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乡巢湖市栏杆集镇的西边,和肥东县交界处,有一座南北走向、长约6公里的山,叫“岘山”。岘山虽不太起眼,但在历史上却充满传奇色彩。
“岘”字最早出现在文学作品中,有谢灵运的《从斤竹涧越岭溪行》诗中佳句“苕递陟陉岘”。唐代文人李善为其作注,“岘山岭小高也”。以“岘”为山名的山,都应为山形较小,具有挺拔高峻险要的特征。
与全国众多“岘山”不同的是,我家乡的“岘山”因为重要的地理位置,自古就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发生在这里的历史遗迹、传奇故事更是不少,山中至今还有仙人洞、天池、仙人洗脸盘、阳关三叠、情侣石等。
在岘山的北部,有一个隘口叫北山口,古称余岘口,自古就是庐州通往巢湖、和县、全椒、含山、滁州、南京等地的咽喉,是庐州城的东南屏障。这里既为千年来商贾穿越山的东西向交通要道,也是自古兵家进出庐州的必争隘口。历史上,这里还有一座在余岘口傍山而建的军事城堡“岘城”。据传,春秋时期,吴楚两国在江淮之间经过几次大的战役后,双方的边界不断被改写,而岘山有一段时间成了吴国和楚国边界的重要关口,两国在余岘口东西两侧驻扎大军,并依山口建成了最初的“小岘城”。到了南北朝时期,寿州、庐州、全椒一线,在长达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一直是魏、齐、梁等国此消彼长的必争要地,军事堡垒“岘城”也就成为兵家争夺的要地。
据《江南通志》记载,公元454年,刘宋政权的豫州刺史鲁爽,在寿州举兵造反,命令其弟鲁瑜在岘山屯兵,宋孝武帝派军队讨伐鲁爽,名将薛安都就是在小岘山附近与鲁爽遭遇,刺杀鲁爽,大败叛军。公元500年,岘山再兴兵乱。南齐名将裴叔业投降北魏,引发南齐引兵讨伐。南齐尚书令萧懿在小岘山屯兵三万,与驻军庐州的交州刺史李叔献,共同进攻北魏,并与北魏大将王肃激战于岘山。公元505年,南梁大将韦睿又率军北伐北魏,也是在岘山攻克了余岘口,进军庐州城,久攻不下后,引淝水灌城,大破魏兵,斩俘万余人,老庐州城也因此报废,后人逐渐居住在此建成村落,1079年以后迁址到现在合肥城中部的位置,重建庐州城(又名金斗城)。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多次围绕岘山展开的战役,为如今的岘山留下了诸多的历史印记。除了岘城,众多的文物古迹遗存和历史名人遗踪也为岘山增添了深厚而又古朴的韵味。
其中,岘山中的太子山,据传是因为金朝四太子完颜兀术南下曾经在此安营扎寨而得名。也因岳家军名将牛皋在此生擒金兀术,两人又在此同归于尽的民间传说,为岘山平添了一份传奇的色彩。
说到从岘山走出去的名人,人们都会想起台湾首任衙门总督黎功叔。黎功叔当年随同同是合肥人的刘铭传攻打侵占台湾的法国侵略者,而且是刘铭传的得力助手和军师。刘铭传任台湾首任巡抚,黎功叔任台湾首任衙门总督。坊间传说刘铭传和黎功叔两家的后裔,各自保存着先人们留下的一半贝壳,合起来就是完整的一个,寓意“牛(刘)离开犁(黎)无功”,就是说刘铭传在攻打台湾和治理台湾的过程中,如果没有黎功叔的协助,要取得成功,是很难想象的。
□ 文/郎章正
新闻推荐
时间为今年6月至9月,市本级演出地点扩为5个公共广场和3个社区广场“出彩滁州人”是滁州市着力打造的一项群众文化品牌活动...
全椒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全椒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