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新闻 万源新闻 宣汉新闻 开江新闻 大竹新闻 渠县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达州市 > 大竹新闻 > 正文

入选全国 书香之家 3家庭的故事

来源:达州晚报 2014-05-24 14:25   https://www.yybnet.net/
[摘要]3家庭的故事

日前,全国首届“书香之家”大会在北京举行,四川省43个家庭被表彰为全国“书香之家”,达州市达川区的常龙云、大竹县的彭明凯、渠县的廖瑞3个家庭榜上有名。近日,记者走进这些“书香之家”,去聆听主人公与书之间的那些故事……

常龙云:好读书 读好书 都读书

走进常龙云的书房,立刻被扑面而来的书卷气所吸引。这是一面墙壁大小的书架,上面满满当当地摆放着书,内容涵盖了文学、政治、哲学、自然科学、历史等,其中一部分书页面已经破损、泛黄,“你别看它们陈旧,却是难得的好书。”常龙云说,这些书市面上早就买不到了,为此他专门进行了收藏。

每年,常龙云都会清理书架,淘汰内容过时或价值不大的书,然后添置新书。

十里八里都跑去借书

常龙云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在原达县元山乡(现达川区香隆乡),受父亲的影响,常龙云自小就喜欢听《三国演义》《薛刚反唐》《包公案》等,对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把平常父母给的零花钱全都存起来买了书。

那个年代,书少得可怜,乡场的书店玻璃柜里,只有《红灯记》《红岩》《林海雪原》之类的红色革命书籍。无钱买书,常龙云便和店员套近乎,获得准许进到柜台内,免费读书。后来得知舅舅那儿有一些好书,常龙云便常去外婆家,找舅舅借书。一旦听说哪户人家家中有什么书,十里八里不管远近,他都要赶去借书,回到家,赶紧如饥似渴地读起来。

常龙云说,那时生活艰苦,夜晚得靠煤油灯照亮。入夜,常龙云点一盏煤油灯,借着微弱的灯光,伴着窗外田野里的虫鸣,一个人夜读,这是他最享受的事情。

精髓部分都要做批语

常龙云参加工作后,先后在中学、党校当教师,之后又调进机关单位。工作之余,他将主要时间和精力都花在阅读上,走路读,吃饭读,就连上厕所也带着书,每天阅读的时间长达四小时以上,阅读量在三万字以上。“不管是自然历史、社会科学,还是文学,只要是有价值的书,我都爱看。”常龙云说。

在常龙云的书架上,记者随意取下一本书,看到里面的不少书页被折叠,不少句子被勾画,有的地方还作了批语,用常龙云的话来说,这些都是精髓。

阅读中,常龙云常常将自己读书的心得体会写成读书笔记,部分在国内多家报刊杂志上发表。同时,阅读更激发了他的文学创作热情,利用业余时间,他潜心创作出了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杂文、文学评论等大量的文学作品,共计400多件,并陆续在《青年文学》《四川文学》《文学自由谈》《文学报》《芳草潮》等国内数十家公开刊物和报纸上发表,作品多次获奖,且入选多种文集。

带动亲友家人一起读

爱买书、爱看书,常龙云的行为得到了家人的积极支持。在他的影响下,妻子、儿子甚至一些亲友也养成了读书的习惯。每读到好书,他都热心向别人推荐阅读。他的许多书,都被亲友借去阅读,有些书再也没回到他的书架上,只能一次次重新补买。对此,他并不气恼,他说,“只要他们喜欢读书,我都乐意提供。”

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读书就要选好书读,常龙云表示,现在不少人爱在网上阅读,十分方便,但网络文章鱼龙混杂,要在海量垃圾文字中去寻找一本好书,很不容易,而且电子读物影响视力,建议青少年尤其是学生减少网络阅读,多读纸质书籍,在阅读中感受浓浓的书香。

彭明凯:永远不放弃作家梦

彭明凯,笔名巴山,1965年出生在达州市大竹县姚市乡。近年来,他的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并被《文摘报》、《意林》、《青年文摘》、《微型小说选刊》等多家报刊转(选)载,已公开出版《悠悠情思悠悠恨》、《五味人生》、《滴水看海》等7部文学作品集。

处女作是一篇教学论文

彭明凯上高中时就迷上了文学,从那时起就有了作家梦。然而高考前夕,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病让他失去了上大学的资格。

1981年秋天,彭明凯带着万般的失落踏进了一所中师的校门。那时,他最喜欢去的地方就是学校的阅览室和图书室。尽管书籍报刊并不多,但那些文学名著足以让这个未见过世面的农家孩子眼花缭乱。慢慢地,他重新拾起了已经破碎的文学梦,拿起了笔,铺开了方格纸……

“当我将一篇篇自我感觉良好的作品投出去后,不是被原样退回就是石沉大海。那时我才知道作家并非是想当就能当的……”师范毕业后,彭明凯被分配到一所偏远的乡下中学任初中语文教师。第二年,学校要求每个教师必须撰写一篇论文,彭明凯的论文在县里获得了一等奖,后又获得地区一等奖,最后竟被推荐到省教育刊物上发表了。“万万没想到的是,我的处女作竟是一篇教学论文!”彭明凯说。

麻将声里读书写文章

彭明凯再一次燃起了写作激情。“那时,朋友圈里掀起了麻将热,我每天都是伴着麻将声创作。”彭明凯告诉记者,他们寝室楼上每天都有同事打麻将,每天晚上他就伴着那噼哩啪啦的麻将声与同事们的笑闹声写作。

大半年时间过去了,却不见文字变成铅字,彭明凯一次次感到失望,眼看快坚持不下去了,突然有一天,他接到消息,自己的三篇小说在一星期内接二连三刊发了。就这样,彭明凯的创作激情一发不可收拾,在15年时间里,已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南方周末》、《当代》等数百家报刊发表各类文学作品200余万字。

周末搞家庭读书比赛

不止彭明凯爱阅读,他的妻子业余时间也几乎是在阅读和体育锻炼中度过。“我们家的星期六,就是进行‘读书知多少\’比赛活动的时间。”彭明凯告诉记者,“一到周末,我就会组织妻儿轮流出题考对方,每人出五题,看谁的记性最好感悟最深。有了这个比赛,我们全家人读书的兴致就更浓了。”

受父母的影响,彭明凯的儿子彭远航也喜欢阅读和写作。彭明凯告诉记者,儿子经常参加一些作文大赛,在全国各地少儿报刊上也发表了10多篇习作。

廖瑞:我要建个难得书院

家住渠县三汇镇向阳社区的廖瑞是三汇镇宣传文化服务中心主任,19岁时开始收藏书籍,藏书四十年,藏书量已达两万册,他还将收藏的书籍自办阅览室,免费向社会开放借阅。

久不出门被称“绣花姑娘”

廖瑞出生于1955年,小时候家庭穷困,很难有买书的钱,于是他省吃俭用,背着父母偷偷买,并谎称书是从老师同学那里借来的,但被发现后免不了挨打。

幼年的廖瑞,读书仅仅六年便遇上了文化大革命,学校停课。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看到周围学友纷纷返校读书,廖瑞暗下决心进行自学。在他15岁到25岁的十年中,买书、学二胡、练嗓、学写诗歌成了他的全部生活。为了看书,他常常十天半月不出门,被邻居笑称“绣花姑娘”。

1975年,廖瑞响应全国知识分子上山下乡的号召来到渠县锡溪乡,在当知青的四年中,廖瑞将大部时间用在了读书、写文章上。后来,廖瑞被招入三汇川剧团。工作之后,除了维持基本的生活,廖瑞把所有积蓄都用来买书,而且外出所到之处必先进书店,且绝不空手而归。由于苦读苦练,他涉猎过小说、诗歌、剧本、散文的创作,其作品在县、市、省等地的报刊杂志上刊登,也多次获奖。

藏书两万册自办阅览室

因好书、爱书,参工后的廖瑞逐渐有了藏书意识,购书成瘾,以至四十年来家里书山书海,数量多达两万册,包括中外名著、社科、传记、诗词歌赋等数十类。1995年,廖瑞开始思考如何将家里的藏书加以利用,他认为书是给人看的,于是将书从渠县拉至达州,通过租房开起了阅览室,免费向达州市民开放。经营两年来,借书者上万,得到了不少爱书人的赞誉。可也有不少读者将书带走,有的书遗失,让廖瑞不得不考虑关门。

2006年,廖瑞再次决定将两万册藏书开放,他先将书从达州分批运回三汇镇,暂存三汇镇体育馆,然后以借阅的形式免费向读者开放。

打算在三汇筹建书院

由于受到家庭读书氛围的影响,廖瑞的妻子和两个孩子都十分爱看书。据了解,廖瑞一家四口均系渠县读书会会员,子女们均有作品发表。如今快60岁的廖瑞即将退休,但他最放心不下的就是他的书。采访中,廖瑞告诉记者,他正在积极筹建三汇难得书院,力争在2015年元旦期间挂牌开放,“我也希望寻求政府帮助和支持,以书院为基础,征集社会闲书加盟,扩大书院规模,使更多人受益。”

(本报记者 彭凡珊 刘民婕)

新闻推荐

市效能建设督查组 暗访大竹县 坚守岗位 秩序井然 7日,记者随同督查组一行对大竹县乡镇、机关的上班情况和工作作风进行实地暗访,发现该县各部门工作秩序井然,坚守岗

7日,记者随同督查组一行对大竹县乡镇、机关的上班情况和工作作风进行实地暗访,发现该县各部门工作秩序井然,坚守岗位等群众来办事,干部清正、干劲十足,呈一派风清气正的良好景象。...

大竹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大竹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入选全国 书香之家 3家庭的故事)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