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新闻 万源新闻 宣汉新闻 开江新闻 大竹新闻 渠县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达州市 > 开江新闻 > 正文

从0到180万元 程家沟村的庄稼不再“不值钱”

来源:四川经济日报 2018-01-15 07:35   https://www.yybnet.net/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侯云春

编前语:

贫困村,是脱贫攻坚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主战场。

进入决胜全面小康阶段的四川,正上下齐心,向贫困吹响决战号角。然而,目前仍处在攻坚征途中的贫困村,大多地处偏远贫困之地,村民有一手庄稼地里刨食的好手艺,辛勤劳作一年却增收不了几个钱;有优质的农副产品,却苦于无营销门路卖不出好价钱,进而带来“种地没出路”“种一年地不如出门打几个月工”“壮劳动力留不住,老少妇女守穷家”等现象。这些共性问题,成为一些偏远村落脱贫奔康的“拦路虎”,亟待破解。

如何利用好贫困村资源禀赋,造福一方百姓?在决战决胜“头等大事”的时代大舞台上,四川成千上万个村落,从产业、项目、基础设施改善等方面进行着一系列探索实践,不断地刷新昔日农村的固有面貌。

这其中,有一个“偏远穷”贫困村,在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的支持下,用企业的经营思维“照亮”脱贫奔康路,走出了不一般的精彩。

程家沟村,地处四川省88个重点贫困县之一的达州市开江县,是典型的 “偏远穷”贫困村。2015年,该村成为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对口帮扶对象。

时隔两年,当记者再次走进这个贫困村时,眼前的变化着实让人吃惊:

从交通大会战到光纤入村,从产业扶贫到入学就医,一场因***而起的攻坚战,让这个两年前还是无交通、无通讯信息、无产业,贫困出不去、富裕进不来的贫困山村,正经历着千百年来从未有过的巨变,漫山遍野间,以前撂荒的土地成了有机稻田,银杏成林,青脆李飘香,生态家禽满山跑,一项项富民产业,从蓝图变成现实,并将持续推进。

更令人惊喜的是,在省经信委驻村帮扶工作组的引导下,村里围绕农产品生产、销售大做文章,成立了平台性村集体企业,运用现代企业管理理念,采取“政经分离、连片推进、飞地农业、服务外包”发展模式,及时将村民手中的优质农副产品 “变现”,销售额一年上一个台阶:2017年,程家沟村在2016年销售105万元的基础上,又卖出12万斤高山有机大米、2万只高山银杏土鸡、2000斤高山有机菜籽油等,全年销售收入180多万元,纯利润22万元。

从无到有,从零起步,短短两年间,程家沟村以富民产业为基础,以村农业公司为载体,不仅成了名声在外的优质农产品出产地,更辐射带动周边贫困村共同发展,在潮涌的脱贫攻坚浪潮中,走出了一条可供借鉴的致富路子。

“小山沟”里有了“大公司”

2017年12月27日,程家沟村。

7岁的小女孩梁川西,背着书包,沿着已修好一年多的村柏油路,蹦蹦跳跳地往村里的小学跑去。

幼小懵懂的她却记得很清楚,一个多月前的一天,驻村的“书记叔叔”给了父亲一个沉甸甸的信封,里面装着2000元钱,这让很少笑的父亲开心了很久。“叔叔对父亲说,这是给我的助学金,还让我好好学习。”梁川西说。和梁川西一样领到2000元助学金的,还有村里另外9户贫困学生家庭和品学兼优学生家庭。

5000元脱贫攻坚示范工程奖励+2000元吸收贫困户就业奖励,这笔钱,对于回乡创办电子加工厂,并解决10多名村民就业的程家沟村4组“大老板”张孝文来讲,只是笔小钱,但他领得开心又自豪。“说实在的,从没想过‘穷惯了\’的村里能给我发钱。但这次我领得踏实,因为钱是从村农业公司的经营利润中分出来的,全村人都因这个‘大公司\’受益,今年收入增加了不少。”张孝文说。

张孝文所说的大公司,是2015年11月成立的程家沟村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两年来,公司以略高于市场价收购村民家中的农副产品进行加工销售,及时将村民手中的优质农副产品“变现”,销售额更是年年上台阶:公司连续两届受邀参加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签订销售订单41万元;2017年,公司收购销售程家沟村及周边贫困村高山有机大米12万斤、高山银杏土鸡2万只、高山有机菜籽油2000斤、鲜银杏叶4万多斤等。公司在2016年实现销售收入105万元的基础上,2017年全年又实现180多万元销售收入、同比增长42%,纯利润22万元、同比增长32%。

公司所得利润,20%用于分红,60%用于公司继续发展,还有20%用于无劳动力贫困户的帮扶、助学和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梁川西等10名学生家庭所获得的20000元助学金和村里3.8公里便民路的修建资金,正来源于此。

种了5亩有机高山晚熟水稻、畜养生态家禽的程家沟村村民黄衍奇,通过村农业公司销售自家农副产品,在产量没有大的变化的情况下,收入却比往年多了好几千元,直言“日子一天比一天有盼头”。

平台创新

让优质农产品顺利“变现”

为何程家沟村这个农业公司,能取得如此实在的效果?

“公司成立之初,我们结合程家沟村实际,在营销理念、发展模式和销售渠道方面同步创新,全力打造无缝连接的致富平台和共富载体。”省经信委派驻程家沟村“第一书记”夏超说。

在营销理念上,工作组通过村农业公司申请注册“众帮优粮”商标,设计商标LOGO,有效避免产品同质化;借助科技手段,开发产品溯源系统,安装视频远程监控系统,申请绿色食品安全认证、农药残留物超标检测,提升产品含金量,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利用川东一大水库宝石湖的资源优势,运用现代营销策略,对特色农产品进行整体定位、包装、宣传,打造银杏土鸡品牌。

在发展模式上,公司积极探索“政经分离”“连片推进”“飞地农业”“服务外包”四种模式。其中,“政经分离”破解政企不分问题,“连片推进”破解带动性不强问题,“飞地农业”破解土地受限、产品链不多问题,“服务外包”破解发展初期固定资产投入成本高问题。

按照四种发展模式,公司确立“立足全村,辐射周边”的连片推进发展思路,在程家沟片区统一种植3000余亩银杏采叶园,养殖土鸡8000余只,由公司统一收购,统一销售,带动片区贫困户420户,人均增收540元;采取工业上常用的“飞地模式”,在开江县其他5个村创设生产基地,种植优质水稻800亩,收购土鸡2600只,通过与当地农民采取土地入股、土地租金、销售分成三种合作模式,带动其他贫困村共同发展;在家禽屠宰、物流运输、机器设备等生产环节都采取“服务外包”模式,有效破解了资金投入难题, 用最少的钱取得最大效益。

在销售渠道上,程家沟村农业公司借助“以购代捐”带动,组织结对帮扶单位、爱心人士、企业以及结对帮扶户,以略高于市场价认购农家产品而非简单发钱帮扶,鼓励村民劳动脱贫;借助“互联网+”撬动,公司开发微信公众号“众帮优粮”,利用四川电信“天虎云商”电商平台,并与顺丰快递公司签订合作协议,产品远销北京、广东等地,供不应求;借助“农超对接”推动,主动对接成都红旗超市、好家乡等本土超市,获得支持,为村里农产品降低进驻门槛,管理费全免。2017年180多万元的销售额中,以购代捐、 电商平台、农超对接三个销售渠道各占1/3。

此外,公司还积极扩大经营范围,在省经信委的支持和帮助下,以农业公司为主体,成功引进500千伏光伏扶贫电站1座,投资规模600万元。其中,200万元政府性补贴作为村集体入股,100万元政府股权量化入股作为全体村民入股。该项目已于2017年10月并网发电,现已发电110000度,收入96800元。预计为村集体经济增收20万元/年,贫困户增收2850元/年,实现村集体和贫困户可持续“无本”增收。

谋百姓幸福,暖万家灯火。在富民产业和村农业企业的无缝衔接下,程家沟村这个昔日偏远贫困的“小山沟”里,村民的日子过得风生水起。

放手锻炼

增强村民自我“造血”能力

33岁的黄维,是程家沟村的返乡创业大学生。

2017年,他在村农业公司学习管理的同时,积极参与收购优质大米,最终由他经手组织货源、包装的6万斤优质有机大米,以0.1元/斤的标准,拿到了6000元的提成。“更重要的是,学到了管理企业和跑市场的经验。” 黄维说,他家的1000多只跑山鸡,大部分通过村农业公司的平台渠道进行销售,在市场行情不好的情况下,仍获利2万多元。

黄维是驻村帮扶工作组今年为村农业公司长远发展考虑,重点培养的3名本村管理人员之一。

干部领好路,老乡迈开步。与去年相比,驻村“第一书记”夏超今年闲了很多。“去年是打基础,公司组建、货源、加工、联系订单、销售,各个环节都是我们驻村工作组牵头推进,经常忙得周末都没时间休息。”夏超说。今年,工作组没有再继续大包大揽地干,而是有意识地把公司的多数业务分派给村里人,在保证产品品质的前提下,放手让村里人参与到村农业公司的运行管理中来。

在夏超看来,村农业公司是一个很好的增收平台,但如果一直由驻村工作组打理,村民自己不懂怎么运作管理,就没有“造血”能力。

为此,驻村工作组充分发挥党建“红色引擎”作用,积极在富民产业、村农业公司等方面培养带头人、领路人。

在产业上,工作组积极引导村组干部领办村农业公司下属的银杏、高山晚熟米、豆笋、养殖等7个合作社,既扩充公司产品链,村组干部又可以按照公司章程按劳取酬,人均增收1000元/月,弥补了平时薪酬待遇低的问题,大大调动了村组干部的干事热情。

同时,工作组还大力实施“党员引领扶贫计划”,鼓励发动“能人”党员返乡创业8人;推行“公司+党员示范户+农户”模式,采取“1+4”资金帮扶措施,党员领办示范工程的,一次性补助5000元;示范工程吸收贫困户就业的,一次性补助2000元。截至目前,已创办党员示范项目11个,发展电子加工厂1个、家庭生态农场6个、休闲农庄2个。

“通过一年多时间的放手锻炼,目前,农业富民产业、村农业公司、特色服务业等管理运营工作已经步入正轨,相信程家沟村脱贫工作组撤离后,村里人自个儿就能把这些致富载体经营好。”夏超说。

程家沟村东面青山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十个大字牌迎风而立;去年秋季修葺一新的村小学里,孩子们在认真学习、尽情奔跑;村里的老人,在悠然地休憩闲谈,更多的年轻身影,则在田间地头各个角落不停地忙碌……

这里的景,这里的人,田地里精心翻种过的痕迹,让冬日的小山村充满生机,愈发显得格外动人。

新闻推荐

2018年四川工业怎么干?质量变革 效率变革 动力变革 “三大变革” 引领四川工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时代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张萍李洋闫新宇鲍安华文/图1月9日,2018年全省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在成都召开。会上交出了一张漂亮的2017“工业成绩单”:预计全年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3%,快于全国、高于预期...

开江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开江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从0到180万元 程家沟村的庄稼不再“不值钱”)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