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戴有胜
5月24日早晨7时许,42岁的王茂斌扛起摄像机,和县环保部门工作人员一道,赶赴企业和水源地,为“世界环境日”做专题。
这,原本是一次寻常的采访。在全椒县融媒体中心,对于新闻部主任王茂斌而言,早成随茶便饭。可是,谁也没想到,直到中午12点多,画面仍未采集结束。34℃的高温“收割”着一切。这时,身患糖尿病的王茂斌突然跌倒。他本能地把摄像机抱在怀里,随后慢慢爬起来,将镜头继续对准检测场景,而浑然不知右侧已多处摔破。
“到家后,隐隐作痛时才发现,裤子被染成‘血饼’,多处‘开窗’。下午3点去医院检查,4点半又赶回审片。”王茂斌淡淡地描述当时的情形。
如此插曲,在王茂斌新闻从业22年来的历程里,根本不是“新闻”。
从黄土地里走出来的王茂斌,其貌不扬,略显文弱,原汁原味地具备农村孩子的共有特性。1997年,安徽广播电视学校新闻采编专业毕业后,他回到家乡,先后在全椒广播电台、电视台从事记者工作。
事实上,做记者,是王茂斌追求多年的初心之梦。愿望实现后,他为此始终忙碌着,行进着,奋斗着。“我喜欢新闻。新闻发生时,我在一线!”20多年坚实有力的足迹,不折不扣地印证王茂斌人生格言的真实性。
一串数据和光环生动地写实了王茂斌:迄今1000多件新闻作品被中央、省、市、县各级新闻媒体采用;有30多件新闻作品,获安徽新闻奖和安徽广播电视新闻奖。2004年,宣誓入党。2009年,当选“第四届滁州市十大杰出青年”。2011年被授予“第十四届安徽青年五四奖章”,受到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亲切接见。期间,被任命为新闻部副主任、主任、融媒体中心新闻部主任。
在较为漫长、而且平凡的具体实践中,王茂斌用情、用心、用德,全身深入新闻事业的“旮旯拐角”。
1997年11月,刚工作不久,王茂斌报道全县首届十佳人物、县殡仪馆火化工人王俊。接到任务后,就在县殡仪馆,他与王俊同吃、同住、同劳动,亲身体验火化工日常生活。由于深入细致采访,《在荣誉和跪谢的背后》这篇人物通讯专题报道后,引起强烈社会反响,并被《滁州日报》《皖江晚报》等多家报刊转载。在当年全省好新闻评选中,荣获安徽好新闻奖和安徽广播电视好新闻奖。
2003年,全椒遇到百年不遇洪灾。王茂斌率先请战,冲在前线。他在圩区一待就是一个多月,写出数十篇沾泥土、冒热气的新闻报道,极大地鼓舞了军民勇战洪魔的斗志。由于连轴转,不断在水中浸泡,王茂斌腿脚溃烂,腰上也长起水疱疮,发了高烧。领导和同事们劝他回城医治,他不肯,坚决战斗到底。后来,他还是晕倒在抗洪一线。3个小时后,他乘医护人员不注意,竟然拔掉针头,重返灾区,接受新任务。当时县委书记和县长点将,让他通过新闻连线,与安徽省电台、电视台实时报道。灾后,他被市、县两级评为抗洪救灾先进个人。
王茂斌的故事,从未间断,一直在为当地经济发展、社会事业、民生众意等课题不遗余力鼓与呼。
2011年6月下旬,全椒县有企业一致反映,一家单位存在行政不作为等问题。闻讯后的半个多月时间里,他先后走访20多家招商企业和相关单位,采制大量一手素材。编制的这期电视评论栏目,用铁的事实曝光了这家单位行政不作为和乱作为情况。报道播出后,该单位主要负责人受到处理,久拖不决的企业问题顺利解决。当地群众把这期节目称为“全椒的焦点访谈”。
眼下,王茂斌手头有4档栏目,每天要处理大部分内容的采、编、审。“退休前,只要不倒下,我会一直在一线,一心一意当一名记者。这职业,没理由不爱。”王茂斌只言片语中,夹杂着些许酸楚、伤感和难舍。因为,鲜为人知的是,他身体状况糟糕,曾4次晕厥危及生命,初诊为左脑脑干血管疾病。
作为一名无冕的记者,到底“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深耕新闻,淡泊名利,铭记初心,“老记”伏枥。一路走来,王茂斌用自己铿锵执著的言行,丈量出颇为广阔的新闻世界,直译了作为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的应尽之义。
新闻推荐
○张雪松生前工作照。(资料图片)○张雪松生前的办公桌。(资料图片)○张雪松生前获得的荣誉证书。(资料图片)○张雪松正在抓捕逃...
全椒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全椒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