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传龙
时光葱茏,岁月留香。从1980年进入师范学校读书至今已39个年头,期间有幸见证或参与了诸多改革事项,仅从本人经历的三次工作调动,就能充分感知到人事改革的艰难进程与可喜进步。
调令难越“规矩山”。1983年,三年师范生活即将结束,我们班十多人被分配到天长市职工子弟小学实习。学校想把我和另一位同学留下,可最终还是被分配回家乡。后来实习学校的校长专门向我俩解释说 “招生政策就是哪里来回哪里去,要留你们就涉及到调动”。因为我们是外县生源,我所在的来安县与天长市中间隔着一座二十里长山,校长当时还意味深长地说了句:“调令飞不过长山头呢”!现在想来,当时国家改革招生制度不久,还很难顾及到毕业生个人需求。两地在人才设防上壁垒森严,固若金汤,想要调动,等于空想——这是我对第一次调动的初步认知。
幸得伯乐具慧眼。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家乡一所苏皖两省三县交界的农村小学任教,平时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之中,其间通过自学获得了大学专科和本科学历。当时有同事冒出想调动的念头,校长就拿他自己说事:“你看我家在江苏竹镇,不也在这工作二十多年了? ”所以学校虽然偏僻,但十多年竟没一人外调。不过在农村学校工作十四年后,我被组织调到镇上一所完全中学任教。这次调动见证了人才流动的坚冰已经开始慢慢融化,择优用人的氛围开始初步显现——这是我对第二次调动的基本感受。
几处早莺争暖树。上世纪90年代,随着人事制度改革深入,人才流动更趋活跃。1997年,滁州市举行首届公务员招考。新政甫出,我心欲动。在征得县教委主任同意后我决定报名参加首届公务员考试,后来顺利被滁州市人事局录取。当时,一个中学教师从镇上中学“越级”考录到市里工作,这在全县都是一件新鲜事。进入人事局工作后,经常接触到人员调动的申请和档案,竟然发现我的老校长也申请调动回江苏与家人团聚了。这次招考和调动,让我感受到人才流动的桎梏已经打破,人才流动渐成趋势——这是我对第三次调动的深切体会。
天时人事催英才。 2010年,经过机构改革,人事局与劳动局整合成立了人社局。于是,我经常看到在人力资源市场门前求职者人头攒动,报名参加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等各类考试的人员络绎不绝,申请调动的信函也纷至沓来。去年以来,由我局牵头开展的为企业招才引智活动如火如荼地进行,全市已招引180名博士为各类企业服务。作为农村改革的发源地,滁州常有改革新政出台,今年市委市政府又将“人力资源改革”列入全市五项重点改革内容。目前,不拘一格用人才的理念、“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才机制、向纵深推进的人力资源改革,正在给滁州社会和经济发展增添着无穷的动力和活力。
四十年弹指一挥间,天时人事共相催。回首四十年改革开放的成果之一,就是在当初人才流动机制的几近空白处,栽种下的一粒粒种子,如今已长成浓阴蔽日的森林。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才活力竞相迸发。从原先株守一处的用人机制,到如今人才流动成为常态。这其中的一切变化,只来自当今中国人才战略观的华丽转身。党的十九大已明确将人才由“第一资源”升格为“战略资源”,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新的全景式综合人才管理新体系呼之欲出。
新闻推荐
天长新入职教师宣誓“廉洁从教”
天长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