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吕静远
广借八面来风,打造开放高地。从抢抓长江经济带、皖江示范区、南京江北新区等重大机遇,到深度参与长三角地区合作与分工,从积极融入南京、合肥两大都市圈,到加快打造皖苏之间新型区域中心城市……近年来,滁州着力在先行先试、开放开发、转型转移上下功夫,逐步形成“双圈互动、左右逢源”的区域发展新优势,为新常态下滁州加快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开放合作的大舞台上,随处可见滁州“引进来,走出去”的身影。
如今,滁州正迎来“大江北”时代。面对南京江北新区建设重大历史机遇,滁州加快推进包括苏滁现代产业园、汊河江北水岸科技新城、南谯高教科创城和滁州经开区原创科技城四个板块在内的国家级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打造与江北新区等高对接、无缝对接、协同对接的战略新兴板块,成为滁州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增长极,一个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全面开放新格局正加快形成。
重高位谋划,发展格局大气横生
思路决定出路,理念决定高度。有襟江带淮、连接长三角和省际交汇的区位优势,抱打造长三角新发展重要增长极的决心,滁州从战略全局高度谋划和推进区域协调发展,认真贯彻国家和长三角区域发展战略,注重规划衔接和区域融合发展,共绘“一张规划蓝图”。
目前,滁州先后参与《南京都市圈区域规划》《江北乌衣汊河全椒地区发展协调规划》等综合、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同时,按照拓展腹地、生态屏障、产业配角的定位,滁州邀请江北新区规划同一编制单位中国城市规划研究院启动了滁宁协同发展区规划研究工作,以苏滁现代产业园、南谯的高教科创城、滁州经开区的原创科技城、汊河的水岸科技新城“一园三城”为主体申报,创建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去年9月获国家发改委批准列为首批试点,目前总体方案已获省发改委批准。
先后加入南京都市圈、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淮河生态经济带城市协调会等紧密型区域合作组织;与南京市构建都市圈“决策—协调—执行”三级运作机制;积极参与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城市间合作交流;苏皖两省、苏滁两市分别成立联合协调理事会和双边工作委员会……一次次有益的探索,一个个扎实的脚印,在长三角“三省一市”战略合作框架下,滁州以城市合作为抓手,营造全方位、多层次合作交流环境,开放发展体制机制逐步完善,战略格局大气横生。
建优质平台,招商引资“磁力”强劲
筑好巢,才能引来凤、留住凤。在大开放发展中,滁州以承接产业转移为主题,向东靠拢、借力发展,务实推进开放平台建设,提升了重大项目、重点产业承载能力,提高了经济开放度与外向度,招商引资成果丰硕。
产业布局上,在滁州与南京之间布局建设1个国家级开发区和8个省级开发园区,打造承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高端承接平台;园区共建上,引进苏州工业园区合作共建苏滁现代产业园,9平方公里范围实现“九通一平”。同时,积极利用行业合作对接平台,推进区域间农业和旅游合作。
2016年,全市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436个,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297个,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集聚,新材料产业异军突起,服务业引进初见端倪,农业引资方兴未艾。
(下转第三版)
新闻推荐
全椒完成计生特扶资金发放
全椒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全椒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