月7日至9日在绵阳举办,第一天面向专业观众和媒体开放,其余时间面向普通...
达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达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