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阳
好友曹家富的新著《山水亭林的记忆》出版了,读了为之高兴。我们很多人在滁州生活多年,对滁州的历史文化、风流人物多少都有些了解,如韦应物、欧阳修、辛弃疾,乃至王阳明在滁州的一些诗文和事迹,但往往缺少系统和深入的认识。曹家富的这本书可以帮助我们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它深入浅出,娓娓道来,既是我们了解滁州地方历史文化的入门读物,也不乏学术的严谨和深度。作者毕业于安徽大学数学系,曾在滁州市政府综合经济部门工作多年,业余时间酷爱文史,数十年来尤其钟情于滁州的地方历史文化,乐此不疲,几近痴迷。作者告诉我,这可以追溯到文革中期的1974年,当时他有幸参加了国家教育部明史专家王剑英举行的仅有四人参加的中都城研究专题座谈。王剑英自1969年下放凤阳“五七”干校劳动,虽身处逆境,但面对“文化大革命”中凤阳出现的大规模扒拆古城场景,出于一个历史学者的良知和社会责任,仍克服重重困难,致力于凤阳明中都城的研究和保护,这深深触动和感染了作者,也使作者从此走上了利用业余时间研究地方历史文化的道路。
这本书是作者潜心学习中华历史文化尤其是唐、宋、明历史并踏勘考证滁州历史文化遗存多年后而付诸笔墨的产物,是其多篇文章和讲稿的一个汇集。作者治学严谨,每每动笔之前,总是心怀敬畏,全力备好“功课”,有些文章的写作,还访问和请教过有关专家。如作者访问过欧阳修35世孙欧阳勇,致函过研究文徵明的著名学者周道振。书中文章大多动笔于新世纪初的二、三年内,当时作者已年过五十,可谓作者近三十年辛勤耕耘的结晶。这些文章大多曾连续发表在当时滁州市和安徽省的报刊专栏上。
滁州的历史文化与琅琊山、醉翁亭、丰乐亭、中都城这些物质遗存紧密相联。正如作者在书前所附的咏滁五首的诗中所概括的:“滁州饶灵秀,称胜琅琊山,欧公赋记文,典入文学篇。大明开国后,太仆驻其间,历年近三百,名儒过两千。”这段诗词,概括了滁州历史文化中最具华彩的篇章。欧阳修在滁的三年时间留下了传世的文学名篇,而以欧在滁为轴心,又产生了一大批著名北宋文人与其相呼应的诗文创作和历史遗存,如与苏轼、曾巩、梅尧臣、苏舜钦等相联系的诗文、碑刻和亭台。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为滁州凤阳人,开国后将隶属兵部的马政管理机构太仆寺设在滁州,长达二百多年,期间前来担任太仆寺官员的名臣宿儒有两千多人,这样一大批官员、文人在此留下了及其丰富的诗文创作和文化遗迹。其中尤以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王阳明最为著名,他在这里担任太仆寺少卿,聚徒讲学,吟咏琅琊山水,留下了十分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所以这些,在作者的笔下都有生动和信实的记载。书中涉及历史和人物上自晋唐,下迄近代,其中宋、明两代是重点,而又尤以宋代为最重。透过家富先生深情的笔墨,我们可以窥见历代先贤们在这片土地上的宦迹游踪、善政嘉行、人文教化、诗酒情怀和浪漫风姿,也帮助我们能够在滁州山水亭林的实地游览中更好地品赏其中的文化韵味和历史内涵。
全书分为《丛谈篇》、《专题篇》和《附录》三大栏目。《丛谈篇》主要信笔而谈人物和事件,娓娓道来。《专题篇》则多是一些篇幅较长的研究性文章,对历史名篇、事件或遗存作深入的研究和考证,学术性较强。有些专题,如《南梁残刻,史书遗珠——全椒积玉桥千字文残刻探析》极见其考证功夫和用工之深。附录的讲座提纲《太守何人似醉翁》则系统全面地概述了欧阳修的生平、事迹和文化贡献,引证了大量的资料,对于深入了解和研究欧阳修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正如作者所说,一部欧阳修全集已被他翻阅得十分残旧,可见其对欧阳修的研究耗用的精力之多。
该书对于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科学规划发展地方文化、旅游事业,实施古建筑、古遗存恢复、重建,以及开展对重要文物的发掘、征集,也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如全椒积玉桥南梁千字文残刻、文徵明书《滁阳卢氏祠堂记》石刻,若能得以发掘和征集,重与公众见面,则是无价之宝,对于扩大滁州知名度都将影响巨大。作者在其专文中也为此发出了呼吁。
新闻推荐
为全面实施有效的资本管理,提高支持“三农”及县域经济的能力和水平,安徽全椒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行”)决定面向原股东配股。根据《安徽全椒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章程》和《中...
全椒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全椒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