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新闻 天长新闻 明光新闻 全椒新闻 来安新闻 凤阳新闻 定远新闻
地方网 > 安徽 > 滁州市 > 全椒新闻 > 正文

让民间艺术的 瑰宝世代传下去 ——全椒民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传承人茆邦霞 □记者 李晓村 □通讯员蔡丽佳 禹强云

来源:滁州日报 2016-09-24 00:00   https://www.yybnet.net/
[摘要] 让民间艺术的 瑰宝世代传下去 全椒民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传承人茆邦霞 □记者 李晓村 □通讯员蔡丽佳 禹强云

全椒,地处江淮腹背、吴楚冲衢,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这里融合了淮河流域的北方风味和长江流域的南方气质,形成了一大批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形式,全椒民歌便是这众多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全椒县素来以农业为主产业,在传统的农业生产中,为了打发耕种时的无聊,也是为了给自己鼓劲,村民们便开始哼唱小调,渐渐形成固定的腔调,经过世代口口相传、充实内容,就形成了今天的全椒民歌。

据全椒县文化馆相关负责人介绍,全椒民歌是吴楚文化交融的产物。全椒民歌的曲调既有淮河流域粗犷、高亢、豪放的风味,也有着长江流域委婉、细腻、抒情的风格,其歌词语言包含浓郁的吴楚方言。有高亢嘹亮的山歌、秧歌,有铿锵有力的田歌和劳动号子,有清新优美的流行小调,有婉转悠扬的情歌小曲……各以其不同的风貌歌唱朴实的爱情,表达生活的情趣,反映火热的劳动场面,歌颂勤劳善良人民。全椒民歌从内容上可分为生产生活类,如 “秧歌”“打麦歌”“采茶”“绣荷花”等;人情伦理道德教育类,如 “五劝姐妹”“手扶栏杆”“探妹”等;爱情类,如“鲜花调”“闹五更”等。

日前,记者一行驱车来到全椒县石沛镇寻访“全椒民歌”的传承人茆邦霞。从全椒县城出发,近一个小时的车程,我们来到位于青山环抱的碧云湖神山脚下周岗村沈塘王组全椒民歌省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茆邦霞家。初次见面的茆大姐虽是花甲之年,但眼神之中透露着灵气,在与记者交谈之中,还是显得有些不自然,言语中多了一些拘谨,山里人那份纯朴在她的身上显现无余。

“什么好唱口难开嘛,什么好吃磨难研(ái)……”没有过多的语言,茆邦霞张口就为我们唱开了。一曲原汁原味的山歌立刻让我们陶醉不已,若不是亲眼所见,我们难以相信这样优美的曲调竟是出自一位普通的村妇之口。

在采访中茆邦霞告诉我们,父亲茆家义、母亲王正英是当地远近闻名的山歌手,他们从青年时代就喜欢唱山歌,自己从小受父母的影响也喜欢唱山歌,因为家里穷,初小还没毕业,她就跟着父母下地劳动挣工分了。在跟随大人们劳动的过程中,看到村里的男女老少们农闲、农忙时,以独唱、对唱、合唱的民歌形式抒发对劳动生活的热爱。那时,她不知道大家唱的是民歌,只是觉得好听,耳濡目染的她也悄悄地开始跟着大人们唱起来。由于天生有一副好嗓子,很快,茆邦霞就成为当地唱民歌的佼佼者,四乡八邻都知道沈塘王出了个“百灵鸟”。

随着年龄的增长,茆邦霞成家了,有了一对可爱的双胞胎儿子,除了繁重的农活,还要照顾两个孩子,唱歌这一爱好也渐渐无暇顾及,只是偶尔哼一两句而已。1986年,滁县地区要举办民歌大赛,20多岁的茆邦霞经过村民推荐,代表全椒县参赛,获得二等奖。茆邦霞清楚地记得当时真是非常开心,回到家后,她就把儿时的民歌凭记忆重新拾回来......

近年来,各级政府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非常重视,茆邦霞对民歌传唱也做出了很多努力。除了挖掘本地原有的民歌外,茆邦霞还注意日常生活积累,尝试创作,这对文化水平不高的她来说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茆邦霞就口述,由丈夫或者儿子来帮助用文字记录下来。2010年,茆邦霞成为滁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全椒民歌代表性传承人。2013年茆邦霞荣获省第十届艺术节民歌演唱银奖。2015年3月,“全椒民歌”入选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茆邦霞的孙女在县城小幼儿园,每到周末就回到农村跟爷爷奶奶在一起,她就利用这个机会教孙女唱民歌。茆邦霞告诉我们,虽然孙女才6岁,但已经能把奶奶教给她的民歌唱得有声有色。

说到传承,茆邦霞有些担忧:“民歌传承多为口口相传,现在的好多年轻人都离开农村到城里工作,还把孩子带到城里,学民歌的人越来越少,真担心民歌失传啊!”好在几年前一次活动中,茆邦霞遇到几位同样爱好民歌的年轻人,当场收了两个徒弟。其中一个徒弟侯成琴还在滁州市首届皖东民歌大赛上荣获二等奖,这让她心慰不少。

为保护全椒民歌,当地政府多次组织文化部门相关人员下基层收集民歌。经过整理,收录了109首《全椒民歌集》出版,其中就有茆邦霞的24首民歌。在文化部门的关心下,该县还在古城小学成立了民歌传承基地,茆邦霞经常利用农闲时间去学校教唱民歌。现在基地兴趣小组已经有二十多位同学,2015年,基地师生组队参加了全椒县第三届民歌大赛,凭借在民歌小调基础上改编的《全椒真美好》,一举夺得金奖。

茆邦霞告诉我们,现在她和丈夫一起承包了60亩茶园、40亩板栗园、2个鱼塘,每年约有10多万元的收入。“一边唱歌、一边传承、一边经营自家的茶园,我这是三不耽误。”茆邦霞笑着说,“在干活中亲近自然,唱着心里话,既经营家园,又丰富了创作!”几十年来,民歌已溶入茆邦霞的血液,并将和她一生相依。

“……红太阳光辉照山林,茶山一片好风光,身背竹篓采茶忙,姑娘们采茶心欢畅……”纯朴的民歌小调在茶园里回荡着……

茆邦霞在民歌传承基地教学。

全椒民歌概况

全椒历史悠久,西汉建县,文化底蕴十分丰厚,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劳动人民,千百年来,在辛勤劳动过程中创造了一种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民歌。歌词既有淮河流域粗犷、高吭、豪放风味,也有着长江流域委婉、细腻、抒情的特色;表现形式有独唱、对唱、合唱、表演唱等。著名讽刺小说《儒林外史》数处提及全椒民歌,书中多处方言来自全椒民歌歌词。

全椒原生态民歌大部分系小调式,但曲调丰富,旋律优美,改编创作可塑性大。上世纪60-70年代,十字民歌手林玉芹多次参加省、地区民歌会演获奖,演唱的《稻板浆》、《风摆柳》、《四句猜猜》等受到专家肯定,部分民歌被日本国录制成唱片。

全椒民歌的传承正面临着几种危机:随着老一辈民歌爱好者的相继谢世,更多的年青人热衷于流行音乐,全椒民歌面临后继无人;没有固定的传习场所和培训经费,传承环境与条件落后,推广普及困难;民间艺人的生活条件差,没有一定的传承保护经费。

近年来,文化部门大力推介全椒民歌:组织民歌文艺小分队到北京慰问全椒籍在京知名人士;举办全椒首届民歌大赛;组织民歌节目参加首届皖东民歌大赛并摘金夺银;参加2013年文化部春晚海选;参与中国·滁州民俗文化旅游活动周开幕式文艺演出等。另一方面,举办民歌培训班,组织开展民歌演唱进校园、进社区、下基层活动。此外,县文化馆建立三支全椒民歌业余表演队伍,制定相关保护措施与实施计划;完成《全椒民歌集》出版工作任务;对全椒民歌进行全面普查,鼓励老民歌手恢复原生态传唱;筹建“全椒县民歌艺术团”。

劳动中唱出欢乐歌。

新闻推荐

医疗专家组团 到全椒县义诊

医疗专家组团 到全椒县义诊

全椒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全椒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让民间艺术的 瑰宝世代传下去 ——全椒民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传承人茆邦霞 □记者 李晓村 □通讯员蔡丽佳 禹强云)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