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开江县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在全县上下加速形成了“以党建带扶贫、以扶贫促发展”的新格局。
建立联合党组织
实现强村带弱村
近年来,开江县永兴镇门坎坡村与四川天源油橄榄公司合作,建立了“中华橄榄园”基地,种植油橄榄1000余亩,当地村民通过土地分红、就地务工等方式实现了增收致富。
而与门坎坡村临近的柳家坪村、何家垭口村由于没有引进支柱产业,经济发展滞后,成为了建档立卡贫困村。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该县创新构建“天源油橄榄公司+门坎坡村+柳家坪村+何家垭口村”党支部联建模式,迈出了企业帮穷村、强村带弱村的坚定步伐。目前,该联合党组织已为贫困村培训技术骨干50余人,吸纳产业务工人员126人,救助贫困户27户。
为推广这一成功经验,该县拟在贫困村集中区域计划建立6个联合党组织。
扶贫重精准
驻村干部忙“滴灌”
今年初,开江县从137个县级部门和20个乡镇精选148名干部人才,组成51个驻村帮扶工作组进入建档立卡贫困村,计划用2年时间的“精准滴灌”,打赢扶贫攻坚战。
永兴镇柳家坪村地处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区,20%以上人口属于贫困人口,全村只有一条8公里的山路,群众出行十分不便。
“我刚来柳家坪村时,看到村民靠肩挑背扛到镇上买卖物品,这给了我很大的压力。”该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马亚力坦陈道。
马亚力驻村后,积极向联系单位和主管部门汇报,最终争取到70多万元资金,修通了柳家坪村至“中华橄榄园”1.5公里连通公路,缓解了全村出行难的问题。
为激发“马亚力”式的年轻干部扎根基层、主动作为,开江县在对前期下派的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进行座谈交流,充分了解驻村干部工作开展情况后,调整了26名驻村干部。同时,该县推行日常考核、年度考核、任期考核三项机制,逐一明确考核标准和实施主体;建立扶贫三方承诺机制,派出部门(单位)、乡镇党委和驻村干部,分别与县委签订了《扶贫攻坚驻村帮扶承诺书》。出台驻村干部待遇保障机制,对驻村干部日常工作经费、评先晋优、职务职级晋升等事项进行了明确。同时,启动“十佳第一书记”“十佳驻村干部”评选活动,在开江县党员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中营造了到基层一线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据了解,截至今年9月底,该县51个驻村工作组共为贫困村民发放农科资料7480份,引进特色产业57项,落实扶贫项目134个、扶贫资金1.68亿元,帮助5135名贫困村民脱贫致富。
按需配服务
人才队伍强“支撑”
10月21日,开江县新太乡天成罐村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他们直奔田间地头,面对面、手把手地教村民银杏种植技术以及林下套种农作物的方法。这些“客人”是7名由开江县硕博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组成的志愿服务队。
在7名硕博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的建议下,天成罐村根据银杏耐贫瘠、管理粗放、投入劳动力少等特点,全面清理100亩闲置土地,将其流转给4户银杏种植大户,让农民在外务工的同时,还可获得土地流转收益,实现人均年增收300多元。
“感谢这些‘专家\’为我们找到致富的门路,并教我们管理银杏的技术和方法,这比我们以前单纯种玉米的收入要高出四五倍。”天成罐村村民王恩喜高兴地说。
据了解,为充分发挥县域人才资源优势,该县统筹选派77名专业技术和涉农人才,按照“硕博人才+协会专家+农村实用人才+技能人才”的模式组建基础建设、产业发展、医疗卫生、教育解困、社会保障、能力提升6个扶贫攻坚人才志愿服务队。同时,在各贫困村信息公示栏张贴“人才志愿服务连心牌”,公开联系方式和服务领域。目前,人才志愿服务队共为贫困村开展技能培训、就业服务、创业指导、医疗卫生、种养技术、病虫害防治等志愿服务110余次,真正实现了扶贫需求与人才支撑的高度对接。
□赵阳 陈旭 特约记者 李贤明
新闻推荐
开江县甘棠镇冠子山村地处偏远地区,距离甘棠场镇约40分钟车程,当地村民出行的唯一交通工具就是摩托车,因此,当地老人就医十分困难。近日,开江县甘棠镇卫生院组织医疗小分队来到冠子山村,免费为当地年满...
开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开江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