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大院天井 (郑景瑞 摄)
张家大院 (市住建局提供)
马车是我国古代常用的交通工具,两匹马并驾一车称为骈,三匹马并驾一车称为骖,四匹马并驾一车称为驷,是速度最快的车。驷马是指套着四匹马的车,由此衍生出“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的成语。大竹清水镇有个2017年被列为四川省第三批传统村落名录的村,叫作驷马村,这里演绎出了不少故事。
驷马村村名的由来
驷马村在民国时期为清水乡第七保,解放后,先后叫清水乡第七村、驷马管理区、群生管理区、驷马大队、踊跃大队、驷马桥村,今名驷马村,地处大竹县清水镇最南端,距大竹县城约15公里,距镇政府3公里,东、西、北三面分别与本镇曙光村、老书房何家村、明光村相邻,南与庙坝镇太平村接壤。幅员面积2.2平方公里,6个村民小组,2766人,耕地面积2174亩,浅丘和平坝兼而有之,气候适宜,土地肥沃,主产农作物有水稻、小麦、玉米、红薯、洋芋、苎麻等。境内清水河、王家桥河两条河流分别从北向南、从西向东在驷马桥交汇合流。达渝高速公路和汉渝公路(210国道)分别经过该村东、西两侧。
驷马村因境内的驷马桥而得名。驷马桥,原是大竹至重庆古道上的一座石板平桥,在距今公路驷马桥西北约40米处的旧河道上,始建于清朝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修汉渝公路大竹至重庆段时,改修公路桥,石头桥栏,两边各9个大礅,24个小礅,全长22米,沿袭驷马桥名称,桥头“驷马桥”三个字由该村张家大院张家炳书写雕刻而成。1998年桥面加宽换成水泥桥栏,桥面于2009年用钢筋水泥加固。
驷马桥的得名源于动人的传说。相传,从前本地有一乡民家境贫寒,未能娶妻,与年迈的母亲相依为命,靠打长工为生。一天,母亲病重,生命垂危,儿子背着母亲外出求医,来到河边,遇到河水上涨,无法过河,面对洪水嚎啕大哭,双膝跪地,祷告上苍保佑母亲平安。悲凄的哭声惊动四方。这时,一白发仙翁突然出现在面前,并从葫芦中倒出几粒仙丹,喂给老太婆。老太婆服用后转危为安,不久病就好了。乡民的孝道之举感动了众人,当地百姓纷纷捐钱在此修建石桥。桥落成之日举行踩桥仪式时,正有四名将军骑马而过。四匹马踩桥,故而取名驷马桥。
驷马村里张家大院
驷马村里的古院落,当数张家大院最为壮观。清朝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张袍随子张仕俊、张仕杰从湖南迁入四川省顺庆府大竹县长乐乡广丰里六甲,即现在的清水镇明光村,其子张仕杰从事运输、冶炼,发家后广置田产,约在康熙六十二年(1723年),从黄氏家族购得小院落,并在此基础上大规模改建、扩建,建成坐北朝南的张家四合院。大院正面为石砌院墙,朝门有上、下堂屋,中间为正天井(正中雕刻有神牛图案),从左至右共有七个大小不同的天井。两边厢房设有戏楼和承办宴席的大厅;上堂屋左右两边为银库,戏楼下面为粮仓和马圈。院落左右两边分别建有“土地菩萨”和堰塘,院落正面有辟邪之物“吞口”,属典型地火砖木石柱建筑。
张家大院从清水河的黑滩口“三河转石龙过江”,经神童岩、长堰等处延伸而来,所处地形如神牛。院落在牛头之上,院子后面的六角坵为牛的颈部,二岩山为牛的背部,张家寨是牛的尾部,张家堡为牛尾,牛鼻伸向张家河边,呈下河饮水姿态,活灵活现。院前河对面有一小山包,形似一堆草料,供牛食用。院落周围的陈家沟、李家湾、长堰、兴家坝等地的水源都朝着张家院方向流来,特别神奇的是发源于偏岩村龙洞之水的清水河,常年不断地从张家院背后(北方)黑滩,经兴家坝、猫儿沟绕过张家院东、南、西三方,又转上北面,从后坝宛转向西向南,流向驷马桥。河流绕张家院一周,形如玉带,被称之为“玉带水”。河水从东至西绕张家坝和后坝,自然形成太极图样。站在张家寨上俯瞰,张家坝、雷家坝、后坝、大屋坝为一典型的梅花形状,新河边为中心,四个坝子为花瓣。
驷马村的名胜古迹
行走于驷马村,就会看到不少名胜古迹:古墓、古寨、古洞、古桥等,感受到这里悠久的历史,神奇的风光和乡村的变化。
一组张家院子右侧的张家寨,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张姓人在清朝乾隆年间修建,寨墙用条石砌就,以防范土匪(棒老二)。20世纪80年代之前寨上有一棵高大的黄果树,寨墙下面的石坎中生长着名贵药材何首乌。张家寨是清水张氏家族的祠堂,是族人开会和祭祀的地方。这里,目前竹木葱茏,残垣断壁的寨墙仍在,水井、石柱、古洞仍存,站在顶端,清水镇街道一览无余。
三组的北面岩寨子面积10多亩,地形跌宕起伏,有九个小山头,称为“九头鸟”,四面地势险要,清代修建,以防御白莲教和土匪,巨大条石为寨墙,设有东大门、南门、水东门、北门共四门,十分坚固。从清代到民国时期,是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为一体的活动中心,是公职人员办公所在地。寨上有饲养马匹的马房,操练兵丁、团练的操场,设有罐子炮炮台。修建的安乐庙,分上下两殿,供奉的神像栩栩如生,信众常年入庙烧香,各祈所愿。废除科举制之前,在此设立过学堂。
石笋沟位于三组,南北两边是山梁,中间一条长沟,沟北面有一独立石柱,系自然形成,高约50多米,形如竹笋,称之为石笋。石笋顶端生长着一棵映山红,每年阳春三月开花,即使严重干旱年头,映山红仍生长茂盛,从不枯萎,人们颇感神奇。石笋对面山梁上有一巨大磐石,形圆如鼓,称之为石鼓。石笋与石鼓相距约200米,隔沟相望,留有“石笋对石鼓,哪个怀胎妇人跨了过去,银子就有五万五”的民谣。
四组叫做神童岩的地方,相传有个大宝库,专门安排神童守护。在岩西半坡之上曾修建一座神童庙,供奉神童像。庙前是大竹至重庆古道,过往行人多烧纸敬香,求子求福,因此香火旺盛。该庙于1964年被拆,石料用作建驷马大队138瓦厂。神童岩北面是清水河。传说有一盗贼盗取了宝库钥匙后,想从北面爬上山坡去盗取宝物,被神童发现后,慌不择路,从山坡上滚入河里,手中钥匙掉入滩中,河水立即变成黑色,黑滩名称由此而来。
除此而外,还有猫儿沟石桥、悬崖石窟、蛮子洞、三河转、悬崖神像观音岩和驷马桥等。
驷马村的名人轶事
明朝进士徐万壁。一组蓝家坝有座明朝古墓,叫做佥事坟,为夫妻合葬墓。坟墓男主人为徐万壁。《大竹县志》记载,徐万壁又名徐万福,字完卿,生于明朝弘治元年(1488年),卒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大竹牌坊人,自幼喜读经史。正德十四年(1519年)中举人,嘉靖二年(1523年)中进士,为三甲第118名,随即委放浙江江山县令。任期中力革弊政,奖励良善,改造愚顽,地方风气为之一变。其性刚直,不畏权势。在查知土豪王佩、毛林结伙害死前任县令一家三口而逍遥法外时,即具文上司,缉拿究办。后数次上书指陈时弊,检举不法。又鼓励农事,积谷备荒。防止火灾,振兴文化教育。由县令改任风宪。不久出任镇江府同知。任期中不辞辛劳,努力整顿地方秩序。后因家有丧,请假料理。回籍后曾上书辞官,朝廷未允,调宁国府任职。清正廉明,一如既往。随即任户部浙江司员外郎。在处理出纳钱谷一案中,慎密斟酌,果断判决,释放被诬蒙冤17人;对确有贪污触法的则按律量刑,严加惩治。做过陕西佥士。陈御史在荐章中评价徐万壁“遇事有壁立万仞之刚,鞠狱有直穷到底之详”。死后葬于清水铺驷马桥蓝家坝,俗称“千司坟”,占地0.6亩,墓前立有丰功牌坊一座,宏伟高大,下有石狮一对,威武雄壮,石坝两旁立有石人、石马、石猴等各一对,栩栩如生,整个坟园气势壮观,但遭破坏。
张氏发家人张仕杰。张仕杰是张袍的二儿子,生于康熙辛未年(1691年),卒于乾隆庚辰年(1760年),少年时随父亲张袍、哥哥张仕俊入川,以赶骡马营运为生,乐善好施,获得好报应,得到乞丐冶炼大师的帮助,在清水大硐坪办起了炼铁厂(大硐坪铁厂沟地名由此而来)。发家致富后,广置田地,给四个儿子每家留下大量田地产业,号称六千担谷。死后葬于大硐坪烟厂坝,其碑文由渠县举人、原任江西宁国府宁国县知县燕居广撰写。
武童生张正冕。张正冕生活的时代是清朝动乱时期,盗贼四起、土匪扰得民不安生。其父为保家护院,让张正冕习武,练骑射、拳脚。大坡寺下中岭坡,就是张正冕练习骑马射箭的地方。后来人们把习武的中岭坡改叫马道子,把养马的地方叫老屋场。咸丰年间,张正冕参加成都武生会试,以百步穿杨功夫,榜上有名。但无心为官府谋事,揭榜后悄然离开成都返家,利用所学保护族人平安。当年,大竹的文考生到绥定府参加科举考试,达县的文考生与大竹的考生打架吃诈,大竹考生不仅挨打还要出钱消灾。后来张正冕出面,解决了打架吃诈一事。□郑景瑞
(本文采写中,得到张光武、杨三厚的帮助,参考了《张氏族谱》和传统村落申报材料,在此致谢!)
新闻推荐
本报讯(达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赵曼琦)大竹县一对夫妻为了牟取非法利益,竟在家中代理境外网络赌场。近日,观音派出所成功捣毁该...
大竹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大竹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