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香不怕巷子深,用这句话来形容“张师傅烧饼店”,再合适不过。这家不起眼的烧饼店,位于殷家山小区一间普通门面房里,旁人路过,并不会多加留意,但在很多“知情人”眼里,它是一个不平凡的存在。虽然它“隐匿”于市井,却有藏不住的名气;虽是简易的作坊,但这里做出的“酥烧饼”,却一直登于“大雅之堂”,是芜湖不少酒店饭馆中的一道传统风味。
30年的老铺子
坚守一种味道
酥烧饼在芜湖的“知名度”,不用多说,可要寻到好吃的酥烧饼,还得跟随老芜湖人的脚步。家住城南的杨阿姨,几乎每隔几日就要跑到市里,在张师傅烧饼店,带回几盒咸味的烧饼。她早年家住新芜路,从那时起就是店里的常客,在她眼里,张师傅的烧饼酥而不腻,满齿留香,是不可多得的芜湖老味道。在各种美食花样尽出、更新频繁的今天,30多年坚持做一样小吃,保持一种味道,在这个时代显得尤为可贵。
56岁的张师傅,就是这样一个不喜欢“求变”的人,他只顾埋头做烧饼,两耳却少闻“窗外事”。30多年前,为谋生计,他从安徽全椒来到芜湖,跟随当时在“向阳小吃部”里工作的舅爷爷,学习做烧饼的手艺。而后自己摆摊售卖,直到1998年,买下了位于殷家山小区的这间门面房,和爱人、大舅子一起日复一日地做烧饼,经营至今。当年,这家烧饼店临近小圆门小吃一条街,门前又是热闹的菜市,店里生意红火,在附近一带小有名气。可朴实的张师傅夫妇,整日围着锅灶转,却从不曾给自己的店想个名字,立个招牌。
然而,还是因为这份好味道,让招牌自己送上了门来。张师傅介绍,当年有位老顾客每天从赭山锻炼回来,都会在店里买两个烧饼解馋。烧饼做得如此好吃,却连个店名都没有,这让老顾客不禁自发写了一副书法——“张师傅烧饼”,送到店里。张师傅过了很长时间,才想起把它制成招牌挂上。“后知后觉”的他们,后来才得知这是一位老市长的亲笔题字,也是一位普通顾客对自家烧饼制作手艺和味道的赞许。
精湛的老手艺
如何传承下去
传统的芜湖酥烧饼,有咸甜之分,咸的是方块状,甜的呈圆状。张师傅的店里,有黑芝麻糖、桂花白糖、葱油馅、肉松馅、豆沙馅等多种口味的酥烧饼,一口咬下去,酥脆掉渣,馅料入口即化,面儿上撒的一层白芝麻,嚼碎后满口都是芝麻香气。
各家烧饼的制作工艺大致相同,揉面、擀面、包入油酥(面粉和油和成),包入馅料,擀成小圆饼后,蘸水,撒上芝麻,入烤箱烘制。但若做得好吃,其秘诀全在老手艺人对一个个制作细节的娴熟把控之中。如今,张师傅一家人每天要做约一千个烧饼,除了自己店面散卖外,还供货给芜湖的一些大酒店和小吃店。所以,当你在富丽堂皇的酒店里,看到餐桌上的这道传统小吃酥烧饼时,你可能想不到它出身于一个平凡的“小户人家”。
张师傅的“传统”,不仅在于对手艺的坚守,还有不为外界所改变的态度。这么好吃的烧饼,为何不上美团外卖,张师傅答,烧饼易碎不好运送,而且上了外卖平台,价格也就涨了,他不愿做;很多人慕名而来,买你家烧饼送礼,为何不做一些包装,张师傅爱人答,不想花心思去折腾这些,只想着把烧饼口味做好……
由于长期供货给酒店、小吃店,张师傅每天做烧饼是“停不下来”的节奏。“拿过年的几天来说吧,别的店都可以歇息几天,但酒店春节间生意正好,我们都得照常供货,一年365天几乎没有休息”,张师傅爱人坦言,如果家中有事要关门几天,也得加班加点提前把东西做出来,给别人备好货才行。也许是对这份甘苦的“自知”,张师傅夫妇并不奢望孩子能来接手生意,老手艺又该怎么传下去,是暂时找不到答案的问题。
记者 康丽 文 梅韬 摄
新闻推荐
新华社合肥11月16日电(记者水金辰徐海涛)16日,安徽省全椒县对近日媒体关注报道的“全椒县农村公路局扶贫干部张伟在省脱...
全椒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全椒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