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军 易敏 本报记者 李勇军 文/图
今年,东坡区18.5万亩油菜籽喜获丰收,与此同时,焚烧秸秆的风险随之加大。而在秸秆禁烧高压态势下,该区践行绿色发展理念,采取疏堵相济、以疏为主的措施,不遗余力推动秸秆综合利用。
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目前,该区有近3万吨秸秆成了厂家生产线上的抢手货。在将秸秆变废为宝的同时,有效防治了大气污染,还群众一片蓝天。
市场化利用渐成主流
秸秆成企业“香饽饽”
近日,在东坡区白马镇营盘村某有机复合肥有限公司秸秆处理场,掀开覆盖在粉碎秸秆上的黑色薄膜,一股浓烈的发酵味扑鼻而来。公司现场负责人黄剑告诉记者,油菜秆被粉碎后,洒上发酵剂和一些必要辅料,再通过50天左右的就地腐熟,便可以成为公司的半成品有机肥。
黄剑介绍,该公司目前有2个集中处理场,每天能够粉碎油菜秸秆50多吨,在收储秸秆高峰期,每天更有30多人忙碌于收购运输点和加工点。而截至目前,该公司已经收贮了2000多吨粉碎秸秆。
另一边,在东坡区复兴乡的一家秸秆利用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以秸秆为原料生产的上百吨生物燃料已堆放整齐,预备发货。车间外堆场上,收运到场的油菜秸秆达1000余吨。公司负责人刘建强介绍,今年,该公司与镇村干部全力协助,已将收购油菜秸秆的战线拓展到临近的永寿、富牛、土地等乡镇。
这两家企业只是东坡区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市场化运作的典型。在东坡区,秸秆已成为众多秸秆综合利用企业追捧的“香饽饽”。
“市场化处置秸秆,使企业和农民达到互利共赢,更有利于环境保护。”据该区农业局总农艺师曹旭东介绍,目前,东坡区有多家企业正积极收购油菜秸秆,而全区油菜秸秆的处置前景在5万吨以上,未来潜力还很大。
效益+技术
东坡区秸秆综合利用走在前列
记者通过对东坡区多个秸秆收贮点走访了解到,企业对腐熟秸秆的收购价格大概在200元/吨,个别企业对量大的还单独提供奖励。据此计算,组织人员从田间地头将农户搁置的秸秆收集、打捆、再运输到集中处理场仍然有利可图。
在一家有机复合肥有限公司的收贮场,一位运输师傅告诉记者,他每天往返十余趟,每次可装载近一吨油菜秸秆,而在旁帮助卸载油菜秸秆的工人每天的工资也在150元以上。
与此同时,厂家开发出的利用途径和利用方式也很多,秸秆能源化、饲料化、基料化和原料化在东坡区已初具规模。据了解,位于复兴乡的秸秆利用有限公司就将秸秆粉碎后,在高温高压下加工成生物燃料。此举不仅有效处置了秸秆,且产品的发热量适合工业锅炉使用,使用成本比使用燃煤节省三分之一。该公司去年在整个项目上固定资产投资近200万元,生产能力达2万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较为明显。
“处于行业高端的科技,是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前提,”据东坡区农业局总农艺师曹旭东介绍,目前,东坡区各秸秆综合利用公司都拥有强劲的科技实力,不少企业与相关专业院校建立了“产学研用”合作框架,其中不乏获得国家科学进步奖的科研成果,这为东坡区秸秆综合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撑,使得该区秸秆综合利用工作走在了前列。
持续发力
打通秸秆综合利用最后“一公里”
目前,东坡区内企业对秸秆综合利用热情高涨,但受限于成本控制等因素,仍面临着收购量不能满足需求的尴尬境遇。
据了解,因秸秆占用空间大不易捆扎,每趟运输量小,无形中增加了运营成本。而秸秆收运与大春栽插在时间上也有一定冲突,不易雇人,这些都对秸秆收购量造成了影响。同时,尽管秸秆收储机械化能够有效提高收运效率,但过高的投入也使得企业望而却步。
“例如一台打捆机需要8万元左右,但机械使用的频率短、使用时间不长,我们企业也就没了投入积极性。”一家秸秆利用企业负责人坦言。
面对现实困难,东坡区政府鼓励引导企业创新工作方法,采取切实措施破解难题。今年,一家有机复合肥公司创新实行收贮管理经纪人制度,将收运、粉碎等业务交由经纪人办理。经纪人一般为乡村能人,熟悉乡村情况,同时对农民有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此举有效降低了企业时间成本和运输成本。
“我们将继续探索秸秆利用的新途径、新方式、新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企业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努力打通秸秆综合利用‘最后一公里\’。”东坡区农业局局长豆成杰表示,接下来,东坡区将直面问题,创新方式方法,落实鼓励政策,将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推向深入。
新闻推荐
考点周边啥情况 记者提前替你看包括今年合肥高考考点附近交通、纳凉等情报
包括今年合肥高考考点附近交通、纳凉等情报
全椒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全椒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