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罗宝本报通讯员 俞登桃
6月4日,记者来到天长市仁和集镇沙湖排涝站时,几名技术人员正在修理电机和水泵。 “目前正处于汛期,我们要确保设备正常,在排涝时充分发挥作用。”技术人员瞿庆良告诉记者,改革前,他一直在界牌排灌总站上班,因为管理不规范、运行效益差,一年有时连1万元左右的工资都拿不到;现在合并到水资源信息化监管中心,活多了,积极性也高了,一年收入4万块钱左右。
瞿庆良所说的改革,是仁和集镇于2016年10月整合辖区界牌排灌总站等4个水管单位,成立了该镇水资源信息化监管中心,下设工程建设管护队、技术指导服务队、防汛抗旱应急队、水资源开发经营部及办公室,在全省属首创。这个镇将现有集体水利设施、水面评估登记后,统一打包承包给监管中心进行日常管护,明确权利义务,实现“管养分离、以水养水”。 “小水利工程长期存在重建轻管、管理体制不顺、技术力量匮乏、人员资金不足等问题,通过实施小水利管理体制改革,让“产权有归属、管理有载体、运行有机制、工程有效益”,特别是公益性和服务能力增强了。 ”仁和集镇水利站站长、水资源信息化监管中心主任郑修华告诉记者,仁和集镇地处江淮分水岭,易旱易涝,防汛、抗旱任务都重,小型水利工程众多。管理体制改革后,小水利能够充分释放在防汛抗旱中的作用。
记者在该镇水资源监管中心看到,技术人员正对辖区水资源数据进行分析、上传,全镇的防汛抗旱设备在防汛物资储备库里统一登记保管、统一调配使用。 “过去水管单位各自为政,平时工作人员没事干,防汛抗旱时又人手不足,加上没效益收入低,积极性普遍不高。 ”郑修华介绍,改革后,原水管单位职工全部被监管中心聘用,重新设岗、分工,通过教育培训,大多成了多面手,业务能力也大为提升。
为做到责任明确,监管中心将各类工程进行分类,明确管护责任人,定期对管护情况考核打分。郑修华告诉记者,下一步,他们将对辖区所有小水利工程进行信息化管理,实时远程监控、雨情监测、科学指挥,并对设备进行更新,对村水管员进行业务指导,提高他们的待遇和积极性。
新闻推荐
教育朱长海故事(上)
天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天长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