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丹 特约通讯员 王晓林
“吊瓜产业效益好,每亩收入超过3000元,而且一年种植,一次投入,五年收益,省人工,省成本……”9月13日下午,在达州市2018年脱贫攻坚引领区建设现场会大竹县团坝镇农华村参观点,该镇脱贫攻坚负责人武哲如数家珍地给与会人员介绍吊瓜产业发展情况。
来自巴中市恩阳区的年轻小伙武哲,自2012年大学毕业后,通过招考来到了大竹县团坝镇政府,一直从事脱贫攻坚工作,2015年他被指定为团坝镇脱贫攻坚办负责人。6年来,全镇贫困人口减贫400户1146人,今年,全镇计划脱贫151户427人,贫困村农华村也即将退出贫困村之列。
“亏欠最多的是我家人”
“你一天早出晚归,把家里当‘旅馆\’,我跟你生活到底图个啥?”武哲的妻子时常如此抱怨道。因为他常常加班到深夜,回到家中时,妻女早已入睡,第二天清晨,他又早早地离开。一年365天,武哲上班时间超过300天,妻子怀孕生产,母亲患病行动不便,父亲手臂摔脱臼,他都无暇顾及。
“我亏欠最多的是我家人。”武哲的妻子刘廷廷是资阳人,大学期间,两人便确立了恋爱关系。武哲来大竹一年后,她不顾家人的反对来到武哲身边,很快,两个“外地人”在大竹安了家。
去年7月的一天,武哲正在参加大竹县脱贫攻坚精准识别 “回头查”工作培训会。“你妻子都生娃儿了,还不赶快过来!”岳母多次打来电话。“再等一会,这个会议很重要,开完会就过来。”当他赶到医院时,得到的消息是,孩子正在重症监护室。当时他脑袋一下子就懵了,自责、难过……
因常年忙于工作,很少陪伴妻女,武哲愧疚地说:“作为丈夫、作为父亲,我是不称职的。但是肩上的责任告诉我,工作上决不能有丝毫懈怠。对于妻女和父母的亏欠,我只能深埋心底,等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再慢慢补偿。”
“能帮村民办事我有种成就感”
武哲还担任了该镇五星村第一书记。“这些年在农村工作,发现许多贫困群众生活着实不易,每当为他们解决一个困难、办好一件事,我总有一种成就感。”武哲自豪地说。
“多亏了武书记的关心和帮助。”提起自己的帮扶责任人武哲,五星村二组贫困户刘高荣显得有些激动。一年前,刘高荣一家困顿交加,妻子患骨质增生腿脚不便,儿子儿媳均患有重疾,三个孙子还在读书。尽管刘高荣拼命打工挣钱养家,仍是入不敷出。
而今刘高荣的儿子已被推荐到外地务工;孙子在镇中心学校读书,减免了学杂费;村里帮他家申请解决了2个低保,并且在网上众筹资金2万余元,用于儿媳治病;帮助购买2头小牛犊,确保增收有项目。
据了解,武哲在村里做的好事还有很多:借款1.5万元给五星村六组廖维富作为危房启动资金实施危房改造,规划并监管五星村五组蔡新爱家实施 “四改一治理”项目……
“做群众工作要有耐心”
2016年10月,武哲与镇党委政府同志一起到西安考察吊瓜产业,在考察期间,镇党委书记刘琛亲眼见证了吊瓜产业带动群众致富的效果,于是引进了大竹县光胜种植专业合作社,在该村流转土地将吊瓜产业引进农华村,以带动更多的村民种植吊瓜脱贫致富。
然而,在发动群众流转土地的过程中,武哲发现村民对发展吊瓜产业持反对态度的居多,农华村8组老农民蒋思通就是其中的一个。“你年龄大了,种玉米等农作物赚不了多少钱,还要看天吃饭。把土地流转出来一亩一年可得100元钱,还可以去基地务工,每天可得60元,同时村里的基础设施也会因此越来越好……”经过多番劝说,算收入账,蒋思通终于愿意将自己的1.1亩地流转出来。“听武书记的话没错。”尝到甜头的蒋思通乐呵呵地说。
通过多方努力,农华村流转土地630亩种植吊瓜,并采取 “党支部+公司+合作社+贫困户”发展模式,带动全镇发展吊瓜产业1800余亩。今年该村群众预计分红9.5万元。
武哲的微信朋友圈里有这样一句话:“扶贫工作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重要体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有一代人的历史使命,作为扶贫人,累并快乐着。”他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当初的承诺。
新闻推荐
月华镇九银村易地搬迁安置点。贫困群众通过电商平台增收。椿农在自家地里采摘椿芽。贫困户发展小家禽脱贫奔康。——大竹...
大竹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大竹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