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坊内书:“嘉靖辛卯科举人,壬辰科②进士,历任江南舒城县知县、贵州思南府同知、父黄诰。”外书:“嘉靖丙午科举人、光禄寺卿、兵刑二科都给谏,授谏议大夫、分守陕西道按察副使、谥忠毅、子黄元白,万历戊寅③夏建。清道光癸卯年④、九世孙武略骑尉、马边营都司黄大经协族补修。”
坊主黄元白,达川区大树镇人,旧州志、县志有传。
注:
①代修志专家考证,这座坊铭文有几个疑点:(1)旧州志“琐台精忠坊”注:为忠毅公黄元白建,后来补修之坊无此四字;(2)“谥忠毅”是黄元白死后的封赠;黄元白1547年31岁时中进士未载;(3)“琐台精忠”只有黄元白事略,无黄诰政绩,此坊应该是明代的《乔梓联芳坊》。也许是补修时无“精忠坊”,所以,根据“旧州志”连类记之,以不佚其名也。“另据黄元白家谱记载,其父黄诰本名两山,号如轮,是有名的学者。死后葬在今通川区牌楼社区。墓早毁。
②明嘉靖辛卯是嘉靖十年(1531),次年就是壬辰。
③明万历戊寅:即万历六年(1578)。
④清道光癸卯:即道光二十三年(1843)。
宠命世承坊(第四坊)
此坊内额题:“宠命世承”,外额题:“地官大夫,诰赠中宪大夫,南京直隶宁国府知府,敕赠户部主事廖完。隆庆庚午①科举人、甲戌科进士廖恒吉万历十六年②孟春月建。知州周仕楷、同知凌珩补修。”未刊年月。③
注:
①隆庆庚午:即隆庆四年(1570)。甲戌即万历二年(1574)。
②万历十六年:戊子(1588)。
③廖完,籍贯及其生、殁、政绩缺载。建坊人廖恒吉清乾隆《直隶达州志·卷三·乡贤》有记:“廖恒吉,字思德,万历二年进士,由户部郎参藩于滇,度支明悉,萑苻息儆,政事文章,两相济,云。从祀乡贤。”至于补建人周仕楷,疑是明崇祯末年(1650)达州知州周思韶。其后,达州知州就无姓周的。
*****
牌坊旌表,已成烟云;抗战丰碑,另有话题。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之后,达县政府即在北门大操场召开各界民众大会,声讨日寇侵华罪行,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是年12月,开江县陈子余、孙永益等40余人组成“抗日援马(占山)义勇军”赴黑龙江。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消息传来,各界义愤填膺。四川军政当局于8月26日发表《告民众书》,号召各界认清民族解放与民族抗战不可分割,敌忾同仇,毁家纾难,摩顶放踵,贡献民族斗争,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抗日英豪正义的枪声召唤达州热血男儿“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当年达州共征集14086名义勇壮丁,他们抱定“家可破,国须保;身可杀,志不挠,拚将头颅为国报”的决心奔赴抗日前钱。抗日战争,达州共征集义勇壮丁179102名,他们在装备极其落后,生活条件极其艰苦的境况中与日寇浴血奋战,数万将士碧血沙场,捐躯国难,3492名载入民国二十六年国民政府编篡的《中华民国忠烈将士名录》。
此外,根据《四川省国防基本建设大纲》和《四川省抗战时期中心工作提要》的要求,1938年冬,达州动员数万民工“从速修筑汉渝公路”,1940年夏,达县、营山县共动员6000余名民工修筑达县河市坝飞机场,1943年,开江县征集5640名民工修筑宝塔坝飞机场。
历次征调的民工服工役,一般工具自带,无劳务费,无津贴,政府只负担最低生活所需。尤以1945年夏,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饬令各县征调民工去梁平县扩建军用飞机场,时称“特种工程”。正值炎夏,住宿拥挤不堪,无专用厕所,卫生条件极差,蚊蝇飞舞,疫病肆虐,医药不济,达县征调4000人,死231人,开江县征调3790人,死296人,大竹县征调6000人,死300人。还导致霍乱流行,带病回家死亡者仍多。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万源县率先修建“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并举行盛大公祭活动。1946年4月,达县县政府在中山公园即人民公园南侧,今“世纪广场”南修建一座雄伟的“抗日阵亡将士暨特种工程殉职人员纪念碑”,正面刻蒋介石题“民表立极”四字,侧面有“功媲干城”题刻。
可惜的是,这座纪念碑在“文革”期间修大众旅馆时被毁。
民国初年,达县城正南街(今通川城翠屏路)由上而下矗立四道石质牌坊。上世纪五十年代,人民公园前面有一座雄伟的“抗日阵亡将士暨特种工程殉职人员纪念碑”。待我分别把这些建筑物浅说一下。
牌坊,中国古代一种门洞式建筑物,来源于由表柱连成的大门,古称“乌头门”。其直接谱系可追溯到唐、宋年间里坊的坊门。古代封建统治者为了“彰善励贤”,如果某街坊、某乡里居民中某人有“嘉德懿行”就予以旌表,榜于门上,叫“表闾”。所以有些坊门就成为一种纪念性建筑物。最早的牌坊是木构建筑,到了明朝,朝廷表彰各地官、民之中具有忠、孝、节、烈、义行、科第、寿考、懿行者,由地方官府考察上报,朝廷核准,皇帝下旨,地方官府奉“旨”修建牌坊,旌其行,表其名,垂范于后世。类分贞节坊、三元坊、德政坊、义行坊、百寿坊等等。
明、清年代的牌坊多用石头建造,也有用陶器建造的,如今保存完好的开江县任市镇建于清光绪八年(1883)的“张氏节孝坊”全是陶瓷,在国内实属罕见。
*****
据清乾隆《直隶达州志》记载,达州最古老的牌坊是建于南宋淳熙八年(1181)的“三元坊”。坊主杨晨、杨景、杨早三兄弟成为进士,声名远播,时称“三杨”,从祀乡贤。地方志对杨晨有如下记载:
杨晨,字当时,达州永睦人。宣和初试礼部第一。丞相赵鼎荐其才,召试馆职,论荆、蜀形势后先缓急及取秦之策,除秘书省正字,擢工部员外郎,主管都督府机宜,又选兵部郎中。宋高宗派杨晨抚谕西蜀,亲自为他饯行。杨晨入蜀之后兴利除害。后改任祠部左府之时,府内积案成山,杨晨“援笔立成,凡大议未诀者毅然裁之。”朝廷升杨晨任殿撰,出朝兼任虁、利两州转运使,继改任礼部侍郎。
这“三元坊”清代已不存在。
明代,达州建有15坊,其中唐仁家族占有5坊。
清代,达县建有61坊,其中节孝坊最多,绝大多数已毁。今达川区石桥镇“列宁主义街”存有4坊。
现在来说古绥定城正南街矗立的明代四坊。
祖孙三知坊(第一坊)
此坊外额题“祖孙三知”,内额题:“父子大夫、明广东南海知县、祖王维纲;明嘉靖乙丑科①进士、浙江嘉兴府知府、孙王以修;明万历癸酉②科举人、直隶商州知州、孙王以孚。清道光三十四年甲辰岁③,六世孙壬辰进士、户部主政王正谊④协族重修。”
此坊坊主王维纲,今达川区赵家镇人,生平及该坊始建年月缺载。推测建于明代万历后期。王维纲之孙王以修,清乾隆《直隶达州志·卷三·人物·乡贤⑤》有以下记述:“王以修,达州人,嘉靖中进士,历松江、嘉兴二郡太守⑥,剂徭赋,决黠狱,政声赫然。”其后编撰的清嘉庆版《达县志·人物·乡贤》对王以孚有以下记载:“王以孚,万历癸酉举人,由直隶商州知州仕至巡抚、广东察院,清严执法,历著廉能,人无敢干以私者。”
注:
①明嘉靖乙丑:即嘉靖四十四年(1565)。
②万历癸酉:万历元年(1573)。
③清道光二十四年:甲辰(1844)。
④王正谊:1789-1869,清道光十二年(1832)进士,历任户部员外郎、河东按察使,署山东布政使,为官清正廉洁,同治八年在家病故。
⑤乡贤:当地有声望、有政绩、有功德的人,死后,朝廷准入“乡贤祠”,受人祭祀。
⑥太守:明代未置太守,这里太守即知州、知府。
三朝元老坊(第二坊)
坊主卫承芳,达川区亭子镇花园村人。生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乾隆《直隶达州志·卷三·人物·乡贤》给他立有传记,全文如下:“卫承芳,字君大,号淇竹,达州人,隆庆二年进士,历吏部尚书,加太子少保。聪慧嗜学,善属文,工草书,犹长诗律,扬励中外,一以清白自矢。其巡抚江右,杜绝馈遗。能容人细过,救人之危。归葬之日,子孙至鬻田宅以毕丧事。清忠正直纯臣之品也。谥清敏公,从祀乡贤。”
《明史·卷二百二十一·列传第一百九·太子太保吏部尚书清敏卫公传》全文如下:“卫承芳,字君大,号淇竹,隆庆二年进士,万历中累官温州知府。公廉,善抚学,进浙江副使,谢病归。荐起山东参政,历鸿胪卿。吏部推太常少卿朱敬循为右通政,以承芳贰之。敬循,大学士(朱)赓子也。赓言:‘承芳与臣同年进士,恬淡之操世罕能及,臣(之)子不当先\’,帝许焉。寻,迁南京光禄卿,擢右副都御史,巡抚江西,严绝馈遗,属吏争自饬。入,为南京兵部右侍郎,旋,释户部尚书。福王乞庐州自江都抵太平南北千余里自遣内官征课,芳抗疏争,卒不从。万历间,南京户部尚书有清名者,前有张孟男,后则称承芳。寻,改吏部。卒,官赠太子太保,谥清敏。从祀乡贤。”
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四月,达州奉旨在城正南街建坊表彰,参与督建者有钦差巡抚四川都御史吴用光,巡按四川监察御史徐良彦,钦差下川东兵备分巡参议李际春、夔州知府徐祯稷、达州知府董三奇、达州同知张拱昌、吏目颜志鲁。
清嘉庆十二年(1807),卫承芳的六世孙、顺天府密云县知县卫国平率族人培修,外额题“三朝元老”,内额题“一代醇儒”。
新闻推荐
□邓祥燕清晨的高寺,真静啊!天上的云儿不动,静静地俯视大地万物;绿油油的禾苗不动,尖上晶莹剔透的露珠儿,俏皮地朝我挤眉弄眼,手...
开江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开江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