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新闻 天长新闻 明光新闻 全椒新闻 来安新闻 凤阳新闻 定远新闻
地方网 > 安徽 > 滁州市 > 全椒新闻 > 正文

吴敬梓:从襄河到长江

来源:江淮晨报 2017-06-25 04:41   https://www.yybnet.net/

吴敬梓在全椒的故居。

吴敬梓是清朝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史书记载:幼即颖异,善记诵。稍长,补官学弟子员。尤精《文选》,赋援笔立成。不善治生,性豪迈,不数年,旧产挥霍俱尽,时或至于绝粮。

在吴敬梓的一生中,生活和思想都有极大的变化。生活上,他由富裕坠入贫困;思想上,对于功名富贵表示了截然相反的看法。他生长在累代科甲的家族中,一生时间大半消磨在南京和扬州两地,官僚豪绅、膏粱子弟、举业中人、名士、清客,他是司空见惯了的。他在这些“上层人士”的生活中愤慨地看到官僚的徇私舞弊,豪绅的武断乡曲,膏粱子弟的平庸昏聩,举业中人的利欲熏心,名士的附庸风雅和清客的招摇撞骗。加上他个人生活由富而贫,那批“上层人士”翻云覆雨的嘴脸,便更容易察觉。他在《儒林外史》中对这种种类型的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活的腐朽作了彻底的揭露,更由于生动的艺术形象的塑造,使他的作品分外具有吸引和感人的力量。

胡适在《吴敬梓传》中说:“安徽的第一大文豪,不是方苞,不是刘大櫆,也不是姚鼐,是全椒的吴敬梓。”如今吴敬梓的家乡全椒县和南京秦淮河畔桃叶渡都建有“吴敬梓故居”。本文是作者走访全椒县吴敬梓故居的所见所闻所感。

出生名门望族大户人家

还是丁酉年正月的一天,天气尚冷,过年的气氛还没有散尽,路上很多都是走亲访友的人。应朋友之约,从合肥出发驱车来到了皖东全椒县,目的地是襄河边上的吴敬梓故居。

车停故居跟前,被突然出现在眼前的这所大宅院给惊呆了。故居是后建的仿古建筑,成色很新。房子坐北朝南,四进院落。房前屋后两条河流缓缓流过,典型的水岸人家。两河都叫襄河,同名,却有新旧之分。未进故居,先有慨叹,原来,吴敬梓是出生在名门望族大户人家啊。

站在故居门前,目光被故居大门上的楹联给牵扯住了,好久拔不回来。联曰:“三秀门斯在,九州被有余”。从落款上看出,联是当代著名书法家、诗人旭宇先生所书。其字形字体,于隽秀之中流露出苍劲的古韵气质。初看楹联,有点莫名其妙,一时不知所云。细想一下,便明白了,它说的是吴敬梓的家风家声。上下联用了两个典故。上联“三秀”之说,借用的是柳宗元之典,意在说明吴氏宗族是孝顺之门。在柳宗元笔下,曾有个寿州孝子李氏,其人孝行感天动地,灵芝是有灵之物,深受其感,一年之中开了三次花。下联“九州”之说,典出《三国演义》,意说此户人家人才辈出。《三国演义》里,讲了一个孔融向曹操举荐边让的故事。孔融对曹操说,依边让的杰出才能,放在哪里做个地方官都绰绰有余。有关孝与贤的两个典故,如此并列放在一起,很容易让人看出其中的因果关系,自然符合那个年代人们的思维方式。

进故居,观看复制而成的吴氏家族当年的生活场景,听讲解员解说吴敬梓的生平掌故,对吴敬梓的一生便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且看且听的过程中,有两处印象最为深刻。一处是在东门进口大厅里所见,一面屏风上镌刻有吴敬梓的《移家赋》。一处是在西门出口附近,一间专门的展厅里看到的一群人像雕塑。

屏风上摘录了吴敬梓《移家赋》中的文字:“五十年中,家门鼎盛。陆氏则机云同居,苏家则轼辙并进。子弟则人有凤毛,门巷则家誇马粪……”赋文当中,吴敬梓出语豪放,驰骋千里,雄视千古。寥寥数语,便让人感受到了吴敬梓祖上曾经的辉煌和荣耀。不过,说到了“移家”,吴敬梓还是有些伤感意味,毕竟故土难离。吴氏家族运势不断下滑,到了谷底时,除了迁徙似乎也没有更好的选择。《移家赋》写的便是吴敬梓离开家乡全椒县,移居南京的经历和感慨。

不被命运之神垂青的小才子

吴敬梓于清圣祖康熙四十年,出生在安徽全椒。他赶上了大清王朝的康、雍、乾“盛世”,且成长于“一门三鼎甲,四代六尚书”的官宦门第。他的祖上几代都因科举发家,走了读书做官的路子。吴敬梓天资颖异,读书过目成诵。从小除精读百家经史典籍之外,还广泛涉猎稗官野史、诗词曲赋,因而学识渊博,见解过人,诗文援笔立就。世人皆以为吴敬梓后来能够读书做官,光耀门庭。

然而,命运之神似乎并不垂青这个书香门第的小才子。自少年时代开始,吴敬梓便屡屡遭受生活之不幸。先是在十三岁时母亲病丧,顿去母爱,对于少年吴敬梓心灵损伤极大。后来,吴敬梓在《赠真州僧宏明》诗中追忆道:“昔余十三龄,丧母失所恃。”孩子一旦没有了母亲,他便不再是个孩子。天真活泼之性情,顿时逃逸得无影无踪。吴敬梓再也“不随群儿作嬉戏”,而是“屏居一室如僧庵”。十八岁时,吴敬梓的生父也病逝了,他再次遭受了沉重打击。几年之后,在吴敬梓二十三岁那年,给他生活依靠的嗣父又接着谢世,吴敬梓突然间沦为一个无依无靠之人。从少年到青年的十年中,他接二连三地失去了母亲、生父和嗣父,面对了一次又一次生离死别的场景。这还不算完,没过几年,他那心爱的妻子陶氏又因病离他而去,更是让吴敬梓伤心不已。吴敬梓在三十岁时作词《减字木兰花》中,写到了当年的丧妻之痛:“闺中人逝,取冷中庭伤往事。”妻子死后,吴敬梓沉浸于悲伤之中,多年未续娶。

当年,襄河边的那个青年男子,无父无母亦无妻,且无职业无收入,自己糊口不算,还要亲自动手抚养黄口小儿,其伤心程度已是不言而喻了。这些似乎都是命中注定的事情,吴敬梓虽是无奈,也只好坦然面对这个无奈的现实。最让他不能面对的,是在他的生父和嗣父相继去世后,族人群起,“兄弟参商,宗族诟谇”,步步紧逼,争夺他的父辈给他留下的遗产。经过这次遗产之争,吴敬梓名下的财产果然被族人夺去不少,但他还保留了相当可观的一份。按理说,有了那样一份家产垫底,吴敬梓后来的日子绝不至于穷困潦倒,即便他后来难以有其他进项,至少也还可以保证他的一生衣食无忧。

可是,吴敬梓偏偏是一个“素不习治生”之人,而且慷慨大方,仗义疏财,乐善好施,“遇贫即施”。再加上吴敬梓热衷于“偕文士辈往还”,沉溺于“倾酒歌呼穷日夜”的奢靡生活,吴敬梓便“不数年而产尽矣”。眼看着家境江河日下,吴敬梓没有检点自己行为的是非得失,而是将原因完全归结于族人的自私与无情,心中对族人的厌恶与日俱增。最终,他和族人无法面对。在吴敬梓三十三岁那年,他怀着“逝将去汝”的决绝感情离开了家乡全椒,正式移居南京秦淮河畔的“秦淮水亭”。

家道中落让他从沉沦中醒悟

故居西门出口附近那一组人物雕塑,是吴敬梓三十岁生日聚会的情景再现。清雍正九年的农历五月,吴敬梓的两位金氏表兄、一位堂兄,还有一位章姓好友,共同为吴敬梓办了一场生日聚会,三位兄长分别为他写了生日贺诗。三十岁那一年,可谓是吴敬梓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要拐点。此前,作为两代单传的他,身边的亲人一个接着一个离他而去,那个原本富足和睦的大家庭,很快土崩瓦解,迅速败落下来。这对吴敬梓的心灵造成了巨大的创伤,也对他的情感形成了很大的空洞。另外,在吴门赖以发家兴族的科举道路上,吴敬梓一直束手无策,无法实现光宗耀祖。他不但没有求到功名,甚至还因科考遭受过奇耻大辱。在不久前的滁州预试考场上,只因无心说了一些大胆的见解,被主考大人于大庭广众之下严加训斥,受辱的吴敬梓也毫不示弱,他当即拂袖而去。至此,也宣告了吴敬梓此后与科举无缘。屋漏偏逢连夜雨,过去一直对他友善也被他视为亲人的族人,在他父亲去世之后,突然变换了面孔,反目视他如外人,饿狼逐食一般,纷纷猛扑过来,似乎要将他撕碎吃掉才甘心。丧妻以后,吴敬梓在家里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了。苦闷的吴敬梓一度沉湎于南京秦淮河畔的青楼红院,千金买笑,以消心中块垒。

在这次生日聚会上,众亲友推心置腹对吴敬梓进行规劝,促使他对自己的前半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吴敬梓终于从沉沦中醒悟过来,他向亲友表示将面对现实,重新开始生活。

几乎是从这天开始,吴敬梓彻底明白了他最想要的是什么样的人生,从而萌生了要去外面世界闯一闯的想法。假如没有这个想法,不去外界接触更大的世界,凭着从前的眼界,在吴敬梓的笔下便不可能诞生出名垂青史的《儒林外史》了。即便写出来了,估计也不会是后来人看到的这副模样。

一部《儒林外史》,差不多耗费了吴敬梓的整个后半生,小说完稿的时候,吴敬梓都已经垂垂老矣,几年后便在一次酒后死在扬州旅馆。

离开全椒以后,除了外出游历之外,绝大部分时间,吴敬梓是在南京度过。所以,在今天的南京桃花渡,吴敬梓当年居住的“秦淮水亭”的原址上,也有一所吴敬梓故居。南京人至今没有忘记吴敬梓。

吴敬梓的一生,跟他家门前的这条河流何其相似。襄河不会止于全椒,它必须前行,到达滁河,到达长江。长江最终东流入海,将自己融入一片浩瀚的海洋。

离开了襄河岸边,真的到了长江岸边,这大概才算成就了一个真正的吴敬梓吧。

站在吴敬梓故居墙外的一棵树下,忽然想到,这棵树长在墙外,它的根一定还是留在墙内。王张应 文/摄

新闻推荐

坚持稳中求进大力培植财源

坚持稳中求进大力培植财源

全椒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全椒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低碳生活从小养成2017-06-16 15:06
评论:(吴敬梓:从襄河到长江)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