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坝镇白茶喊山开茶文化节。
月华镇九银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航拍图。
□程一凡 文/图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金秋时节的竹乡大地麦浪翻腾,硕果连枝,千家万户的农民脸上洋溢着丰收的笑容。
这个秋天,竹乡大地捷报频传、喜讯连连:省定贫困县实现高质量摘帽,连续两年荣获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县;“双靠近三融合”脱贫攻坚经验获国务院通报表扬,防止返贫经验获央视《新闻联播》报道;农村居民人均可 支 配 收 入 增 长9.3%、达到16820元,继续保持高于GDP增速、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6年荣获全省农民增收工作先进县;2019年6月23日,达州市中国农民丰收节主会场选定在大竹县。
“农业兴则百业旺,农民富则万事通,农村稳则天下安。”抱着这样的理念,大竹县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揽“三农”工作,按照“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总要求,着力谋产业、建新村、助增收、促改革“四大支撑”,为全县“1256”战略布局筑牢“三农”基础。
这个秋天,在广袤的竹乡大地上,处处生机盎然。田野里,林林总总的特色产业长势喜人;公路上,川流不息的车辆奔向四方;园区内,一家家涉农企业产销两旺……织就出一幅充满希望的金色画卷。
做强特色产业,启动产业振兴“主引擎”
大竹,地处川东丘陵,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是传统农业大县。
如何利用好优质资源实现“培育农业发展新动能,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这是大竹县委、县政府多年来不断探索和研究的课题。
地处川东深丘腹地的大竹县铜锣山,郁郁葱葱的茶园中,50岁的茶农邓中成说:“改种白茶后,收入慢慢上去了。2018年我们脱了贫,现在每年在家门口就能挣4万多元,心里特别踏实。”
从引进浙江安吉白茶产业,9年过去,全县已种植白茶5万亩,现有种茶业主和加工企业30家,年产干茶60万斤,产值10亿元,茶农每亩鲜叶年收入可达16000元,共计带动贫困户4000余户,人均年增收1600元。
作为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白茶产业是大竹近年发展的特色产业新名片。在拥有“中国糯稻之乡”“中国醪糟之都”“中国苎麻之乡”“中国香椿第一县”四张“国字号”名片的同时,“大竹苎麻”“大竹秦王桃”“大竹香椿”还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名片的背后,贯穿着当地党委、政府的一条理念与多年坚持:“粮油生产足温饱,特色农业促增收。”
“要真正让农民、农业有大的长期效益,就要发挥好农业产业链融合发展的加乘效应。”大竹县委书记何洪波表示,如果说促“农”增收是战略目标,那大竹的战术选择就是以“二产带一产促三产”转型升级,将其概括为“特色农业+”。
近年来,该县以“特色农业+”为指导,深入推进农业“1243”工程,不断壮大苎麻、香椿、糯稻、白茶四大特色产业规模,积极培育黑色类食品、秦王桃、花卉、中药材、油牡丹等产业,推动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累计建成30万亩优质苎麻、10万亩糯稻、11万亩香椿、4 万亩白茶特色产业基地。同时,该县积极组织全县龙头企业和各类专合组织在培育富农产业进程中,大力推广“合作社+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大园区+小业主”等模式,推广合同订单、保护价收购、利益兜底等做法,保障农民利益,并让农民获得二次收益。目前,全县市级及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23家,实现销售收入22.3亿元,带动农民户均年增收1800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77家,经注册总数达到519家,带动农民户均年增收1200元。
实施能人助村,走出人才、组织振兴“新路子”
农村发展强不强,全靠致富“领头羊”。
2013年开始,大竹县启动了“能人助村”计划,通过挖掘回引体制外的“能人资源”,激活带动基层党组织干部队伍,走出了一条“回引能人、强村富民”的新路子。
11月22日,在大竹县庙坝镇小金花渔人部落景区,业主余永宽谈起返乡创业的初衷,颇多感慨。
从下定决心返乡创业到小金花渔人部落的正式开园,5年时间过去,小金花渔人部落一期建成投入运营,完成项目投资6000余万元,流转土地面积750 余亩。持续不断的资本投入,背后是余永宽本人致力家乡发展的坚定决心,更是大竹县委、县政府不断抛出的一枚枚“定心丸”。
2017年,大竹县提出了建成农旅文融合发展示范区的目标,相继出台了《关于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促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优惠政策。
“减少和优化土地流转审批程序,100亩以内的土地流转仅由乡镇审查备案。”——解决土地这一关键要素的难题为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注入了强心剂。截至目前,全县土地流转面积已达到14.5万亩。
“政府投入要发挥‘四两拨千斤’的‘杠杆效应’,从政策引导、资金撬动、政府服务三个层次积极引导和推动高端人才返乡、工商资本返乡。”大竹县用实际行动为如何推进乡村振兴作出了最生动的注解。清河镇沙坝村、石河镇新华村……据了解,2013年换届以来,大竹县从返乡农民工中培养入党积极分子745名,发展党员396名,吸纳558名优秀农民工进入村“两委”班子,其中91名担任村党组织书记,117名担任村委会主任。返乡能人成为了农村发展的源头活水,能人助村行动成为大竹县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解决农村发展人才问题的一张“王牌”。
建设美丽新村,实现生态、文化振兴“双促进”
青瓦白墙的靓丽民居、干净整洁的街道、纵横交错的水泥连户路、宽敞洁净的文化广场……这是清水镇老书房村新农村示范点的喜人景象。
近年来,大竹县积极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以前挤破头都想到城市买套房,如今,村里大变样了,环境、交通都好了,反而觉得我们农村居住环境更舒服。”高穴镇长征村村民李昌俊感慨地说。如今的长征村,干净整洁的街道,鳞次栉比的小洋房,庭前院后花果飘香,一些村民在庭院里悠闲自在地浇花,到处呈现新农村的美丽景象。
老书房村、长征村展现出的巨大变化是大竹县围绕城乡统筹发展主旋律,狠抓农村惠农项目,打造幸福美丽新村实实在在的例证。近年来,大竹县加强农村基础投入,加大农村危房改造和集中建房工程,全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农村人居环境极大提升,城乡呈现统筹发展良好态势。截至目前,全县建成幸福美丽新村65个,创建省级“四好村”12个、市级“四好村”66个;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展演主(分)会场连续多年设在大竹县新村示范点。
良好的农村人居环境带来的农民文化生活、文明素质的巨大提升。“以前白天干活,晚上就是打牌,劳力又耗神,还经常为了输赢发生口角。”在庙坝镇长乐村58岁的村民刘红琼的家门口,与新村配套、占地近万平方米的文化广场成为附近村民文化生活的“主阵地”,每天晚上吃完饭,只要广场上音乐一响,村民们就径直小跑到广场。听闻即将开幕的达州市中国农民丰收节主会场又选在了长乐村,刘红琼的脸上乐开了花。
新闻推荐
本报讯“请帮我找一下儿子……”12日下午4点,市民邱先生急冲冲地来到本报市民热线(2382258)办公室称,他的儿子于9月10日上午1...
大竹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大竹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