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城一体的中新苏滁高新区宜居宜业。
苏滁商务中心。
星恒电源公司。
滁州达亮电子公司。
中新苏滁高新区的现代工业坊。
产业高端化、城市现代化的中新苏滁高新区。
2012年4月,由滁州市政府和中新集团合作共建的中新苏滁高新区(原苏滁现代产业园)正式开工建设,标志着滁州市在践行安徽省“东向发展”战略,深入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迈出重要一步。七年来,中新苏滁高新区从规划入手,从拆建起步,从招商起跳,从空白起家,主动汲取来自长三角的发展动能,搭上一体化发展的“顺风车”,经济社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主要经济指标持续保持高位增长,成功获批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16年-2018年连续三年进入全省省级以上开发区综合考核30名。
2019年5月,园区发展再次进入国家发展战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加快推进中新苏滁现代产业合作园等一批省际合作园区建设,推动产业深度对接、集群发展”。中新苏滁高新区已经成为滁州乃至安徽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窗口和示范平台。
产业共兴,成为了承接产业转移的集聚地
融入长三角,中新苏滁高新区最大的优势就是背倚苏州工业园区这棵大树。自建园以来,充分利用苏州工业园区品牌影响力,围绕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汽车及装备制造、营养健康四大主导产业,积极培育发展苏州、上海、南京主导产业上下游配套产业,建立产业链条上下游联动机制,促进产业组团式承接和集群式发展。截至目前,园区已累计引进工业项目190个,其中外资项目44个,苏浙沪等长三角区域成为主要投资来源地,星恒电源、达亮电子、胜华波汽车电器等重大项目纷纷落户,长三角区域投资总量和项目数均占到60%以上,外资项目数占到50%以上。
城市共进,成为了高标准的产城融合示范区
在园区规划设计阶段,明确了“城乡统筹、产城一体、以人为本、宜居宜业”的建设思路,围绕环境、平台、要素等与长三角地区和苏州工业园区无缝接轨,吸引更多高端产业、高端人才、高端资本入驻,持续获得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溢出效应”,规划成果被安徽省作为样板面向全省复制推广。目前,园区18平方公里实现基础设施“九通一平”,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0亿元,建成道路、河道100公里,建设绿化景观、综合服务配套、商品房小区均超过200万平方米。与苏浙沪地区在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全面对接、深度融合,先后引进南京琅琊路小学、苏州国际外国语学校、上海兰卫高端医学检验检测中心等优质文卫资源,开展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合作。
制度共通,成为了高效服务的管理特区
中新苏滁高新区主动谋划体制机制创新,强化与长三角区域在软件管理上的互联互通,实现硬件设施和园区管理同步提升。建立市场化运作、政府支持的管理合作机制,实行管委会、中新苏滁(滁州)开发有限公司“双主体”管理,重点工作由“一会两委”(管委会、中新公司联席会,招商委员会、规划委员会)共同协商、共同决策。按照“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的思路,引进苏州工业园区邻里中心、城市物业、地理信息、人力资源四大核心管理品牌,实现管理服务无缝对接。推行城市管理物业化,以政府购买服务、市场化运作方式,实现道路保洁、绿化亮化等29项功能一体化管理。与苏州工业园区测绘地理信息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人口、法人、地理信息三大库,加快智慧园区建设进程。
科创共融,成为了创新创业的孵化基地
在长三角区域加速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下,科创成为引领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中新苏滁高新区主动作为,努力打造高水平的创新载体,搭建了苏大天宫科技产业园、灏谷人工智能孵化产业园、华普亿方创业大学、工投科技园等四大创新平台。全力培育科技企业,拿出真金白银支持科技创新,集中扶持一批增长快、前景好的科技型企业,鼓励企业与大院大所开展产学研合作,拓展“技术在苏浙沪,转化在苏滁园”的合作模式。针对外资企业轻资产扩张和高科技项目快速孵化的需求,建设定向工业坊六期近100万平方米,经过孵化发展,近20家企业进行了二次征地投资,定向工业坊已成为企业“双创”的孵化器和加速器。
东海潮正阔,逐梦新征程,中新苏滁高新区将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全面推进园区高质量发展,努力将园区打造成为安徽省深入融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典型案例。
(文图/中新苏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
新闻推荐
记滁州皖东农商银行业务管理部经理童阳
滁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滁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