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平特约通讯员 王锡敬
8月29日早上5点20分,天刚蒙蒙亮。
达州市通川区牌楼路麻厂大院门口,67岁的朱正碧老人和儿媳庞小娟几乎是抬着赵雪伶走出小区的。由于患有重度脑瘫,虽然已经6岁半了,赵雪伶仍然不会走路,不会说话,需要有人全天24小时看护。
赵雪伶的爷爷患有矽肺病,父亲有糖尿病现在做零工,从小是孤儿的妈妈在社区当环卫工,尽管奶奶也是一身病,但却担负起了平时照顾小伶,送她去医院做康复的“重任”……朱正碧叹着气说:“以前小,我还可以背,现在她越来越大了,我越来越老了,背不动了,多亏了钟师傅每天早上来接我们!”
朱正碧话音刚落,一辆出租车就稳稳地停在了她们跟前。的姐钟仕英看到她们上车都坐好了,便开车驶向了几公里外的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钟仕英与她们一家非亲非故,为啥每天早上来接她们去医院?
雨中一幕开启的姐爱心之旅
去年5月的一天早上,正开着车揽客的钟仕英看到一个70多岁的老大爷背着一个孩子,一旁还有一个老太太帮着打伞。由于风疾雨大,只顾着背上孩子的老人身上已经被淋得透湿。再加上是一段下坡路,老人每一步都走得很吃力。
钟仕英赶紧把车开到他们身边停下,示意他们上车。可是老人却直摆手:“我们不坐车!”钟仕英赶紧说:“你们先上车,去哪里我送你们,不收钱!”
但就是这样,老人家还是不愿意上车……
钟仕英见此,有些着急了。再三劝说,老人才带着孩子上了车。经过攀谈,钟仕英才知道,老人家叫郭广财,老家在达川区桥湾镇,孙子患有脑瘫,前几年一连做了两次大手术。手术之后,每年都要利用一段时间来城里进行康复训练,给孩子治病已经花光了家里的所有积蓄,还借了不少的钱,老人家到城里来只能租住远离医院的便宜房子……钟仕英决定帮帮两位老人。她当即告诉郭广财老人,“从明天起,我每天过来接你们去医院。”
郭广财以为钟仕英只是随口说说而已,并未放在心上。但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第二天等他们再次出门时,钟仕英已经把车停在门口等了。
就这样,钟仕英每天早上按时送郭广财老两口和孙子到医院。
再伸援手主动帮助第二个
很快到了8月底,郭广财要带着孙子回老家上学了。
每天早上送郭广财老两口和孙子到医院的钟仕英发现了很多像郭广财这样的家庭:孙子或者孙女得了脑瘫,家里花光了积蓄,年轻人出去打工赚钱,只有老人陪着孩子来看病。为了省钱,如果没有公交,老人们往往再远也舍不得坐出租车。这让钟仕英萌生了再帮助一个家庭的想法,就请郭广财推荐一个。
郭广财推荐了几个,最终钟仕英选了赵雪伶。
“年龄这么大了,身体也不好,要背着几十斤重的孩子走这么远的路来看病,对她们来说很难,但对我们开车的来说,也就是一脚油门儿的事儿,大不了少做两单生意嘛……”谈及原因,钟仕英觉得这个家庭不容易,最需要帮助。
其实,她自己也不容易,但过得却很幸福。
她是绵阳人,今年45岁,2008年底到达州跑出租。从没有上过学的她靠着丈夫早年在绵阳蹬人力三轮的积蓄买了一辆出租车。
儿子当兵复员以后,现在和她一起跑车。丈夫不会开车,就找了一份送牛奶的工作。儿媳则专职负责带孙女儿和孙子。两个孩子大的两岁,小的1岁多。一家六口租住在纺织厂旁的一个老小区里的六楼上,还是水泥地板,为了方便孙子玩耍,就在家里铺了一层爬爬垫。
说到自己的家庭,钟仕英满脸洋溢着幸福:“虽然家里的开支也大,一年下来存不到啥钱,但儿子儿媳都很孝顺,孙女孙子很可爱,一家人和和美美的,这就够了。”
做一件好事可能不难,难的是长期坚持……面对笔者的“担忧”,钟仕英摆摆手说:“我这个人有一个特点就是说了的一定会做到。只要我在达州一天,我就会坚持下去的!”
新闻推荐
记者从万源至八台快速通道工程建设指挥部工作会上获悉,万源至八台快速通道建设项目正顺利推进,预计2018年3月至5月全面开工。万源至八台快速通道建设项目是达州市第一个成功签约、率先落地的PPP项...
达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达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