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上还有二亩茶,农田还要把秧插,除草施肥无人做,采茶收粮谁来抓?小妹妹呀,你帮哥哥想办法。”“山上茶叶我去采,田里秧苗我来栽,田间管理勤查看,收了粮食家中抬。小哥哥呀,你家有事我就来”……
8月6日,滁州市南谯区施集镇文化广场大舞台举办的“岁月无声,真爱永恒”七夕节主题活动,一曲《山歌情》对唱,唱出了山乡施集青年男女外出打工、在家务农的真情实感。
七夕活动中,包括《山歌情》在内的好几个节目,都是74岁的老党员王光忠创作、编排的。
“咱们这里有悠久的革命历史和地方特色文化,把它挖掘整理好、保护好、传承好是我的责任,也是我感到幸福的事业。”王光忠说。
王光忠是施集人,小时候爱唱爱跳,青年时代带头搞演出队,排练节目,四处演出,虽然陆续担任过小学老师、基层干部、乡镇企业负责人,但对文化活动的热爱却从未间断过。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他在家里办了个家庭文化室,自费购置电视、收音机、书报、棋牌和球类,带领乡亲们开展各种文体活动。
王光忠对施集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故事传说等非常熟悉,退休后集中精力创作,先后编写出十多万字的文艺作品,故事、诗歌、戏曲、民歌、快板、小品等样样精彩,《乡村大变化》《施集处处茶叶香》《施集四季美》《十二月对花》《四姐妹赶集》等反映家乡风貌和变化的作品,多次在市、区文艺调演中获奖。《施集有座大金山》《施集明张的由来》《普贤庵史记》《传说中的双石由来》等对地方名称、古迹挖掘整理的文章,以及对施集茶叶的发展历程梳理,受到当地群众的好评。
“施集曾称施家集,1927年9月就在这里建立了共青团滁县支部,是中国共产党在滁县地区的发源地。”王光忠介绍说,很多革命先烈将生命留在这片红色土地上,“不能让烈士的后人留有遗憾,要让他们知道父辈的荣光。”
近年来,王光忠对施集孙岗蔡家洼等大大小小的战斗进行整理,进村入户走访,查阅档案资料,核实确认了唐先才等4位革命烈士及其子女的身份,协助烈士的后代办理了烈属证。在此过程中,他还将发生在施集境内的战斗历史用文字记录下来,写出《滁州西乡党团组织与战事》《惨烈的蔡家洼战斗》《施集红色基因世世代代相传》等文章。
如今,在王光忠的组织、带领下,施集镇成立了广场舞队、老年民乐队、腰鼓队、少儿舞蹈队,经常排练、演出各类文艺节目,王光忠常常忙前忙后,搞创作,制作道具,维修设备。
“我准备在家办个老年活动中心,把有文化爱好的群众集合起来,让传统文化继承发展起来。”王老信心满满地说。
83岁的施集老年民乐队队员范良胜告诉记者,为了方便参加文化活动,他特意从附近的李集街道搬家到了施集街道。“王光忠人老心不老,为了挖掘整理地方传统文化,经常深入生活采风、创作。这儿的文化活动比城里老年大学还丰富,他是咱们这里的‘文化使者’。”范良胜说。
新闻推荐
“掉队”的管理赶上来 琅琊坚决遏制城市管理工作“撂挑子”苗头
本报记者李邦军“琅琊区凤凰西路与紫中路交叉口向东约50米南侧(丽影照相馆)违规设置户外玻璃广告,请处置,谢谢。”自2017年12...
滁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滁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