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傅 轩
一次善举,张家多了个“病闺女”
1992年的夏天,15岁的少年张斌去给自家瓜田浇水,看见草丛里有个塑料薄膜包裹着的东西在动。他小心地走近一看,竟是个浑身青紫、爬满蚂蚁的女婴。张斌喊来父亲张德义将女婴送进了镇卫生院。医生做了初步检查后,感慨地说:“这小孩命大,多亏你们发现得早,再迟些送来怕就没命了。”
张斌缠着张德义把小婴儿带回家,已有两个小孩的张德义犹豫了。家里上有老下有小,基本靠张德义这个养护工每月100来块钱养家糊口,再添一张嘴谈何容易!“既然我们家捡了,那就我们家养吧”,张德义说。就这样,张斌有了一个毫无血缘关系的妹妹,并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张若涵。
小若涵身体极其虚弱,三天两头感冒、发烧,还长期出现浮肿症状,陆续被诊断有肝炎、肾炎、气管炎、心脏病……张德义带着小若涵跑遍了镇上、县里、市里甚至南京的医院,但她的病情始终不见好转,院方多次下达病危通知书,断定她活不过18岁。张德义不肯放弃,四处求医,为给若涵治病,张德义每月一大半的工资都花在了医疗费上,一家人的日子过得紧紧巴巴,一直住在两间破旧的小屋里。村里人都说,老张家捡了个“病闺女”,当初还不如送人呢。
一段姻缘,让爱延续下去
懂事的张斌为了减轻家里为妹妹看病的负担,初中一毕业就去镇上打工,帮人看过店、做过学徒工,拼命赚钱交给父母,留给妹妹看病。张斌接替退休的张德义到道班工作以后,照顾妹妹的重担就落在他的肩上。张斌父子收养若涵并为她治病的曲折故事,在当地广为人知。大伙虽然感动敬佩,却没有一个姑娘肯嫁给张斌这个穷小子。张斌有个宿县的战友在家无意间提到他和捡来的妹妹的事,言者无心,听者有意,战友师范刚毕业的妹妹被张斌的故事感动了,这个叫廖文娜的姑娘主动联系了张斌。随着了解的深入,姑娘的心被有情有义的张斌深深吸引住了,毅然辞去了家乡教师的工作,一个人从500里外奔到张斌身边。没有彩礼,没有婚纱,在借来的两间旧瓦房里廖文娜和张斌结了婚。小廖说:“我嫁给他时,就知道他穷,但我就是图他人好。”为了给若涵治病,小两口省吃俭用,还欠了许多外债。结婚13年间,为了找最便宜的住房,张斌租房搬迁27次,后来为了方便工作,就一直住在道班宿舍。
一句承诺,妹妹重获新生
2011年,张若涵病情突然恶化,生命体征极弱,从县医院转到江苏省人民医院,一天之内两个医院连续下了4次病危通知。医生也暗示准备后事了。张斌和父亲只好抬着奄奄一息的妹妹回到村里,闻讯而来的邻里乡亲也帮忙运来砌坟的砖块水泥。在一家人束手无策,默默等着死神降临的时候,妹妹竟然奇迹般地挺了过来,微弱地叫了声“哥……”经历了生离死别的张斌抹去眼泪,对妹妹说:“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哥就百分百努力要你活!”
刚刚苏醒的妹妹又被张斌送到南京鼓楼医院。张若涵被确诊为患有一种罕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必须尽快手术,手术费用高达20万元。张斌乞亲访友借了6万元,张德义卖光了家里的余粮和借的钱凑上3万元。病床上准备手术的妹妹无意中听说手术需要巨额医疗费,竟打算轻生,偷偷在枕头下留下一张字条:“亲爱的爸爸、妈妈和哥哥:我也不能再拖累你们了,对不起,你们的养育之恩我不能报答了……”
兄妹俩的感人故事传到主刀医生王东进教授的耳朵里。这位享誉国内外、曾获全国医师协会“金刀奖”的外科专家被震撼了,专程来病房看望,并从自己的工资卡中转了2万元到妹妹的医疗账户,还把张若涵安排到一天2元钱的爱心病房,申请减免了部分治疗费用。医护人员、医院的病友纷纷解囊相助,南京红十字会、鸡鸣寺等多家慈善机构也都伸出了温暖的双手,为他们捐款筹集手术费用。在社会各界的关心呵护下,妹妹终于摆脱了困扰她十几年的病魔。当术后的张若涵睁开眼,张斌哭了。若涵出院的日子刚好是2012年的大年三十,处处弥漫着节日的喜庆。因为家里的口粮都被卖掉治病了,一回到家,张斌赶紧到邻居家借了点米和大白菜,一家人过了一个极其简单却又特别安心的春节……
如今,这个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姑娘已结婚生子,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这是生命的奇迹,更是张德义、张斌一家绵延二十五载爱心创造的奇迹!
人物简历:张斌,男,出生于1977年,中共党员,滁州市公路管理局全椒分局城东道班班长。
事迹简介:15年来,张斌从父亲张德义手中接棒,举全家之力,秉至善之念,倾其所有救治一个捡来的“妹妹”。张斌一家用至真至善的家风,谱写了一曲人间大爱之歌。
张斌和妹妹欢度春节
新闻推荐
我市现代特色农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出炉,大力推进“稻虾共作”、道地药材等产业
全椒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全椒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