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宣布:苏滁现代产业园开工。”今年4月28日上午,在苏滁现代产业园项目开工典礼上,省委书记张宝顺那铿锵有力的话语犹在耳畔。当天,被誉为“皖版苏州工业园”的苏滁现代产业园项目正式破土动工。省长李斌在讲话中高度评价苏滁现代产业园的成功实施。她说,这是安徽省参与长三角互利合作、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提升皖江示范区建设水平的最新成果,对于实践“产城一体、功能复合、宜居宜业、绿色发展”的城市建设理念,探索公司化合作发展的新模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近3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省委、省政府“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发展”的战略目标,紧扣承接是主题、转移是核心、示范是目的的要求,着力先行先试,坚持创新发展,打好金字招牌,奋力承接转移,示范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2010年以来,全市新引进千万元以上项目2803个,是前两年的2.5倍,其中亿元以上项目692个,相当于前4年的3倍。乘着皖江城市带示范区建设的东风,滁州成为国内外资本竞相抢滩的“转移高地”。
开展多层次全方位合作 实现多赢共赢局面
2010年12月26日,安徽盼盼食品工业园顺利开工建设。如今,滁州人已经能吃到本地生产的法式小面包。为承接福建等地食品产业转移,滁州市在城北新区规划建设了5.1平方公里食品工业园,目前,中国糖果行业龙头企业雅客食品、中国果冻前三甲之一的蜡笔小新以及韩国巧妈妈食品、福建晋江小兄弟食品、喜多多食品、银鹭食品等40多家国内知名食品企业纷纷入驻。这是滁州市利用示范区先行先试政策,探索推进产业集群组团转移取得的又一成果。
先行先试是国家赋予示范区的尚方宝剑,更是吸引大规模产业转移的魅力所在。滁州市在招引形式、承接方式、合作模式上着力开展探索,用足用好用活这一政策。在招商引资上,滁州市采取点线面分工招、大中小分类招、一二三产分头招等方式,多方寻求承接的着力点。点、线、面注重点上招大引强、线上加粗拉长、面上成群结队。主攻央企、知名民企和行业领军企业;围绕现有产业和新兴产业,依托龙头引配套,依托配套招龙头,引进了家电信息产业、机械汽车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化工产业、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产业;争取抱团转移,主攻长三角、珠三角,引进食品加工企业、轨道交通配件制造企业、绿色照明企业、家电配套企业、汽摩配企业、机械五金企业等。大中小分类招,注重引进大企业建产业园,引进中企业进专业园,引进小企业入标准厂房。一、二、三产分头招,注重围绕制造加工,配套发展生产性服务招大引强。
滁州市坚持引资引智引研结合,同时把好项目准入、节能环保、投资强度、科技含量四关,防止低端搬家。在资本承接上,直接利用与间接利用同抓。其中2010年就成功吸引法国瓦卢瑞克1亿美元投资天大集团,为天大集团进一步扩大产能、打进国际高端市场创造了有利条件。对外引资与增资扩建并举。去年以来,招商项目增资扩建271个,完成投资159亿元。坚持资金市场与资本市场并重,先后排出23家企业作为上市对象培育,在沉寂五年后,去年德力玻璃、金禾化工先后上市,筹集资金13亿元,扬子木业、蓝德集团等企业上市工作加快推进。积极利用上市政策条件,吸引了博润电脑、贝发文具等一批企业落户滁州并准备在滁上市。在技术承接上,一手引进科技企业,一手引进研发机构。以市科教园区为平台,加强与市外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引进了中国家电研究院安徽分院、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华东分中心,南农大滁州科技园等项目积极推进。一手抓引进项目科技含量,一手抓现有企业技术进步。2010年以来重点技改项目完成投资281亿元。一手培育创新主体,一手抓产学研合作。2010年以来,市委市政府通过举办“百所高校滁州行”等活动,推动滁州市多家企业与中科大、合工大、清华大学、中科院等5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联合开展科技攻关200多项。人才承接上,同步引进科技企业与科技人才,对引进的杰出人才实行重奖,并开工建设白领公寓、蓝领公寓、新市民公寓50多万平方米。
在合作模式上,滁州市加强与转出地政府、开发区、企业的合作,利用有关政策,发挥转移地与承接地两个作用,调动转出地与转移企业两个方面积极性,提高转移的组织化程度,努力实现双赢、多赢、共赢。通过各方出资,合股建园区;各取所需,合办产业园;各尽其能,合力推招商;各得其所,合作促转移;各级统筹,合营增和谐五种方式开展合作。2010年以来,全市共达成园区合作共建协议35个,已开工建设30个,引进项目400多个。
建设多功能园区 全面提升承接能力
2011年5月24日下午,时任安徽省省长的王三运率领来滁参加全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现场会的全体代表,参观考察滁州市示范区建设。他在点评时对滁州市立体推进产业转移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要求其他地方认真学习借鉴。
近年来,滁州市着眼于提升承接能力,全面推进各类园区建设,引导项目分类入园、集聚发展,着力打造先进制造业的承接平台、现代服务业的承接平台、现代农业的承接平台。
——加强工业园区建设,打造先进制造业的承接平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滁州市坚持谋扩建提并举,加强工业园区建设。“谋”即谋划新园区。2010年以来,滁州市相继谋划了市集中示范园区、定远盐化产业园和凤阳硅玻璃产业园,使全市省级以上工业园区总数达到14个。“扩”即全面扩容原有的11个省级工业园区。按照一区多园的思路修编规划,加上新批的3个省级园区,规划面积从174平方公里扩大到600平方公里。“建”即着眼于创造落地条件,加强现有园区基础设施建设,2010年以来完成基建投资超过百亿元,新增开发面积80平方公里,相当于此前建成区面积的总和。“提”即以市开发区、天长开发区为代表,积极创建国家级开发区、省高新区,提升园区档次,市开发区成功获批国家级开发区和省高新区,天长开发区申报国家级开发区和省高新区全面启动。同时,着眼分类承接,引进大企业建产业园,吉阳科技、同化集团、东菱电器、中建材等大型企业纷纷牵头领办产业园区。各地规划建设食品产业园、机电产业园、盐化产业园、光伏产业园、电子产业园等,错位发展,有序集聚,全市各类专业园区已达20多个。引进小企业入标准厂房,全市进驻标准厂房的企业已达300多家,市开发区初步形成“七园一基地”。着眼分层次承接,建立了24个农民创业园,加快了17个扩权强镇试点镇工业集中区建设。
——加强城市新区建设,打造现代服务业的承接平台。以建设合宁之间新型中心城市为目标,坚持产城融合的理念,大力推进城市新区建设,既布局工业,又布局生产生活性服务业,努力做到既宜业又宜居,既是产业园区又是城市新区。安徽扬子地板股份公司制造中心副总经理常卫海告诉记者,企业2006年搬到花园路时,当时很多员工心里“堵”得慌,周围到处是农田,公交车不通,上下班都成问题,就连他自己都觉得心里拔凉拔凉的。如今,这里已经成为市中心了,周围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多了起来。梁月政是常卫海的“90后”同事,在公司当统计员,去年刚从南京毕业来到滁州。“滁州这几年发展速度非常快,承接转移示范区建设让滁州充满了生机活力,这里的工资水平不比南京低,相信以后会越来越好。”梁月政说。
——加强农业示范区建设,打造现代农业的承接平台。全市规划建设了小岗村等8个现代农业示范区,总面积达100万亩。各地依托现代农业示范区大力开展农业招商引资,GLG中国总部、从玉菜业等项目落户凤阳小岗村现代农业示范区,今麦郎总部等项目落户天长现代农业示范区,美国嘉吉、舞彩国际农业观光园、耘泰有机稻米产业园等项目落户来安县现代农业示范区,辉隆集团等项目落户全椒县现代农业示范区。
(下转第四版)
[
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规划》,这是安徽省第一个进入国家战略层面的规划,也是我国为促进中西部地区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而制定的第一个规划。作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重要“一翼”,滁州由此走进了一个大建设、快发展的春天里。
按照示范区建设“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发展”的总体要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迅速部署,紧扣“承接是主题、转移是核心、示范是目的”的要求,坚定不移地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加快承接载体和平台建设,着力先试先行,坚持创新发展,打好金字招牌,奋力承接转移,全力承担示范区建设“重要一翼”的历史重任,努力打造皖江城市承接产业转移“第一站”和“首选地”。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建设,滁州已成为国内外资金竞相抢滩的“转移高地”。
2012年4月28日,滁州市参与长三角互利合作、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提升皖江示范区建设水平的最新成果——苏滁现代产业园正式破土动工。从此,皖东版图上一个魅力四射的活力板块,正击打出奋力崛起的时代最强音。
■ 本报记者喻 松
[
皖江示范区
2010年以来,全市共建省级以上工业园区14个,其中国家级开发区1个
2010年以来,全市共达成园区合作共建协议35个,引进项目400多个
2010年以来,全市引进千万元以上项目2803个,是前两年的2.5倍
新闻推荐
珍惜粮食 从小做起
全椒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全椒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