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敢于担当责任,勇于直面矛盾”
——敢于担当的为民精神引领滁州从传统农业大市迈向“大滁城”“大江北”
2004年,沈浩刚刚上任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不久,就有群众反映村集体财产被私人长期占用。敢不敢碰硬钉子,能不能坚持原则,成为摆在这位新书记面前的第一个考验。沈浩带领党委一班人不为恐吓所动,顶住压力,依法将个人侵占集体的财产如数收回,并由此建立了新的集体资产管理制度,对群众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终让小岗实现土地由分到合,驶上发展的快车道。2017年,小岗村集体收入达82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106元,每人从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社获得分红350元。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部分国有企业发展举步维艰,曾经带给滁州无上荣耀的扬子面临新的抉择。为此,滁州市及扬子集团的决策者们在部分质疑声中,将扬子冰箱与西门子合资,成为安徽省当时利用外资最大的合作项目。对下属中小企业,则实行招标租赁经营,大部分企业经营形势和效益从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西门子冰箱已成为滁州智能家电产业领军企业之一,120多家从扬子“孵化”而来的民营企业渐成市场经济的弄潮儿,为滁州财政税收和百姓就业发挥着重要作用。
城市化的核心,是人的城市化。从2008年开始的“大滁城”建设初期,部分群众的保守思想、干部的畏难情绪不可避免出现了。“城市建设与群众生活改善本就是并行不悖的,只要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群众,决不让百姓吃亏,就不怕群众不支持。”在这种思想的主导下,滁州市优先建设安置房,实施最优惠的房屋征收补偿政策,让群众在城市改造建设中优先受益。“市里舍得将市区黄金地块用于保障房建设,把保障房当商品房建,小区配套当商品房对待。”滁州市国土房产局局长范恒军回忆说。
正是敢于担当这样的责任,滁州市城市建设很快赢得了群众拥护和支持,一座现代化的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型区域中心城市崛起于皖东大地。
本世纪初,面对“长三角”等发达地区迅猛的发展态势,滁州如何对接、怎样追赶?“只要能加快经济发展、改善群众生活,就没有什么矛盾不能克服,没有什么责任不敢担当。”滁州市广大干部很快形成共识。为此,该市专门出台干部容错机制,为敢于担当者担当,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坚持东向发展战略不动摇,全力营造优良发展环境,实现从承接转移到主动融入,再到等高对接、一体发展的政策演进。
如今,滁州正积极呼应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全面融入南京江北新区。苏滁现代产业园成为苏州工业园走出江苏的第一个合作项目,全力打造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园区;滁宁高教科创城成为南京工业大学等知名高校的科研及成果转化应用基地……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敢于奋斗的追梦精神引领滁州人民从吃饱饭、穿暖衣、住瓦房到富起来、奔小康、谋幸福
1979年出生的吴怀龙是土生土长的第二代小岗村人,高中毕业后就外出务工了。“我虽然在农村长大,但一直梦想着今后能在家门口的工厂里上班。”吴怀龙的梦想很快照进了现实。2006年,吴怀龙和爱人一起回到小岗村,一个在刚刚建成的“大包干”纪念馆当上了讲解员,一个应聘进入小岗村洪·张健康产业园,从普通员工开始,一步步做到了副总经理,并在家里开了个小店。“传统农业让小岗人吃饱了饭,但致富奔小康还得靠现代农业、工业、三产服务业,我相信只要有敢于奋斗的追梦精神,小岗人的日子一定会越过越幸福。”吴怀龙说,如今小岗正在创建5A级景区,他和爱人白天在小岗上班,晚上开车回县城住,过上了朝九晚五的生活。
如今,第二代、第三代小岗人有的搞起了特色种养,发展现代农业,有的做起了物流、电商,有的在工业企业、旅游公司上班,有的考上了大学,未来有了无限可能。
改革没有休止符,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不论小岗人的奋斗史,还是皖东人民的追梦路,都是以苦干续写辉煌,用实干托起梦想的生动证明。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城镇化快速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洗脚上岸”,成为市民,在都市里继续通过奋斗,追逐幸福的梦想。
今年48岁的陈宗燕原本是滁州市南谯区大王乡农民,靠种地谋生,2012年苏滁现代产业园的建设改变了她一家人的人生轨迹。土地被征用,房屋被拆迁,陈宗燕家在东升花园小区分到两套住房,自己和爱人住一套,儿子、儿媳住一套。随后,陈宗燕进入德资企业绿科家纺上班,月收入4000元左右,爱人在建筑工地做工,儿子在附近另一家纺织企业工作,儿媳在小区幼儿园当老师,全家人都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像陈宗燕一样,忙碌了一天的人们在广场上、公园里跳起了舞蹈、唱起了戏,也许身姿不算婀娜,歌声不够美妙,但那种由内心深处生发出的幸福感却是真实的、满溢的。
新闻推荐
停电公告东坡路道路封闭施工通告
滁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滁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