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接到远方朋友的电话,说他从网上得知大竹县盛产香椿,嘱我能否帮买几斤椿芽给他邮寄过去,他也好尝尝鲜。椿芽的采摘期一般是在每年的三四月份,往年自己由于错过了最佳时令,没能买来品尝,难免有些遗憾。今年能如愿以偿,还得感谢友人的提醒。
据史料记载,香椿树是楝科落叶乔木,素有“中国桃花心木”“树上蔬菜”的美称。香椿树易长而多寿,在大竹县已有数千年的种植历史,面积超过10万亩,遍及三山两槽,山前山后,因此享有“中国香椿第一县”的美誉,尤以“巴山红”香椿的发源地二郎镇最负盛名。每年清明前后,香椿树便将积蓄一冬的精华集中到春梢上释放出来。来到二郎镇,置身椿树林中,浓郁的香气扑鼻而来。坡地平坝,房前屋后,笔直挺拔的香椿树生机盎然,枝头的椿芽娇嫩可人,密密匝匝,格外殷红。春日的和风里,那一簇簇极力向上的香椿枝条,像挥动的手臂,又像飘飞的鸡毛毽子,更像跳动的火焰。远远望去,紫霞一片,仿佛天地间缀了一条灵动的彩裙,颇令人遐想联翩而愉悦顿生。
在我的家乡,人们习惯上把椿芽叫作“春巅”。
这命名,朴实而富有诗意,蕴含着文化的味道。椿与春同音,又是春的杰作,贴切、优美、天然去雕饰。一听“春巅”这两个字,就唤起大快朵颐的食欲,感受到春天紫气东来氤氲缭绕之吉祥。可不是吗?当大地回春,花草萌发,桃李争春之时,香椿树也不甘落后,应时抽出嫩梢,一枝枝,一簇簇,红艳艳,亮灼灼,不是春花,胜似春花,共同装点万紫千红的春天。
一岁一枯荣,岁岁发新枝。城里人往往对四季更替的反应比较迟钝,无暇领略季节的变幻,然而,香椿树——这大自然的尤物对季节时令的变化犹为敏感。当它们应时抽芽长成,乡里人就不失时机地采下这些紫红的椿芽,扎成捆,和着地里的其他蔬菜一起挑到市场上去卖。椿芽裹着晨露一上市,让人们恍然感觉春天已的确来临。闻香而来买椿芽的人,抓一束握在手里,细细打量,竟有玛瑙般的华丽,散发着特殊的质感,香味扑鼻,绵远悠长。
椿芽好吃,香甜可口,余味无穷,无论是单独凉拌,还是与鸡蛋烩炒,都是美味无比的佳肴,令人唇齿留香而食之不厌。尤其是人们追求生活高品质的今天,入口的东西都爱贴上“绿色无公害”“环保无污染”等字眼的标签,由此在大竹县催生了这样一批椿芽经纪人。他们转变传统的经营理念,把从椿农手中收购的鲜椿芽淘洗干净,整齐捆扎,置于搁有冰块的泡沫箱,每箱一般不超过五斤重,当天就用专车运往成都、重庆、西安等地,譬如北京、上海、广州等远距离的地方,也在当天运到重庆的江北机场和达州的河市机场进行空运,第二天在诸多大城市的超市商场,市民们便能买到鲜嫩地道的大竹椿芽。
近代名人康有为在品尝香椿后,欣然赋诗《咏香椿》:“山珍梗肥身无花,叶娇枝嫩多杈芽。长春不老汉王愿,食之竟月香齿颊。”香椿嫩芽俗称“椿巅”“椿芽”,其蛋白质含量居蔬菜之冠。椿芽因其浓郁的清香、柔嫩的质地和丰富的营养,曾与荔枝一样在明清时期作为朝廷贡品,深受皇家贵族和达官富贾的喜爱,是蔬菜中不可多得的佳肴。同时,它还具有防病治病的作用,是一种药食同源的天然绿色保健食品。中医认为香椿具有味苦性寒,清热解毒,健胃理气的功效。现代医学证实香椿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和人体所需要的多种氨基酸,有助于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并有很好的润滑肌肤的作用,是天然保健美容的最佳补品。香椿木是上好的木料,木质细腻,红润,做出的家具特好。年深日久的香椿树皮还是上好的食品红,主妇们腌制盐蛋时加上少许,既增色,又添香,还特别环保。
香椿乐于奉献。它像一份份春天的礼物,被带进千家万户。紫红的椿芽,以它独特的异香,深受家乡人的喜爱。在家乡人的心目中,过去一直把它与一种叫清明艾的草,一同视作春天特别的馈赠。尤其是本土的香椿食品加工企业开发的香椿系列食品,可佐餐与酒香比美,可下饭令人食欲大增,还可用作炒菜,成为家家户户餐桌上的最爱,更是人们奉送好友与亲朋的上乘佳品。
温润的椿芽,悠悠的清香,总会勾起我儿时的回忆,总会让我想起故乡那几间老屋,还有老屋旁那棵见证我年少时光的香椿树。提及香椿树的来历,至今都没有哪个能说出确切的人和时间来,父母双亲在世时,我也曾向他们寻求过答案,但都是不了了之。不过,从它那干瘦的外表足以证明年代的久远:约七八米高,树皮褶皱,腰如罐口粗。可到了春季,它却分散出遍地浓香。我记得它的苍老,似乎从未年轻过。我仍记得它的味道,能一下子深入肺里,给人通体灌满芳香。椿芽与枝干交接的根部,是嫩绿的,往上渐渐变红,像刚染过发的妙龄女子。那种遥远而又亲切的映像,时时进入我的睡梦里。
这些年来,我一直蜗居小城,不知老家那棵香椿树长得还旺盛不?但我知道,尽管它默无声息,但却心甘情愿地守护着故乡的老屋。那沁人心脾的椿芽味儿,没有因时间的流逝而淡忘,反而在我生命的深处更加执著地生长着。
而今又见香椿,倍感亲切。看到摊位上的鲜椿芽,一种思家的念头油然而生。突然明白,其实我怀念的不只是老屋旁的香椿树,还有那岁月沉淀出的丝丝缕缕剪不断理还乱的浓浓乡愁。
□王晓林
新闻推荐
本报讯一年之计在于春,竹乡大地春耕忙。3月19日一大早,大竹县黄滩乡平桥村5组56岁的贫困群众杨光华扛着锄头走在“上班”路上,脚步轻快,一脸喜悦。“我们到青花椒基地除草,除了挣60块钱一天的务工费外...
大竹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大竹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