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新闻 万源新闻 宣汉新闻 开江新闻 大竹新闻 渠县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达州市 > 大竹新闻 > 正文

寂寞的村庄

来源:四川日报 2014-02-24 13:50   https://www.yybnet.net/

□本报记者 熊筱伟 文/图

每年春节,应该是农村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候。今年春节,达州市达川区草兴乡高峡村6组却非常平静。“高峡村6组1号”——一栋土灰色瓦房,门楣上挂着斑驳的门牌。窗户没玻璃,只是黑漆漆的大洞。“这家是庞右军,全家都去深圳打工,走很久了。”村里的人告诉记者,像这样过年看不到人的屋子,村里还有很多。

6组组长王仁光说,大年初二晚上,他沿着村道骑摩托车回乡,发现道路两边的房子“黑灯瞎火”。

村庄为何如此寂寞?

两斤排骨过春节

留守老人为何没了消费兴趣?

人物:

吕兰章,57岁,一儿一女分别在福建、广东打散工。

王地顺,吕兰章的舅舅,76岁,一个儿子四个女儿,分别在乡里、广州上班。

吕兰章家就在村口。2月11日下午,他搬了个竹椅坐在家门口,看着偶尔出现的运煤车呼啸而过,“好歹可以沾些人气。”春节期间,吕兰章就这么打发时间,晚上不到8点就上床睡了。

他家的房梁上空空荡荡,不见腊肉、香肠之类年货。搁在往年,吕家要找关系,请乡上食品站站长来杀猪,备好腊肉香肠。今年,“就我一个人在屋,没必要。”吕兰章摇摇头。儿女都不在,老婆也赶去福州照顾坐月子的女儿了。

这种情况在村里见怪不怪。“全组70户人家,春节就只有4家的细娃儿(孩子)回来了。”王仁光说。

儿女过年不回来,留守老人就没了消费的兴趣。

1月25日,是春节前最后一个赶场天。记者正好遇到吕兰章的舅舅王地顺背着背篼赶完场回家,里面就两把挂面、两斤多排骨。大年三十,一家人就在草兴乡街上儿子的饮食店团年,然后各回各家。望着几乎空荡荡的背篼,王地顺嘟囔了一句,“以前买坐墩肉、糖和瓜子,堆起都垒尖尖了。”

今年,王地顺家只种了4分地油菜——就这点地,还是老爷子勉强站着打窝,左半身偏瘫的老婆子趴着栽秧完成的。剩下近5亩农田都撂荒了。“好可惜嘛,春节想喊细娃儿回来帮到我栽苎麻,死娃娃一天到黑都说忙,就是不回来。”

山也还是那座山

回家为何总是待不住?

人物:

胡顺江,26岁,在广东的纺织厂打工,今年返乡过年。

王仁强,44岁,在福建晋江从事水产养殖,两年回一次家。

过年期间,村里还是有年轻人回来。在广东纺织厂打工的胡顺江就是其中一位。厂里放了假,胡顺江1月中旬就返家了。可几乎从到家的那一刻起,他就不停打电话订火车票,急着回广东。“有电脑,但没得网线!”怎么耍?除了看电视,只能早睡晚起。比起在广东的生活,胡顺江的假期单调乏味。

大年初五,姐夫开车回武汉探亲,他忙不迭搭顺风车走了,从武汉坐火车回广东。组长王仁光说,要在过去,年轻人是要挨板子的——按旧俗,吃了正月十五的团年饭才能出远门。

在王仁光的记忆中,至少在2000年前,春节时的村庄,对年轻人还有吸引力。那时6组是远近闻名的苎麻村,一斤苎麻能卖10元。年轻人都在家种地,过年杀鸡宰猪,走街串巷。2000年后,苎麻价格随之一落千丈,“去年一斤才2块8,连雇人剥苎麻的工钱都不够。”

返乡的年轻人待不住,还不仅是村里不能上网。王仁强有些抱怨地告诉记者,一回家妈就在耳边 嗦:44岁了,连个细娃儿都没有,赶快给我回来结婚!

王仁强在福建晋江待了22年,1996年就想回来了。擅长水产养殖的他,当时想把技术移植回村,却发现没地方挖足够大的塘子,“都是山坡,成片平地太少了。”更关键的是,村里用水只靠囤积雨水,“水产要高密度养殖,一个塘子几吨鱼,没活水不行。”

回来种粮食行不行?王仁强苦笑了声:“老话说,挖地三尺,挖不到黄金。”高峡村6组田地均位于山间,土质薄,除了苎麻,只能种点玉米、蔬菜,“就够吃口饭”。

大年初七,两年才回来一次的王仁强,没买着火车票。大老板催得急,就坐飞机回去了。

儿女城里都有房

妈妈为何不想城里住?

人物:

袁云菊,70岁,高峡村常住老人。有2个儿子3个女儿,分别在草兴乡和达川城区住。

住在村子最东头的袁云菊,两儿两女破天荒都回来了。不过他们不是回来过年的。

1月26日上午,袁云菊手里攥着只鸡,背着一卷红纸。她在等赵家镇的风水先生来,给丈夫“收拾”(收魂治病)。40天前,袁云菊的老伴儿洗脚时突然倒下,说不出话了。在县医院治了1个月,医生让抬回去——没救了。“可能就这几个月,可能撑一年,说不准。”大儿子曹江儿说。

儿女们春节假期来照顾脑梗塞的父亲。如果父亲走了,就把妈接出去。在城里,儿女都有房子。“现在都不敢提了,我妈顽固得很。”袁婆婆的幺女曹娟悄悄告诉记者。“老房子要有人守到,每天烟熏起、门开起,才不得烂,我反正不得走。”没等儿女提起,袁婆婆自己先说了一通。私下里,她也和记者嘀咕,城里太闹腾,儿女又要上班,她一个人在家也没事做,“村里好歹还可以种点菜、喂点鸡”。

儿女们不这么想。一旁的二儿媳妇黄玲玲出主意:前几天听乡上说,草兴乡老街要拆迁,新建300套商品住房,“离村头也不远,到时可以让妈住那儿。”

6组常住的古稀老人有38位,“约三分之一都在‘打光棍\’,缺乏照料。”王仁光说,今年春节,村里本想组织老人团个年,因组织人手太少而作罢——村里最年轻的是组长王仁光,52岁。

对话

对话高峡村6组组长王仁光

250人的村庄现在常住人口仅80人

记者:现在还有多少人常住村里?

王仁光:6组是原来2个组合并的自然村,登记人口250人,现在常住的也就80个人,算是高峡村最少的一个组。村里有水泥路,直通约40公里外的大竹县和达州市,骑摩托车要一个小时。

记者:人数还在减少吗?会不会成为“无人村”?

王仁光:村里没有年轻人回来,就剩老人,这几年人数还基本稳定。不过老人迟早会去世,人口减少是逃不脱的。6组人越来越少,以后有可能就和其他组合并了。现在的6组就是原来的6、7两个组嘛。

记者:人那么少,工作开展有难度吗?

王仁光:平时日常工作要少些,但遇到要开会的时候,确实很麻烦。按规定,组长3年选举一次,要三分之二的村民或家庭代表开会,半数通过才行。事实上,我当组长那年,来参会的就25个人——平时能召集得到的,没生病的,也就二三十个人。

更麻烦的是老人缺乏照顾。子女要是能把老人搬出去一起住,当然最好。我听说马家乡办了个养老院。如果能有个养老院,把老人都集中照顾,或许也是个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新闻推荐

大竹试种DS越年再生稻亩平产量达556.8公斤

只需栽种一次即可多年收割,每亩每年可节省400—500元投入与普通杂交稻相比,由于产量高出米率高,每亩可增收1400元本报讯(王晓林记者曾实)眼下正是稻谷收割季节,而大竹县四合乡新寨村郭家桥一片稻田特别...

大竹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大竹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寂寞的村庄)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