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新闻 万源新闻 宣汉新闻 开江新闻 大竹新闻 渠县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达州市 > 开江新闻 > 正文

披蓑戴笠的岁月

来源:兰州日报 2017-12-07 02:28   https://www.yybnet.net/

□资料照片林佐成 四川开江人,中学高级教师,作品发于《四川文学》《四川散文》《剑南文学》等。出版有小说散文集《空巢》,散文集《走开江》,中篇小说《空巢》。□资料照片

斗笠、蓑衣,几千年来,一直受到文人墨客们的青睐。唐人张志和在《渔歌子》中有诗云:“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与他同时代的柳宗元在《江雪》中也写到:“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到了宋代,大文豪苏轼对蓑衣情有独钟,其《定风波》中有诗句“一蓑烟雨任平生”。即使到了近代,诗人苏曼殊也念念不忘斗笠、蓑衣,他在《寄调筝人》中有诗曰“雨笠烟蓑归去也,与人无爱亦无嗔”。这些诗词,似乎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披蓑戴笠,与农活无关,披蓑戴笠者也不是农民,披蓑戴笠者都显得闲适、安然与旷达。

其实,生活中的披蓑戴笠者,尤其是大集体挣工分的年代,哪个没在田野里摸爬滚打?哪个不是风里来雨里去?

那时,每个家庭,都备有斗笠与蓑衣。那种用竹篾、箭竹叶为原料编织而成有尖顶的斗笠,和用棕片缝成形若大蝴蝶可遮风避雨的蓑衣,不用的日子,通常被人们挂在墙壁不显眼的地方,只有到了雨天,或是抢种庄稼,抢收粮食,或是吆了耕牛去耕地,扛了铁耙去搭田埂,才将它们“请”出来。

记忆中,披蓑戴笠的时间,一般始于一年中的“双抢”。此时正是初夏时节,太阳高照,大地一片金黄,那些已经成熟等待着收割的油菜(山里人多将油菜种于稻田),将田野装扮得分外丰腴。农人们当然不会放过这绝佳的抢收机会,他们在队长的吆喝下,拿了镰刀,呼啦啦地涌进油菜田,这畦三五个,那畦六七个,弯腰唰唰唰地割起来。靠天吃饭的山区,农人们不敢懈怠,他们要抢在雨水来临之前,将油菜请上岸,将稻田腾出来灌上水,以备栽种水稻。但老天爷多不领情,往往在油菜收割到一半或者更多时节,一场雨水不期而来。惊慌失措中,农人们一面慌手慌脚地将已割下的油菜,搂到稻田附近的土坟堆或者空地上摆放好,一面急急忙忙地赶回家,找出斗笠与蓑衣,往身上一披一戴,又往田野赶。

披蓑戴笠的身子,自然不及先前方便,但到底挡住了风雨的侵袭。随着风雨加大,湿漉漉的油菜,变得水汽淋漓,随手割起一大把,往上一举,油菜上的雨水,便四下飞溅(雨水中割油菜被山里人形象地称为舞水龙),脸上、胸前、袖子上,立刻变得精湿。湿衣服裹在身上,让人变得笨手笨脚,割油菜的速度自然慢下来,但他们不能停歇,那些扛着犁、牵着牛,前来交边(将田的边口踩扎实,不让它渗漏)的男子,已在田边驾起了犁铧。他们只能咬紧牙关,让雨水噼里啪啦地击打在斗笠上、蓑衣上,恁是雨水浸透蓑衣、打湿身子,他们也不管不顾,直到把一畦畦油菜收割完。

最糟糕的是,大家正专心致志地割着油菜,突然一阵大风,那些戴在头上没有系稳固的斗笠,就像被一只神奇的大手,摘了开去,它们落在还没来得及收割的油菜上,随了狂风,向远处打着翻滚,急得掉了斗笠的男女,张牙舞爪地直向它们扑过去,有时要追很远,才能将它按住,没了遮拦的脑袋,很快变成落汤鸡,惹来众人的哄笑。

油菜收割完,雨水开始多起来,常常停歇一天半天,又淅淅沥沥地下起来。农人们却不能闲下来,他们要耕田、搭田埂,只得披上蓑衣戴上斗笠,赤着脚,绾了裤管,或是扛了犁铧牵了牛,或是扛了铁耙,往田野里走。

如果碰上当年雨量充沛,当天又是和风细雨,犁田或者搭田埂,倒也不慌不忙,怡然自得。斗笠与蓑衣,足以遮挡那些飘飘洒洒的细雨,他们便随了自己的心情,任牛在雨中缓缓前行,或者任铁耙搅在浑黄的水里,荡起一圈圈波纹,让田埂一寸一寸地往远方延伸。

如果碰上当年干旱少雨,而当天又下着瓢泼大雨,犁田或者搭田埂,便成了打仗。那时,犁田者会不停地挥动鞭子,啪啪啪抽打牛背,催促耕牛前行,常常一个田耕完,又火速地将牛赶往另一个田,那怕绾起的裤管溅上斑斑点点的淤泥,那怕背上的蓑衣被雨水浸透。至于搭田埂者,也一改往日的从容,他们会不停地将铁耙伸进泥水中,捞起一耙耙淤泥按在田埂上,而后快速挪动身子,身上的斗笠与蓑衣,便在风雨中,不停地往下滴落着水滴。

披蓑戴笠者也有闲适的时候,那便是薅秧。当稻田通过“双抢”,栽种下秧苗;当秧苗长到将要封田而未封田之际,队长便会组织队上的成年男女,去稻田里薅秧。那时,男女们便披了蓑衣,戴了斗笠(因下雨时候多),杵了竹棍,浩浩荡荡地往田野走。

说是薅秧,不过是将一只脚踩于水田的泥土中,另一只脚悬于泥土的表面,然后借助竹棍支撑,用悬空的脚,不停在地秧苗周围踩动,一颗踩完,移向另一颗,间或弯腰拔掉长于秧苗中的稗子。

由于动作机械简单,活路又轻,那数十个并排而行的成年男女,便免不了一边薅秧,一边拉家常,扯闲谈,甚至打情骂俏。更有甚者,一些平时喜欢吹拉弹

唱者,扯开喉咙,唱起了薅秧歌:

大田薅秧薅四角,脱了花鞋挽裤脚;过路君子你莫笑,丈夫小了莫奈何。

大田薅秧行对行,薅个鲤鱼两尺长;大的拿来过端阳,小的拿来送亲娘。

……

伴着婉转悠扬的歌声,一田的男女,便在濛濛细雨中,拄着竹棍,哼着小调,缓缓前行。

当秧田薅过三遍,披蓑戴笠的生活,基本告一段落,那些斗笠蓑衣,重新被农人收捡起,悬挂于墙壁上,直到来年再用。当然,也有放牛娃,逢上下雨,天气又不是太热,他们总爱披蓑戴笠,但毕竟是少数。

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伴着塑料走进人们的生活,斗笠与蓑衣,逐渐被塑料制品的雨披取代,披蓑戴笠的生活,渐行渐远。特别是近些年,随着城镇化的加快,山区已渺无人烟,平坝也多采用机械化耕种,斗笠与蓑衣,连同薅秧这种田间劳作,已退出人们的生活。

新闻推荐

积极构筑全面从严治党堤坝 ——开江县大力实施“源头预防、系统治理”工作机制扫描

——开江县大力实施“源头预防、系统治理”工作机制扫描

开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开江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披蓑戴笠的岁月)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