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新闻 天长新闻 明光新闻 全椒新闻 来安新闻 凤阳新闻 定远新闻
地方网 > 安徽 > 滁州市 > 天长新闻 > 正文

江山在市四届人大五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摘登)

来源:滁州日报 2012-01-11 17:02   https://www.yybnet.net/
[摘要] 江山在市四届人大五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摘登)

一是经济总量实现大跨越。生产总值连跨七、八两个百亿台阶,预计达850亿元。财政收入突破百亿,达125.8亿元。工业总产值在上年超千亿的基础上再迈大步,超过15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跨过600亿元,接近700亿元。外贸进出口超10亿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250亿元。

二是“速度滁州”实现大突破。生产总值增14%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23%以上,增速分别从全省第六和第八上升到前五名;财政收入增长39.1%,再创新高,增速从全省第十上升到第五;固定资产投资增速30%以上,从全省第五上升到前四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超过18%,从全省第十上升到前六名;直接利用外资增长1.7倍,增速从后进变为先进并领跑全省。

三是四大收入实现大丰收。全市财政收入年增量在连续三年10亿元级和上年20亿元级的基础上达到35亿元,相当于2006年总量。各县(市、区)和省级以上工业园区财政收入增速普遍超过40%。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工业企业新增138家,总数达349家,其中17家超10亿元,11家超2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750元,增长17.5%;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7000元,增长20%以上。

四是创先争优实现大提升。贯彻中央“创先争优”号召和省委“走出六条新路”部署及市委“双超”要求,掀起比学赶超热潮。放眼全国,一批工作实现了创新晋级。对比全省,一批工作实现了创先进位。盘点全市,一批工作实现了创先争优。

突出抓好难题破解,要素供给基本保障

信贷支持与资本融资双拳出击,保障资金需求。一手抓信贷市场,内外合作,政企联动,银企联手,全市年末贷款余额577亿元,新增110亿元,连续三年超百亿、创新高。一手抓资本市场,面向社会找资金。引进风投基金18亿元,上市募集资金13亿元,成功发行10亿元市政融资债券,引进皖江基金建设高铁站区,社会融资总额首超百亿,达150亿元。同时,着力壮大政府融资平台,市城投公司资产超310亿元,全市融资平台资产超600亿元,共同完成市场融资近百亿元。

向内挖潜与向上争取双向联动,缓解用地矛盾。一方面清理闲置土地,激活“沉量”资源;开展“退城入园”和旧城改造,盘活“存量”资源;规范土地置换,顺利通过检查,用活“流量”资源。转变用地方式,建设标准厂房,节约用地;坚持项目入园,集约用地;实行分期供给,精确用地;制定供地标准,科学用地。另一方面,坚持产业导向,抓大项目,争取点供指标;引好项目,争取追加指标;招“圈外”项目,争取“独立”指标;完善置换项目,争取“挂钩”指标。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获批,城镇工矿用地规模扩大到352平方公里,超过省下达规划指标111平方公里,其中主城区超37平方公里,为长远发展开辟了更大空间。

科学调度与城乡合作双管齐下,助力用电用工。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错峰调峰,科学调控全社会用电,及时限制高耗能企业用电,节约用电上亿度,工业用电增幅比上年下降2.1个百分点,实现了用电保障和能耗下降双赢目标。面对不断蔓延的“用工荒”和依然存在的“就业难”,市县乡村联动,内外招工并举,增加总量供给;校企密切合作,培育技能人才,化解结构矛盾。新增城镇就业7.8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7.3万人,分别增长31%和16.8%,招工6.6万人,实现了就业增加和用工保障双重目标。

突出抓好示范建设,承接转移成果丰硕

加强园区建设,承接能力全面增强。围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大基地建设任务,深入开展园区建设突破年活动,一方面抓14个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建设,新编扩编规划,实现“七通一平”,完成基础建设投资65亿元,新增开发面积40平方公里。另一方面抓现代服务业平台建设,科教园区、高铁站区、琅琊山旅游区建设全面展开。

强势招大引强,承接成果全面显现。围绕拉长加粗产业链条,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以央企、民企等合作为抓手,招商项目体量、质量、总量明显提升。全市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060亿元,增长69%。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371个,是上年的1.7倍,其中5-10亿元43个、10-50亿元51个、50亿元以上10个。

聚力工程建设,承接项目全面实施。围绕六大主导产业,实施“661”行动,开展重大项目推进年活动,60项重点工程进展顺利,百个亿元以上项目竣工投产。全市新建续建项目2100个,其中新开工1500个。

突出抓好企业发展,工业经济增长有力

分类调度抓运行。实施“151”工程,排出“十二五”冲刺百亿的企业10家、冲刺50亿元的企业5家、冲刺10亿元的企业50家。实施“510”计划,每个县(市、区)和工业园区抓新投产、新开工和重大技改项目各10个,对产值、利税前10名的企业重点调度。实施破四难专项行动,帮助小企业渡难关、上台阶。

挖潜革新促提升。一手抓现有企业通过技改、企改等做大做强。全市385家工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完成技改投资150亿元,比上年增长 50%。一手抓新项目建设。各地优先供地、帮扶帮办,新开工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182个,155个在建工业项目建成投产。

着眼配套强服务。全市工业发展基金大幅度增加到8亿元,完善工业项目招商政策,积极引进生产性服务业,强化工业政策与产业配套。通过努力,主导产业加速集聚;支撑作用明显提升;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突出抓好城建攻坚,城乡建设成效显著

大滁城建设“六化”推进。一是围绕优化布局推进大滁城建设。以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为目标,完善主城区规划,在老城区和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之外,重点完善布局市本级、琅琊、南谯三大政务区,科教园、高铁站、琅琊山旅游区三大功能区,琅琊开发区、市集中示范园和苏滁现代产业园三大工业区。二是围绕美化环境推进大滁城建设。丰乐亭文化公园一期、清流河景观带一期、南湖三期基本建成,南湖四期开工建设,南谯路等五条主干道完成“白改黑”,对南湖三期和一批重点楼宇实施亮化。三是围绕强化民生推进大滁城建设。加快老城改造,改善人居环境。攻坚克难,完成南谯路、丰乐路和扬子大市场等“两路一场”征迁;高杆灯、水泥厂、定远路、老滁州剧院等地块加快建设。加快推进重点民生项目。开工建设保障房2万套;建成明光路跨铁路大桥,建设清流路跨铁路高架,解决东西交通被铁路分割问题;基本打通西涧路、凤凰西路、紫薇南路等断头路,改造小街巷40条;新建供水管网64公里、燃气管道142公里、110千伏及以上线路4条,新增城市公交车52辆;完成8个内涝治理项目,基本建成北撇洪沟,城市内涝明显减少。四是围绕催化新区推进大滁城建设。加强新区综合配套,第二污水处理厂、城东污水管网和供应新区的三、四水厂开工建设;城南新区市民文化广场投入使用,市规划馆、美术馆对外开放;高铁站区建成两站一广场;科教园区城市职业学院开工建设,交通驾校和农机校一期建成投入使用;琅琊山旅游区完成北大门生态停车场建设和野芳园改造;。五是围绕产业化推进大滁城建设。坚持产城一体,布局二三产业,提升城市产业支撑力。“131”组团新建续建工业项目376个、三产服务项目95个,完成产业投资超300亿元。六是围绕同城化推进大滁城建设。南谯新城百万平方米商业和安置小区、公用设施加快建设。新来城和汊河新城双城同建,房屋征收和安置房建设面积创新高,滁来路来安段高标准改造。全椒城南新区、襄河景观带和太平文化街区高水准建设。

县乡村建设风生水起。天长市城南新区加快发展,市区框架扩大到35平方公里。明光市新明城大会战,建成区达23平方公里。定远县围绕老城提升、新区完善,实施了35个商住和景观等项目。凤阳县大力推进凤阳新城建设,新城区路网围合面积5平方公里。统筹推进农村新居民点扩容配套和老居民点环境整治,完成2018个永久性集中居住区建设规划,占村庄布点规划的86%。整村推进土地整治,新增耕地2万亩。

基础设施建设你追我赶。全社会交通建设完成投资68亿元。蚌淮高速凤阳段及其延伸段、蚌淮高速与宁洛高速连接线、徐明高速滁州段等4条高速公路开工建设,滁马、宿扬和滁淮高速前期工作取得重大突破。312省道天扬段改建工程开工,311省道定远程桥段改善工程完工,309省道明盱段和定明段加快建设。改造县乡道路253公里、农村危桥50座,新建通村公路166公里。京沪高铁滁州站、定远站投入运营。完成200项城乡电网建设项目,建成投运1座220千伏、5座110千伏变电站,新增110千伏及以上输变电线路280公里,完成投资10亿元。新建城镇供水管道200公里、排水管道300公里。

突出抓好现代服务,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商贸服务业增势强劲。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销售额累计31.8亿元。限额以上商贸企业新增144家,总数达391家,销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从22.4%提高到32%。重点商贸项目加快建设。中环国际广场、现代城、瑶海农机大市场等开业运营,沃尔玛、大润发等知名商业企业相继落户。

现代物流业积极拓展。香江集团南京湾项目完成投资7亿元,中粮、德邦、美国基华等知名物流企业相继入滁,华塑物流加快建设。

新型金融加速完善。协议引进金融机构3家,中信银行滁州分行已获批筹建。皖东农商行和全椒、明光农合行正式开业,新筹建村镇银行4家、融资性担保公司2家,新开业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性担保公司各3家,保险机构发展到26家,银行业金融机构总数超过60家。

休闲旅游加快发展。跃龙湖、栖凤湖、卧龙湖、神山等大型度假项目加快建设。十大五星级酒店布局初见端倪。

房地产业持续增长。同步推进保障房和普通商品房建设,房地产施工面积1879万平方米,其中新开工面积704万平方米,完成投资166亿元。

突出抓好城乡统筹,现代农业加快推进

粮林水“三块”并重,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水利建设完成投资14.7亿元,实施“一事一议”项目3009个。滁河综合治理先期到位资金1.75亿元。开展水稻产业提升行动和小麦高产攻关竞赛,推进百亿粮仓建设,粮食总产88.1亿斤,增长2.3%。大力发展林业产业,新增苗木花卉面积1.9万亩,森工产值达到70亿元。

种养加“三业”并行,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种植业上,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着力发展经济作物。全市蔬菜面积78.5万亩,比上年增长1.7%。甜叶菊面积超10万亩,滁菊面积超万亩。养殖业上,着力发展规模养殖,比重超过70%,肉蛋奶产量49.3万吨、水产品产量29.2万吨,分别增长2.2%和4.9%。加工业上,着力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新增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121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86亿元。

科技、组织和规模“三化”并举,传统农业进一步转型。推广超级稻207万亩、机插秧132万亩,分别占水稻面积40%和26%;农机总动力达602万千瓦;农民合作社新增656个,总数达2011个;农村土地流转新增28万亩,总面积达102万亩。

突出抓好公共服务,民生福祉得到改善

学校建设得到加强。全力保障教育投入,全市财政教育支出29.3亿元,占总支出16%。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安工程扎实推进,182所薄弱学校条件明显改善,新加固校舍42.4万平方米、重建校舍41.4万平方米。职教大市建设大力推进,中职学校在校生增加5000人。高校建设得到加强。

卫生服务加速提升。着力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累计建成乡镇卫生院94个、村卫生室104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130个,基本药品零差率销售全面巩固,新农合参合率达97.4%,报销比例进一步提高,城乡医疗救助支出5880万元,农村卫生院门诊人次上升24.3%,人均看病费用比医改前降低36%。

文化事业大力建设。新建5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370个农家书屋、151个城乡体育健身工程,确定首批34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人,“一校两团”基本建成,各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纪念馆全部免费开放,文化下基层、进社区和特色文化社区创建等活动深入开展。

就业和社会保障不断强化。加强创业、再就业和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建设农民工创业园29个,发放就业扶持资金1.3亿元。在岗职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五大保险参保133万人次,增长18.3%。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被征地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全覆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62万。城乡低保人均月补差分别提高28%和25%,最低工资和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进一步提高。农村敬老院新增床位1304张,“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48%。创建和谐劳动关系,2000户企业签订集体合同。改造农村危房5449户。安全饮水工程惠及34万农村人口。发放临时价格补贴3600万元。

社会建设有力推进。深入开展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挂牌,专项整治重点行业,安全生产事故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6.8%和12.2%。加强人口计生投入,完善“村为主”机制,强化过程管理,县乡村计生服务网络建设全面达标,人口自然增长率4.59‰,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92.8%。

突出抓好节能减排,生态环境治理有效

大力抓好节能工作。实行节能节电双控制,分解节能任务,每月督查调度;推行项目用能评价,实行“一票否决”;对126家年耗能1000吨以上标煤企业实行重点管理,对44家年耗能3000吨以上标煤企业开展重点核查,对高耗能企业坚决采取限制措施,全面完成了节能任务。狠抓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建设污水管网120公里,淘汰黄标车和报废车12865辆,抓好17家规模养殖场达标排放,取缔5家重金属排放和铅蓄电池企业,减排指标完成情况全面超全省平均水平。整改严重影响环境的问题,确定重点保护水源地62个,开展西涧湖及周边环境整治,完成原子能所核装置退役验收。加强生态维护,植树造林15.7万亩,森林覆盖率26%,增加近1个百分点;森林蓄积量1500万方,增长6.6%。加强水土保持管理,完成淮河河道禁止采砂工作。

突出抓好自身建设,创新服务措施扎实

坚持依法行政,提升服务能力,努力打造人民满意的政府。一是虚心接受监督。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与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社会和网络舆论监督,认真办理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和市政协建议案,努力办理人大议案和61件人大代表建议、361件政协委员提案。二是创新体制机制。打破体制障碍,充实一线力量。加强效能建设,强化效能督查,市效能办“三办合一”模式全面复制到县市区。开展第四轮政务流程再造。三是加强学习提高。结合科学大讲堂,以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省第九次党代会、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和前沿知识为主要内容,培训公务员上万人次。四是完善施政理念。落实省“五级书记带头大走访”要求,深入开展“三民”工程大走访,建立“四包三推一联系”制度,搭建社区工作平台,办实事4600多件,解决问题5600多个。建立健全信访工作责任制,化解信访积案130起。五是加强廉政建设。完善开评标,严查串围标,实行电子竞价,延伸标后管理,招标采购354亿元,其中市本级208亿元,工程建设项目节约率达18%。加强审计和监察监督,核减政府投资项目资金2.1亿元,查处违规资金5432万元、违纪案件456件,处理457人。强化目标绩效管理,从严治理慵懒散乱,问责72人。

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

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3.5%,财政收入增长1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外贸进出口总额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1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全面完成省下达的节能与减排任务。

着力抢抓转移机遇,实现示范建设的新成效

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示范区建设“三年见成效”的要求,全力承接产业转移,为实力滁州、崛起跨越蓄积更大能量。

瞄准千亿引资,着力招大引强。围绕大高新特项目,主攻国内外500强和行业领军企业,力争引进亿元以上项目500个,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300亿元,其中工业引资超过千亿,争取利用市外资金规模和增速继续位居全省前列。一是强化任务落实。二是强化落地帮办。三是强化招商手段。四是加强新兴产业招商。

瞄准两年翻番,着力拓展园区。加大园区建设力度,着力打造项目快速落地的平台载体,力争各园区固定资产投资、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均增长60%以上,实现两年翻番。一是全力建设苏滁现代产业园。二是大力建设现有工业园区。三是积极谋划新的园区。四是狠抓园区服务保障。

冲刺千亿投资,着力建设项目。努力保障土地供给,加强项目调度督查,力争新开工千万元以上项目2000个,竣工项目1000个,实现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860亿元,争取全社会投资超千亿。推行建设用地指标竞争制度,把好项目投资强度、科技水平、能耗高低、规模大小、投入产出关,大力提高土地使用效益。苏滁现代产业园新引进项目投资强度每亩不低于400万元,市开发区、集中示范园区每亩不低于300万元,县市区的省级工业园区每亩不低于200万元。

着力培植发展后劲,实现工业经济的新扩张

冲刺全省第一方阵,工业是关键。要坚持工业强市的主战略,围绕转型升级,强化要素供给,狠抓千个新项目开工、千家企业技改、百个亿元项目竣工投产,争取完成技改投资200亿元、工业投资500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2000亿元、工业增加值500亿元,进一步推动产业集聚、企业做大做强。

建设创新型城市,强化工业发展支撑。大力建设创新载体。积极培育创新主体。深入推进产学研一体。切实加强人才工作。

着力建设新型城市,实现城乡面貌的新变化

深入推进大滁城建设,提升中心城市。按照“立足惠民、提升出彩、完善功能、适度拓展”的要求,“131”组团计划实施建设项目200个,新建续建道路200公里以上,新建保障房200万平方米,完成投资超200亿元,力求点上出精品,线上有提升,面上展形象。一是抓好城南核心区建设,展现集中连片的新区。二是抓好老城区改造,展现星罗棋布的亮点。三是抓好功能区建设,展现组合优化的空间。四是抓好生产生活配套,展现产城一体的模式。五是抓好主副中心联动,展现同城发展的格局。

继续抓好县乡村建设,提升县域水平。 一是突出功能完善,提升县城。二是突出集聚能力,提升乡镇。三是突出社区建设,提升村庄。

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承载能力。发展大交通、大物流、大网络。交通建设“双百”工程力争新建续建100个项目、完成全社会交通投资100亿元。

切实加强规划工作,提升建设品位。适应苏滁现代产业园建设需求,启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围绕建设精致大气的品质城市,加强城市基础设计和专项规划工作,重点深化对城市天际线、高层区、快速交通等专题研究。树立有机更新的理念,城乡建设注意挖掘历史文化底蕴,保护历史文化遗存。新农村建设注意保护历史自然风貌,保留村庄记忆。

着力拓展现代服务,实现三产结构的新优化

强力发展物流业。以建设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为目标,积极抓好物流园区规划建设、物流节点开发利用和物流企业培育引进工作。积极引进全国知名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开展大型工业企业服务业分离试点,推动本地物流企业争创A级。

大力拓展金融业。以扩张社会融资总规模为目标,着力提升金融工作水平。一是巩固间接融资。二是拓展直接融资。三是壮大融资平台。四是发展金融机构。

着力提升商贸业。着力培育限额以上商贸企业,力争新增100户。继续开展农贸市场标准化改造,滁城完成4个,每个县城启动1个。积极发展连锁、配送、冷链、“人脑+电脑”的网络销售等新业态,探索实体经济、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相融合的新模式,加快改造传统服务业。

聚力打造旅游业。深入开展新型景区开发行动、高星酒店创建行动、传统景区提升行动、休闲产品打造行动等旅游四项行动,提升旅游吸引力和供给力。

合力发展房地产业。继续抓好保障房建设,续建2.4万套,新开工3.6万套,其中公租房1.87万套。改造城市和工矿棚户区1.5万套、国有林场危房1130套、农村危房7000 套,积极争取列入利用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国家试点城市。

协力发展文化产业。围绕创意设计、数字出版、动漫游戏、演艺娱乐等,建立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库,规划建设琅琊山、凤阳明文化、全椒儒林文化、天长孝文化四大基地和一批文化市场。支持市广播电视台、滁州日报社、市演艺公司做大做强,推进体育产业化,引进文化产业战略投资者。不断提升琅琊山庙会、走太平、花鼓节举办水平,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性开发,打响一批地方文化品牌。进一步擦亮农歌会这一国字号文化品牌。

全力推进集聚区建设。重点抓好滁城水石商圈、城南中央商务、琅琊山旅游、乌衣现代商贸服务、天长城南商贸服务、来安汊河商贸物流、全椒站南、定远鲁肃大道十里商业街、凤阳文化旅游、明光综合商贸等十大服务业集聚区,引导资源要素集中发展。

努力建设创业型城市。推广天长等地全民创业经验,初次创业、二次创业、本土创业、外来创业、返乡创业多管齐下,加强政策扶持引导,推动本土企业做大做强。

着力实施七大工程,实现现代农业的新进展

坚持“三化”同步,积极推进农业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种养、产业化经营,着力实施百亿粮仓工程、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工程、农业产业化转型倍增工程、水利建设工程、林业“双百双十”工程、经营机制创新工程、保障体系建设工程等七大工程,实现现代化农业的新进展。

着力发展社会事业,实现民生福祉的新改善

围绕群众反映迫切的民生需求和十大幸福工程,积极发展社会事业,实施33项民生工程,总投入超过50亿元,同时继续办好惠民实事,让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在民生改善上。一是大力促进就业。二是促进教育公平。三是改善城乡交通。四是提高医疗保障水平。五是抓好“菜篮子”工程。六是加强特殊困难救助。七是整治小街巷环境。八是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九是发展老年事业。

着力加强社会建设,实现团结发展的新局面

适应社会利益多元化、分配格局多样化的新形势,加大社会管理创新力度,把和谐滁州建设提高到新的水平。一是积极创新社会服务平台。二是积极创新社会工作机制。三是全面抓好社会管理工作。

着力抓好节能减排,实现环境保护的新成效

深入开展低碳城市创建活动,抓好节能工作。全面推行用能评价制度,严控“两高一资”项目落地。大力推广余热余压利用、能量系统优化等节能技术和合同能源管理,建设一批重点节能工程。实行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加强能耗大户管理,大力推行公共节能、交通节能和建筑节能。加强污水收集管网建设,进一步提高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水平。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强环境执法和重点流域水质监测,强化重点饮用水源保护,巩固提高西涧湖环境整治成果,推进国家级和省级生态村建设。推行秸秆综合利用,推广农村沼气4000户,发展循环经济。实行工业用水定额管理。保护基本农田。实施琅琊山山体生态修复工程。

着力建设奋发有为、人民满意的政府

公务员队伍依法办事的意识、务实操作的作风、破解难题的本领、化解矛盾的能力、服务各方的效果都有不少欠缺,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自身建设。

在扩大公开上下功夫,着力建设阳光政府。把依法行政作为政府工作的基本准则,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自觉接受人大法律和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认真贯彻市四届人大五次会议决议和市人大常委会决议、决定,支持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努力办好人大议案、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主动接受舆论和群众监督,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在学习培训上下功夫,着力建设能力政府。针对公务员队伍中存在的“老办法不能用、新办法不会用”的问题,努力提升广大公务员谋划操作、破解难题能力,打造敢打硬仗、善于突破的攻坚力量。一是加强培训。二是加强锻炼。三是加强考评。

在创新机制上下功夫,着力建设高效政府。把机制创新作为提升效能的重要保障和抓手。优化职能配备。根据工作需要及时调整政府部门职能。优化流程整合。推进第五轮政务流程再造,扩大并联审批,抓好中介管理,确保收费标准周边最低、审批时间周边最短、服务态度周边最好。优化工作方式方法。设立政府工作创新奖,鼓励政府各部门创新破解难题,在全省、全国创出先进经验。

在平台搭建上下功夫,着力建设服务政府。重点建设四个直通车,提升服务效率,改善服务质量。一是建立服务群众的直通车。进一步整合资源,拓展“12345”市长热线,强化生活服务、困难救助和交通气象等信息发布功能。完善“12316”新农村服务热线,为农民提供政策、技术和信息服务。二是建立服务企业的直通车。依托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和企业帮扶服务中心,成立企业融资与用工、用电、用气服务的大平台,一揽子对接企业需求。三是建立服务项目的直通车。以项目帮办服务中心为平台,建立重大项目建设“绿色通道”,完善单位领导带头领办、工程建设全程帮办、单项困难集中交办、重要问题联合会办的“四办”机制,确保项目服务质量优、效率高。四是建立服务基层的直通车。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开展行政服务标准化建设试点,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开。

在严格管理上下功夫,着力建设清廉政府。高度关注腐败行为易发多发领域,切实加强廉政管理。一是抓好招投标等关键节点管理。全面推行政府采购和工程建设预发布、广邀商、电子竞价制度,严防严处串围标。二是抓好政府投资的项目管理。强化预决算,严控费用超标。加强工程监理,邀请热心群众担任公共财政项目社会监督员,并将其意见作为验收的重要依据。三是抓好土地出让和财政专项等资金管理。完善土地依法出让制度,加大土地出让金收缴力度。改革财政项目资金分配方式,推行竞争性使用,加强事后评估,确保预期效果。四是抓好拆迁安置房等公共资源分配管理。健全矿产资源和国有资产挂牌出让、竞争招标制度,加强城市改造中的资产评估监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抓好以上工作的同时,切实加强节约型机关建设,严控行政经费支出。加大行政监察、财政监管和审计监督力度,对违法违纪行为严肃查处。

新闻推荐

企业为职工发“培训礼包”好 陈建国

企业为职工发“培训礼包”好 陈建国

天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天长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送温暖 献爱心2012-01-23 13:36
评论:(江山在市四届人大五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摘登))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