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苏滁高新区一角。计成军 摄
编者按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加入长三角城市群的各市都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纷纷在融入中找准目标定位抢占先机,在一体化发展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本报开设专栏,陆续展示长三角地区在推进一体化中的好做法、好经验,以资借鉴。今起推出赴滁州采访的系列报道。
■ 本报记者 陆克服
2019年5月《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印发后,各市摩拳擦掌,抢抓机遇争当一体化发展排头兵。多年来矢志不渝推进东向发展的滁州市先人一步抢先机,一体化发展硕果满枝——
中新苏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市场化运作日臻成熟,扩区前期工作启动;
与南京江北新区发展协同,顶山-汊河、浦口-南谯等毗邻区域开展深度合作渐入佳境;
城市轻轨、公交、高速等交通路网互通互联,滁宁两地真正形成无缝对接;
医疗卫生教育共建共享,一体化发展的广度深度正逐步拓展……
下活“先手棋” 弹好“协奏曲”
中新苏滁高新区的建设发展是滁州市孜孜以求主动融入长三角发展的生动写照。3月19日,记者在中新苏滁高新区采访,园区管委会副主任周仁君介绍说,高新区是滁州市主动融入长三角、借鉴苏州工业园区中新合作成功经验的结晶。园区自2012年4月开工建设以来,影响力和美誉度不断攀升,综合考核成绩排名全省前十名。背靠苏州工业园区,拥有成熟的市场化运作模式,高新区在招商引资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目前园区招引的200多个项目中,来自苏浙沪等长三角核心区的项目占到了50%以上。同时,园区借助苏州中新集团的资源和品牌,立足东南亚、面向欧美,积极开展全方位、全球化招商,已经引进了来自11个国家和地区的43个项目。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快推进中新苏滁现代产业合作园等一批省际合作园区建设,推动产业深度对接、集群发展。”向来对东向发展敏感的滁州人敏锐地抓住了这个重大机遇,高新区扩区迅速提上日程,从36平方公里再向东扩展到77平方公里,展现出的是争当排头兵的信心。
同样,《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中还提出了加快南京江北新区建设,支持顶山-汊河、浦口-南谯等毗邻区域开展深度合作。汊河、南谯入列,可以说也是滁州市的“有心”插柳之举。
滁州市发改委副主任陈传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多年以来,滁州市为了搭乘长三角尤其是南京都市圈发展快车,市委几大班子及全市各界主动频繁造访长三角核心城市、各大经济园区及各类知名企业,总是利用区域城市群的活动推介自己,用环境、用诚心打动人;连续多年向长三角城市群派遣干部挂职锻炼,在增强驾驭经济发展能力的同时,也承担了“侦察兵”角色,即时了解城市群发展动态。
在得知南京江北新区建设的动态后,滁州市闻风而动,迅速启动了本市的“大江北战略”,并作出了战略规划,将其作为现代化新滁州建设的新引擎。“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和南京江北新区规划发布后,宁滁两市的深度合作就变得水到渠成。很快滁州市就迎来了南京市党政代表团,双方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各方面合作全面开花。”陈传民说。
融入“大江北” 滁宁同城化
有了国家战略规划的支撑,滁州融入长三角不再是过去的“单相思”,而是和南京等长三角城市的协同并进。
滁州市发改委合作科科长张宝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为加快推进与南京同城化发展,滁州市委、市政府决定实施“大江北战略”,建设“大江北”协同发展区,加快毗邻南京江北新区扇形区域率先整体融合、功能互补和协同发展,努力打造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区。以滁城为中心,深度打造天长、来安和全椒3个县城,加快乌衣、汊河、金牛湖、全椒东部新区四个新区开发建设。
为探索省际毗邻区域协同发展新机制,2019年10月11日,宁滁两市签署了《南京市与滁州市共同落实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以及两项跨界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共建框架协议。当年11月28日,宁滁跨界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对接会形成一致意见,两市联合印发了领导小组、工作职责和工作机制文件。
滁州市围绕当好江北新区的拓展腹地、生态屏障、产业配角,强化顶层设计,积极推进与江北新区规划体系超前对接,加强“一主四副”及天长空间规划整合,加快编制毗邻江北新区扇形区域相关规划,实现近期建设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城市设计全覆盖,积极构建大江北地区“1+3+5+N”空间发展格局。同时,结合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依托自身优势加快全市发展,积极启动苏滁高新区扩区项目,并加速建设西部大工业基地,为进一步融入创造更优越的发展条件。此外,谋划建设协同发展重大平台,优先开发建设重点区域,来安兴茂国际旅游度假区、天长金牛湖新区、全椒慢城、乌衣古镇文旅综合体等重大项目稳步推进。
过去的一年里,南京市将公交604路和D13路终点站延伸至滁州境内,这使得滁宁两地的跨省公交增至3条,大大方便了两地百姓出行;总投资165亿元的滁宁城际铁路一期工程建设加快推进,滁宁城际铁路二期如期动工;同时,滁州与南京江北新区衔接的省际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4条、普通国省干线公路达15条,与南京相连的多个“断头路”被打通,一个内联成环、外联成网的大江北“半小时”通勤圈基本形成。
过去的一年里,滁州加速构建了跨省异地就医信息平台,一张异地结算的医保卡,将为群众带来一套普惠便利的公共服务;滁宁两地还签署了《南京市与滁州市教育合作协议》,一幅宏大的教育一体化画卷正徐徐铺开……
交通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滁州融入长三角的广度和深度正逐步拓展。
经济一体化 打造新“引擎”
积极参与产业分工与合作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根本动力。滁州市按照国家战略部署,强化协同协作,积极对接江北新区“两城一中心”,谋划打造宁滁合作园区,规划建设一批中小企业园和产业集中区。加大配套产业项目招引和承接力度,加强与江北新区产业链式合作,推进产业错位发展、协同发展,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
对接南京、接受江北新区辐射,滁州市推动建立政府引导、部门推动、社会参与的多层次、全方位合作交流机制,与南京携手构建都市圈“决策-协调-执行”三级运作机制,不定期召开党政领导联席会议,定期召开市长联席会议、专委会工作会议和秘书处工作会议,共同推动重大合作项目的建设发展。
该市发改委综合科科长樊红兵告诉记者,滁州将以中新苏滁高新区、滁州经开区原创城、汊河科技新城、南谯科创城“一园三城”为主体的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为依托,形成对接江北新区的主要平台,重点在电子信息、机械制造、人工智能、新材料等产业方面抓好招商承接,推进与“大江北”产业协调配套和错位发展。
结合江北新区产业定位与自身优势,滁州做了详细的产业协同规划。滁州经开区负责承接南京智能制造转型智能家电、智能设备、智能家居等产业;苏滁产业园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结合新能源、新材料打造智能装备制造的原材料、部件供应环节;滁州高教科创城做实智能电网设备制造、高端制冷制造、新材料主导产业;全椒、天长结合主导产业与南京对接,发展智能装备、机械制造业。
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康佳智能家电及装备产业园,博西华洗衣机、干衣机及智能制造,惠科光电等项目快速推进,着力提升产业链。建设高水平的物流集聚区和物流园,深入实施“旅游+”战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积极参与南京菜篮子工程促进会,加强“菜篮子”产业信息交流、市场流通等方面合作。
“随着一大批投资50亿元以上重点项目的建成,滁州市重点推进的六大主导产业中,很快将有两个产业形成千亿级别。”樊红兵如是说。
此外,聚力创新发展,推动创新资源联动接轨,参与构建南京都市圈创新战略联盟,推进企业与南京高校深度对接,推进江苏产业技术研究院孵化项目落户;由滁州高教科创城主导,联合南京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共同建设的滁州大学科技园正式运营,累计签约科技型孵化企业100余家;全椒经开区、南谯经开区与南京江北新区产业园签订合作协议。
“为什么滁州市总是能下好先手棋?”面对记者的追问,陈传民说:“这多半要归功于全市上下的苦干、实干和巧干。”
记者手记
过去的一年,安徽城市经济发展重新洗牌,滁州异军突起,一举入列第一方阵,令人刮目相看。
深入滁州市机关、园区及企业采访,试图探寻其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出乎记者意料的是,滁州人突出强调区位优势,淡化了自身努力的宣扬。一名学子能否名扬天下,除了自身的天赋,还需要后天的勤奋。一座城市的区位优势和一个学子的天赋是先天的,但将区位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绝对离不开人的主观努力。通过深入采访,得知多年来滁州人矢志推进东向发展,总是提前苦练内功、收集信息,提前做好规划,放下身段、主动对接。谈起一体化发展的历程,从规划到建设、从园区到项目、从产业到公共服务,滁州每一位参与者都能信手拈来、如数家珍。
采访中,滁州人自豪地告诉记者,滁州能有今天的大发展,是因为没有错过国家战略给予的每一次机遇,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城市群、南京江北新区等每一个发展战略的出台,滁州都能拿出准备好的规划与之对接,带来的是落户项目越来越多、投资额越来越大,和长三角区域发展越来越协同、越来越深入。
其实,拿区位优势说事是一种内敛,这其中的内核还是实干兴市;唯有苦干、实干加巧干,才能真正抓住机遇,乘势而起。
新闻推荐
3月21日,全椒县“河小青”志愿服务队队员在清理襄河河道内杂物。本报通讯员禹强云摄3月21日,合肥市包河区淝南社区创课空间...
全椒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全椒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