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欢·
近年,达州市农业局在推进“狠抓农业面源污染整治,促进全市绿色生态农业发展”同时,又大力开展了雷电行动、净化行动和创新行动,有效预防农业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优化美化环境。8月17日,达州市农业局党组书记、局长熊明霜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农业安全与老百姓的生活和身体健康息息相关,也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同时,农业面大量宽,与环境关系密切,作为主管农业的单位,市农业局具体采取了哪些措施来防止农业对环境的影响呢?
据熊明霜介绍,在开展畜禽养殖污染整治“雷电行动”中,市农业局采取了“清、关、改、调、转”等整治措施,分类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进行拉网式排查,彻底摸清辖区内畜禽养殖规模家底,并列出问题清单,细化了畜禽养殖场整改台账。在此基础上,局领导班子成员分别挂包一个县(市、区)督促指导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工作,组织开展农业生态环保整治工作。同时,按照每个养殖企业存在的具体问题,实行一企一整改方案,完善与养殖规模相配套的畜禽粪便收集、处理、利用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等基础设施,实现雨污分离、干湿分离、固液分离和病死畜禽规范化处理,确保排放达标。
谈到“净化行动”,熊明霜表示,达州市在农业生产中严控化肥农药施用,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示范推广水肥一体化、滴灌、喷灌等技术,提高肥料和水资源利用效率,强化统防统治。同时加大了绿色防控力度,抓好色诱、性诱、灯诱等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工作,抓好农业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强对农药瓶、废弃农膜等集中收集管理。切实抓好耕地地力提升,通过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控污修复、土地休耕等,实现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配套设施,改善耕地基础条件。
在畜牧种、养方面,达州市一直坚持大力发展以沼气沼肥工程为纽带的种养循环农业,推行猪-沼-菜、猪-沼-果等循环农业模式,打造一批生态循环农业技术示范基地样板,抓好秸秆综合利用,鼓励发展有机肥生产项目,着力引进有机肥建设项目,促进畜禽粪便转化利用。
熊明霜表示,经过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和一系列措施的落实,收到的效果十分明显。到目前为止,市农业局组织开展农业生态环保整治工作督查22次,约谈各县(市、区)农业、畜牧局局长11人,下发限期关停搬迁通知书840余份,下发限期整改通知书5760余份,关停、搬迁禁养区内养殖场275家,治理非禁养区养殖场(户)1318家,全市共划定禁养区849个,面积1879.46平方公里。
熊明霜同时表示,到目前,全市测土配方施肥445万亩次,全市化肥使用量减少5%,病虫害统防统治面积达到388.5万亩次,绿色防控示范区面积达到20.6万亩,辐射面积240.53万亩,推广利用全降解膜17.05万亩,大面积粮油生产区回收农膜、地膜面积达50.54万亩。自2013年以来,全市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175.77万亩,其中今年1—7月新建高标准农田34.32万亩。
熊明霜特别指出,自开展畜禽养殖污染整治以来,全市新建大中型沼气12处/1037户,联结种植基地20个,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同时,鼓励发展有机肥生产,着力引进有机肥建设项目,促进畜禽粪便转化利用,2017年3月成功引进了四川纳智有机肥生产项目的落户,并已于7月开始投产。
谈到下步工作打算,熊明霜表示,我们要进一步强化宣传培训,通过标语、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开展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环保宣传和科普教育,广泛宣传农业生态保护法律法规及有关技术设施要求。举办农业环保技术专题培训班,技术培训对种养大户实现全覆盖,营造学习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宣传环境保护政策、贯彻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良好氛围。同时还要进一步压实工作责任,严格按照“一岗双责”和“管行业必须管环保”的要求主动担起责任。派出督察组继续加强专项督查督导,根据不同时间节点,紧扣省环保督察反馈的问题、群众举报的问题、市里督察发现的问题“三大重点”,能够立即整改到位的坚决立即整改到位,不能够立即整改到位的制定方案和阶段性目标限期整改。
熊明霜告诉记者,未来,达州市将进一步推进问题整改,按照各地整治方案进度,锁定目标,倒排工期,于9月底前完成80%禁养区养殖场关停或搬迁任务,11月底基本完成关停或搬迁任务,确保12月底前全面完成。同时坚持周调度、月通报,督促各地全力推进畜禽养殖污染专项整治工作。对顶着不办、拖着不干的,交付相关部门依纪依法严肃问责。
新闻推荐
本报讯8月17日,市政协举行界别协商活动,来自12个界别的市政协委员集中参观了市规划馆,参加座谈会听取市规划局工作情况通报,围绕城市规划建设提出了意见建议。市政协副主席李梅出席会议并讲话。达州...
达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达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