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达川区万家镇,只要提起当地的女场主——蒋启芬,谁都会由衷地赞叹一声,“那个女人不是一般地能干!”
出生于1972年的蒋启芬仅有中专文化,2010年6月,她雄心勃勃创立了自己的现代家庭农场,经过几年的拼搏,如今,包括占地100余亩的果园、30亩养殖场、50亩河水生态养鱼为一体的生态园已初具规模并生机盎然。这个生态园2013年收入近300万元,为周边200余名妇女提供了“居家灵活就业”的机会。
“当初创业太艰难了!”蒋启芬向记者讲述,最开始没有经验,费心种植的树苗几个月不到就死了一大半,亏损惨重,“我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白天黑夜都守在农场,当时就憋着一股子劲,拼尽全力,就算不成功,也无怨无悔!”最难的时候,买树苗的钱都是一块一块凑起来的,为了筹措资金,蒋启芬还果断卖掉了房子和车子。
“我知道,没有技术寸步难行。”不仅要作好规划,在果园、养殖场、鱼塘实干,蒋启芬还购买了大量的科技书籍自学,并请来了好几位技术型老师,掌握了果树种植、嫁接、杀虫、周期管理的全面知识。2012年当她从网络上看到福建“红心蜜柚”品质优良、产量高的信息后,决定在果园嫁接红心柚品种。蒋启芬一边自己摸索,一边去福建学习取经,回来通过实践,终于让红心蜜柚嫁接成功率达到90%以上,在去年获得了大丰收。
几年同甘共苦,蒋启芬跟周边200余名妇女之间建立起了深厚的姐妹情感,不管是养殖场、鱼塘,还是果园,她总是抢着跟姐妹们一起干脏活累活,风里来雨里去,她爽朗地说,“正是有了姐妹们的支持,我的农场才会一天比一天好!”
2011年6月,蒋启芬的现代家庭农场被中国科技部、财政部表彰为“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今年,蒋启芬又被评为全省三八红旗手。
新的一年,蒋启芬还酝酿着大手笔——扩建80亩优质果园,引领周边更多的农户走上致富路。她的自信、自立、自强精神也感染了身边很多的留守妇女。
虽然事业上小有成就,但是提及休闲娱乐,蒋启芬却显得有点茫然,“我有时也想出去旅游一下,看看外面的世界,可是这里真的离不开我呀。”她无奈地笑笑,但很快又雀跃起来,“现在我的果园满是缀满花骨朵儿的枝条,要不了多久,就能结出香甜可口、品种优良的李子和桃子,想着这些,我就开心了!”
黄舒幽:“他的爱足以温暖我一辈子”
温柔、娴静、忙碌……这是军嫂黄舒幽给记者的第一感觉。采访她时,每次总是谈到一半,她会抱歉地表示有事情需要离开一会儿,断断续续两天时间,才完成了原本只需要1个小时就能完成的采访。
“我丈夫在辽宁服役,是一名海军,我们都是开江县人,2004年经人介绍认识的,谈了近一年的恋爱就结婚了。”谈起自己的丈夫,黄舒幽语气中是满满的骄傲,她说,虽然这10年来,他们夫妻二人平均每年只能见两次面,每次在一起的时间就一周左右,但那短暂的相聚,丈夫刘知海对她的好,足以让她温暖一辈子。
“我清楚的记得,2008年5月2日,我的女儿出生,一直以为丈夫不能从部队上赶回来,但当我从手术室出来时,第一眼就看到了焦急等待的丈夫,那一刻我知道,他一直都在我身边。”黄舒幽告诉记者,孩子出生刚10天就出现了大地震,那段时间,产后虚弱的她有一种莫名的恐惧感,但每一次丈夫的拥抱都给了她无穷的力量。不过,随着假期的结束,刘知海又回到了部队。
虽然丈夫回到了部队,但有了孩子,黄舒幽觉得生活比以前更有盼头了。一边期待着丈夫回家团聚,一边重复过着洗尿布、带孩子、上班、照顾父母这样劳累而单调的生活。“有时候感冒了,或者工作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我也想对丈夫说,但每次和他打电话就忘记了不开心的事,最重要的是,也不想把家里的
烦心事告诉他,因为我想让他安心服役。”黄舒幽笑着说,虽然自己从不在丈夫面前抱怨,但体贴的丈夫总能知道她的心事,并且总会在她最无助的时候“神奇”地出现在她面前。
2012年六一儿童节,黄舒幽独自陪着女儿过节。两人正在外面吃中午饭,黄舒幽突然接到父亲的电话,“你妈妈的检查结果出来了,是肿瘤。”黄舒幽说,“挂掉电话,我感觉天都塌下来了,不知该干什么,脑袋里一片空白,在饭桌边坐了很久,才想起该回家了。”回家稍稍平复了一会儿,黄舒幽给丈夫拨了一个电话,用假装坚强的语气委婉地将家中的情况告诉了他。“没想到,第二天他就从辽宁赶回来了,并当即决定将我妈转院到成都。”黄舒幽说,在母亲住院期间,丈夫不仅日夜守候在病床前,还抽空照顾女儿,累得人都瘦了一大圈。所幸,经过家人的精心照料,黄舒幽母亲的病开始慢慢好转。
“虽然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都需要我一个人扛着,但是我有一名军人老公,我感觉一切都值得。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家人能够健健康康,当然也希望和老公多一些团聚的日子,”提到自己的心愿,黄舒幽称,她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人,只希望过最简单的生活,一家人在一起就好。
冯志红:专注做好擅长的事情
郭学清:健身带来靓丽人生
“快起来,去做操了……”每天天刚亮,郭学清的老伴就催促她赶紧收拾好,去和姐妹们一起跳舞。作为“快乐舞步爱心健身操队”的领队,若是迟到,让一群老姐妹在风中等久了,郭大姐心里又要内疚几分。
走进本报办公室的郭大姐,无论是穿着还是谈吐都非常时尚。虽然采访她的当天气温还很低,但她只穿了件薄薄的外套,把围巾围得像花儿一样。
退休后的郭大姐今年58岁,家住达城西外,这边大大小小的舞蹈健身队有好几支,分散在各个小区或者广场上。郭大姐“侦查”了不少舞蹈队,终于定下来一支和她生活作息时间符合的队伍。郭大姐告诉记者,队伍是叶大姐创建的,因为两人谈得来,才共同携手将这支队伍从最初的20余人发展到现在400多人。
只要天气允许,郭大姐和她的姐妹们每天都会聚集在西外市政府后面的小广场上健身。队员们携着快乐,牵着健康,以悦耳的音乐、整齐的动作、统一的服装,把快乐舞步爱心健身队的精神面貌展现给西外市民。这就是郭大姐最开心的时刻,也是她认为自己青春永驻的原因之一。
“我快乐、我健康、我陶醉,而且我们不收钱,自娱自乐。”采访中,郭大姐多
次提到自己并不出众,团队才是最重要的,团队的成员个个都是靓丽精彩的。她告诉记者,当年雅安地震后,健身队自发为灾区捐款8千多元,随后又出动100多人去福利院慰问演出,带着那里的老人小孩一起跳舞。
为了跳好舞,学习网上各种舞蹈动作,从没摸过电脑的郭大姐也在老伴的指导下学起了用电脑。“鼠标不听话,我想点这边,一滑就去了那边,反正就是点不到哟,急得我满身大汗,我老公直说我笨。”为了争口气学会,郭大姐硬是几天不出门不下楼,在家捣腾电脑,终于用得有模有样了。现如今的郭大姐还会网购了,经常和队员们分享在网上淘来的“鲜儿货”。
在舞蹈队,郭大姐的舞姿婀娜动人,在家里,她是贤妻良母,把家里打扫得一尘不染。“身为女人,把家照顾好,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然后再有一群叽叽喳喳分享快乐的姐妹们,怎么会感到正在苍老的岁月?有的永远只是精彩的青春。”郭大姐感叹。
冯志红,达城一家美容机构的创始人,通过13年的不断努力,她将最初只有40平米的美容店,发展到如今在达城已有9家分店的连锁机构,占领了达城美容市场的一席之地。
在见到冯志红之前,记者也曾想象,一个经营美容机构的女强人,会是什么模样?妩媚动人,还是精干霸气?出人意料,记者眼前的冯志红,却不施粉黛,十分具有亲和力。
冯志红是通川区磐石乡人,从小生长在农村。冯志红的童年历经坎坷,15岁时,父母因感情不和离婚,就在父母离婚的当年,父亲因长年劳疾病逝。为了生计,母亲也远走他乡。冯志红只得和爷爷婆婆一起生活,他们的生活来源仅靠爷爷每月300元的退休工资维持。也就是从那时起,冯志红暗下决心,一
定要用勤劳的双手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担当起照顾家庭的责任。
1997年,冯志红和一位学习美容美发的朋友聊天时,发现这个行业既能给别人带来美丽,又能挣钱补贴家用,于是,她选择了学习美容。为了尽快学会和掌握技术,她在达城大北街一家美容美发店当学徒。在店里,冯志红也就是干一些打杂的活,至于真正的美容工作,则有专业的美容师去做,她只能在一旁远远地看。就这样,冯志红靠着自己观察揣摩,加上前辈的指导,她很快掌握了美容这门技术,自己可以慢慢操作了。通过努力,冯志红在1998年拿到了中级美容师资格。
与此同时,冯志红也接触到了某品牌化妆品的直销,于是,她从婆婆那里借了1000元,兼职开始从事化妆品的直销。“那个时候,真的很难,每次上门服务时,总会遭到一些顾客的白眼,也吃了很多的闭门羹。我也曾想过放弃,但是一想到还要赚钱养家,我必须咬牙坚持下来。”冯志红说。
“我在从事化妆品销售时,发现女人的美
丽仅仅靠化妆品是不够的,还需要更加专业的美容手段。”冯志红称,2001年,她注册成立了自己的美容店,并借资在南城和市内中心广场开了两家店,但由于资金短缺,没有管理经验,经营效果并不理想,还负债累累。“当时,我不得不把中心广场的店关闭了,全身心发展南城的店。”冯志红说,由于自己以前在美容院做过,深知留住顾客的心,必须得到她们的信任。因此,除了扩大美容院的影响力,她还狠抓内部管理,强化服务,引进国内外知名美容专家推荐的产品和技术,与国际潮流接轨,同时推出具有自己特色的服务套餐。经过一段时间后,美容院逐渐打开了局面,很快扭亏为盈。2003年,冯志红将只有40平米的店面扩展到了100平米,员工也从1个增加到了6个,更重要的是,顾客也越来越多。
2008年,冯志红又分别开了两家分店,进一步拓展了规模。2010年至今,她又先后收购和发展了3家美容店和3家日化店。“专注做好擅长的事情”,这是冯志红所坚持的信念,她也希望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让更多的女性成为“皮肤美、身体美、精神美”的健康美丽新女性。
做幸福女人
新闻推荐
犯罪未遂获刑6年
开江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开江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