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用手工纸表现火把节场景。
教学生制作水墨画。
教学生用美术手法表现家乡美食。
教学生学习剪纸艺术。
开展特色课程。
·本报记者 王万礼·
5月,应凉山彝族自治州教科所邀请,达州市教科所组织全市义务教育阶段优秀美术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组成的教研团队,在市教科所美术教研员胡江带领下,前往凉山彝族自治州,以西昌为中心,深入彝区开展为期十多天的“艺术教育扶贫”送教送培活动。
特色课程送凉山
地处四川西部的凉山彝族自治州,是我国少数民族彝族的主要聚居区。这里风景优美,但教育相对滞后,尤其是美术等艺术教育,与发达地区相比,更是有着不小的差距。
到达目的地后,老师们来不及休整,首先由通川区二小张汇老师献上一堂地方特色课程《达城棒棒军》,从棒棒军的神态、动作、相貌、语言等方面,让学生了解棒棒军的生活和工作状态,并用超轻黏土塑造了一组生动的棒棒军形象。通川区一小张严老师,以古汉字为切入点,让孩子们感受、分析汉字象形表意的结构特点,了解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过程,体验用汉字为题材进行美术创作的乐趣,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大竹三小沈琴琴老师利用大竹非常有特色的面作为切入口,学习超轻粘土的揉、搓、压、捏、团等基本技法,不仅让彝族学生学到了新颖的美术技能,也领略到几百公里外的大竹县的风土人情和面条文化。渠县琅琊中学焦丹老师鼓励学生大胆描述、表现家乡火把节热闹的情景,教学生用彩色手工纸以剪影的表现方式创造火把节欢乐的场景,孩子们认真领悟,创作出了一批具有抽象性和幻想性的作品。
剪纸是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来自达川区城南学校的李万老师与彝区孩子互动体验,让他们感受到剪纸作品的造型美、对称美、和谐美。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剪纸艺术的起源、发展、意义和作用,渗透了优秀的传统民间文化教育,增强了民族自豪感。达川区逸夫小学冯铮老师以传统水墨动画片入题,让学生在课堂中观察美、发现美、探索美、创作美、内化美、拓展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特色育人话成果
除了美术教师的特色课程展示,冉东、张成宇、张妮妮三位达州教育专家还与当地教师分享了达州的特色教育理念,就如何实现美术教育与音乐、语文等进行跨学科融合进行了探讨交流。
通川区一小江湾城学校书记冉东以《努力营造家校共度的幸福教育时光》为主题,为大家分享了学校特色育人课程的实践与成果。前沿的理论、详实的践行事例,让彝区师生看到了课改的希望和曙光。
大竹中学张成宇老师用丰富的专业知识、幽默风趣的语言,通过一个个教学实例分析美术教学中最核心的构架,深入浅出讲解如何在美术课中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上好美术课。张老师还以点带面,分析了美术课程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有任何学科都不能代替的独特一面,重塑学科信心的理念在教师心中生根发芽。
宣汉中学张妮妮老师从音乐欣赏与审美情绪两方面与老师们进行交流,诙谐幽默的语言,积极互动的情节,领悟追求真善美的真心,培养丰富多彩的审美情绪,让交流会充满了歌声与笑声。
历时近半月的送教行程,山高路远,路途艰辛,却得以让大家遇见最美的心灵、最纯的眼神、最真的彝汉深情。胡江在活动结束深有感触地说道,我们一路用画笔描绘民族情深,用爱谱写民族团结的乐章,用担当恪守本职工作;但愿一路有爱有情、有诗有画、有你有我,愿艺术之花在广袤的大凉山生根发芽,开出一朵朵最炫最美的索玛花。
新闻推荐
本报讯去年8月以来,针对中央环保督察组反馈的大竹县东湖公园两栋电梯楼施工建设污水直排入湖、污染环境的问题,大竹县立行...
大竹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大竹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