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汪 勇 施 璇 本报通讯员刘兴民
基层医改的成功试点和示范,让小城天长名声大噪,一时间,前来参观学习和“取经”者络绎不绝、川流不息。不少人都带着这样的疑惑,基层医改,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个县级市,是如何在正确执行上级政策的前提下,科学进行顶层设计的?其效果究竟怎样?
让患者感到贴心
为方便患者尤其是农村基层患者,天长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上联三甲,下联乡村,建设“医共体”,探索分级诊疗服务模式。在“医共体”内部,患者病历可以在各个医院实时传递,开具基层卫生院的转诊卡,患者前往县级医院就医,直接进“绿色通道”,无需挂号排队。这也是天长医改顶层设计的“精妙”之一。一切为了患者,为了患者的一切,这是天长医改的根本点和出发点。
为了更好地服务和方便患者,该市整合城乡医疗机构,打造“服务共同体”,以天长市人民医院、中医院和天康医院为牵头单位,分别与16家基层医疗机构签订结对协议,组建3个医疗服务共同体。以医共体为单位,实行按人头总额预付制,构建“利益共同体”。超支由县级医院承担,结余由县级医院、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按6:3:1比例分配,调动各方积极性。确定市、乡医疗机构诊治病种目录,形成“责任共同体”。确定县级公立医院122种和乡镇卫生院50种确保收治的病种目录,医共体内实行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明确县级医院41个下转病种和15个康复期下转病种清单,下转病人免收1次住院门槛费。医共体内部成员协同发展,组建“发展共同体”。一是实行人员柔性流动机制,县级医院、基层医疗机构分别预留3%流动送医岗位和5%流动送培岗位,实现上下人员双派送。二是强化对口帮扶。牵头医院通过技术支持、人才培养、结对帮扶、远程帮助等方式,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三是推进信息共享。依托县级公立医院,建设区域HIS、影像、检验、心电、病理等五大中心,基本实现医共体内部信息共享、互通,检验结果互认。镇卫生院与村卫生室可通过远程,由医共体牵头医院专家第一时间提供及时会诊指导。
让医务人员感到舒心
“通过医共体的建设和发展,我们的服务能力提高,服务范围扩大,医疗收入相对增加,职工收入也增加了,如今我们的医护人员年收入从原来每年3万元增加到7万元左右,高职可以拿到8至9万元,职工的满足感增加,基层医务人员的稳定性比以往好很多。”这是天长市汊涧镇卫生院院长孙友和对记者的一番表示。
人心齐,泰山移。在具体的基层医改实践中,如何有效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成了一道绕不过去的坎,为此,天长在医务系统内积极创新人事薪酬制度上动足了脑筋,用足了智慧。
为推进医改,该市打破常规,实行编制备案制管理。以总量控制、动态调整为原则,核定两所公立医院人员编制1841个,其中专业技术人员编制不低于总编制的80%。公立医院可自主招聘备案制人员,备案制人员与审批制人员在职称评定、工资福利、考核奖励等各方面享有同等待遇。同时,两所公立医院实行全员聘用,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建立了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 (下转第八版)
新闻推荐
4月5日,天长市汊涧镇“破陋习、树新风”文艺演出在该镇文化广场举行。小品《赴宴》、《嫁妆》,扬剧《王樵楼磨豆腐》等19个文艺节目表现了喜事新办、厚养薄葬、丧事简办等内容。目前,该市“移风易俗...
天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天长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