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吕静远
起床后到菜场转一圈,傍晚在南湖边上走一走,没事看看老伙伴们下棋……对刘立春来说,经历过时代的风雨,感受过岁月的变迁,如今的日子悠闲自在,从容自得。
“我们都是过过苦日子的人,你们现在的年轻人恐怕是无法想象的啊!”回忆像是自带“滤镜”,谈起曾经的苦日子,刘立春却是满面笑容,“都过去啦,看看现在的日子过得多好,我现在很知足。”他告诉记者,1966年,年仅17岁的他参加了工作,先是在蚌埠市的兵工厂工作,后因结婚调回滁州,在钢铁厂上班,工厂改制后又分配到了二纺机,2009年正式退休,“回来之后,我和爱人就住在东关,在东关生活了30多年,一直到2013年才搬到现在的小区里。”
“城里走一走,赛过到浦口。”这句流传在东关人口中的谚语是曾经繁华的东关最好的证明。在刘立春的回忆里,东关的变迁就是城市发展的缩影,“以前滁州很小的,都叫滁县,我们在东关走上一圈,就相当于在滁州走一圈,繁华的景象比去浦口还要强。”热闹归热闹,差强人意的环境还是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那时候我们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后来还有两个女儿,一大家子先是住在一层的平房里,后来才盖起了两层房,那时候生活设施都不全,各方面都不方便。”
自来水太贵了装不起,喝水只能来回半小时去河里挑水;路上深深浅浅的烂泥坑,一不小心裤子鞋上就沾满泥点;地势太低雨水容易倒灌,下大雨常常“水漫金山”无法出门;上厕所要去公厕排队,夏天还要忍受苍蝇蚊子满天飞……说着说着,刘立春笑了起来,“真是不知道这日子我们是怎么过过来的。”随着城市的发展,东关的基础设施、生活配套逐渐完善起来,刘立春和老伴也靠着双手撑起家,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家里安上了自来水,添置了电视机,建了独立卫生间,家当越来越多了,孩子们也培养出来了,我们现在又在拆迁后搬到了带电梯的楼房,两室一厅很宽敞,一步步走过来,不容易但也很幸福。”
这些年来,每到“两会”期间,他都守在电视边,了解当年的发展规划,“很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都会带着具体的问题去开会,为咱们老百姓说话,我们家门口增加公交站台就是采纳了他们的建议,现在我们出门坐公交就更方便了!”
城南发展起来后,他和老伴特意坐公交去城南转了一圈,“真大,到处都是高楼大厦!这都要感谢党和政府,让我们过上了现代化的生活,幸福的日子那是长又长!”
刘立春近影。吕静远摄
我与共和国同龄
新闻推荐
许继伟调研中新苏滁高新区时要求 推动高质量发展 展现园区新作为
本报讯(记者王琼)8月6日上午,市委副书记、市长许继伟前往中新苏滁高新区调研。他强调,要抢抓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机遇,咬...
滁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滁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