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新闻 万源新闻 宣汉新闻 开江新闻 大竹新闻 渠县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达州市 > 开江新闻 > 正文

围绕乡村振兴 推动传统农业脱胎换骨 ——开江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索之一

来源:达州日报 2018-02-24 10:36   https://www.yybnet.net/
[摘要]——开江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索之一

开江县新街乡狮子庙村“稻田+大闸蟹”生态养殖基地。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未来“三农”工作的主要战略方向,如何通过一系列深化改革,推动农业农村快速发展?近日,本报采访组带着这样的思考前往开江县,试图梳理开江这几年在农业方面进行的实践,探觅传统农业县的发展潜力及蕴藏的新动能,希望为全市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乡村振兴找出一些具有借鉴意义的启示。

让村民脱贫

——在开江一些交通偏僻、种植条件受限的乡村,村民们传承了千百年的生产习惯,难以在技术上突破,难以在习惯上改变,如何让优质的产品卖出去,使村民摆脱贫困,成为当务之急。

开江县宝石镇程家沟村村支部书记童德顺格外忙碌,作为程家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法人,他要在春节前将公司分红发到每一个村民手中。2015年11月,这家代表着村集体利益的公司成立之初,还被人质疑是装点门面的工具。经过两年的发展,公司不仅发展了银杏、脆李、贡米、油橄榄、养殖五个专业合作社,还参与光伏发电股份分红,并利用申请注册的“众帮优粮”商标,对周边七个村的农产品进行统一定位、包装、宣传和销售。

“如何脱贫,最初有人建议成立专业合作社,带动村民发展产业。但这一想法很快被我们推翻——因为合作社的主要目的在于产业发展,而程家沟村海拔高,耕地面积少,除去老百姓的口粮,能卖的所剩无几,反而是优质晚熟米和银杏、土鸡找不到销路。几经讨论,我们选择了组建农业公司与合作社结合的模式,成立了一个独立公司搞营销。”童德顺说,公司成立后,政府将一些基础设施转化为公司股份由村集体代持,这样不仅解决了村里农产品销售问题,还增加了村集体收入。

2017年,程家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销售收入达180万元,实现净利润22万元。按照公司利润的20%用于全村分红、20%用于贫困户和村教育基金、剩余60%用于公司再发展的利益分配模式,春节前该村人均分红能达到100多元。而随着网上农产品销量增加,该公司已开始建立“飞地农业”模式,为周边7个村社提供种苗,带动产业连片发展。据统计,公司注册以来,已累计卖出高山晚熟大米12.5万公斤、高山银杏土鸡6000只、高山菜籽油1.05万公斤。

程家沟村不仅在2017年实现脱贫摘帽,还成了带动周边村社脱贫致富的龙头。这一模式现正被开江所有贫困村复制。通过县财政给予一定支持的农业公司,不仅盘活了农村集体资源,还盘活了村集体经济,正加速推动开江脱贫攻坚工作由“输血型”向“造血型”发展。

让群众致富

——土地流转之后,农民不仅获得了土地收益,还转变为工人获得劳务工资。但仅靠传统产业增量、扩张的方式,增加收入速度比较缓慢,如何找出发展新动能,开江借力社会资本发展乡村旅游。

永兴镇门坎坡村是开江典型的贫困村,近几年通过流转土地发展油橄榄产业,让村子摆脱了贫困。土地流转收益,橄榄销售分成,劳动务工挣钱……虽然眼下日子过得不错,但村民收入却难以快速增加。

2017年7月,开江第四届荷花节在普安镇宝塔坝举行。激情的自行车赛,热闹的荷花仙子评选,如织的游人……让前去“参观旅游”的门坎坡村村民羡慕不已。有人在村委会上提出发展乡村旅游,但谁来干?谁出钱?就成了绕不开的难题。

四川天源油橄榄有限责任公司在门坎坡村流转土地种植橄榄树,村民们第一时间想到了帮助他们脱贫的天源油橄榄董事长何世勤。虽然没有涉足过旅游业,但得知村里有搞乡村旅游的想法后,何世勤抱着回报社会的想法决定出钱、出人、出力。

公司出资占51%股份,村里出地占49%股份,注册资金200万元的门坎坡村伍伍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很快成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门坎坡村党支部书记、伍伍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法人代表李德万干劲十足,在橄榄种植发展上尝到甜头的门坎坡村村民,对成立公司搞乡村旅游信心满满。目前,围绕堰塞湖精心设计的旅游景观正在打造,村民们踊跃向公司递交开设农家乐的申请。

万亩黄金花海、万亩莲花世界、万亩橄榄庄园、万亩银杏长廊……近年来,通过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开江乡村旅游快速发展,不仅有效激活了农村的闲置资源,更逐步成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在以旅助农、城乡互动这一产业融合发展的道路上,开江依靠传统农业向乡村旅游转型升级,探索出一条让群众快速致富的新路径。

让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重要途径。只有推动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特色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才能实现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的转变。

过去,开江农产品多以品质、口感不占优的籼稻、玉米等口粮类农作物为主,亩均纯收益不足300元,经济作物种植占比较低。农业生产面临成本“地板”和价格“天花板”的双向挤压,农业产业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供需结构不相匹配。

为了破解这一掣肘,在靖安乡竹溪村,稻法自然有限责任公司正在传统的水田里“大作文章”,创新探索出“稻田+”的农业产业发展新模式。所谓“稻田+”,即以水稻种植为基础,通过在稻田中开挖深沟,加高加宽田坎,形成“挖泥成沟、堆泥成基,沟中养鱼、基上种果”的产业模式。将农业产业结构由“平面式”向“立体式”转变,增强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在稻法自然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明星霖看来,“科学的‘共生系统\’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在收益上更是传统种养的数倍,如今已在市场上打开了销路,能够实现‘一亩田千斤粮万元钱\’。”

按照开江县委、县政府的通盘谋划,到2018年底,该县将利用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将已小有名气的优质、绿色、有机水稻扩大到3万亩的种植规模。与此同时,为了进一步挖掘优质大米的经济潜力,打造出一个全国知名的农产品深加工品牌,在紧邻开江县火车站的任市镇,政府投资1.5亿元兴建的年产10万吨大米精深加工项目正加快建设。建成后将采用世界一流的加工设备,助力优质农产品的深加工及销售。

除了投资兴建农产品加工设施外,开江还不断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双认证”建设进度,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大农产品品牌化培育,督促建立“品牌担保品质、优价激励优质”的正向激励机制。截至目前,开江已获得“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10个、有机农产品认证8个、地理标志认证农产品3个、省级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1个,极大地提高了开江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田仍在,土依然,山犹青……农业还需要不断扛起更多的重任。不管是农业体制和农业经济的改革,还是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的发展,或是立体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实践,在土地上进行二次创业的开江,让每一个辛勤耕耘在田野中的人都看到了希望。□文/图 本报记者 何南观 龚俊 罗丹 刘青青

新闻推荐

包惠带队开展走访慰问活动 把温暖送到群众身边

把温暖送到群众身边

开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开江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 围绕乡村振兴 推动传统农业脱胎换骨 ——开江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索之一)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