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新闻 天长新闻 明光新闻 全椒新闻 来安新闻 凤阳新闻 定远新闻
地方网 > 安徽 > 滁州市 > 明光新闻 > 正文

柳巷鼓书侠

来源:滁州日报 2017-08-18 00:00   https://www.yybnet.net/

盛夏7月,我参加了“大淮河”滁州志愿服务采风活动。

14日下午,我们到明光市柳巷镇浮山村采风。浮山村位于淮河南岸,本来是一个乡,后来撤乡并镇,并入了柳巷镇。之所以叫浮山,是因为村西边有一座小山伸在淮河中,据说山下水边有个洞,淮河泛滥,洞就升高,水位下降,洞就下降,好像山浮在水上一样。这里地势险要,浮山渡口是淮河中古津渡口之一,是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我们乘坐大巴车行驶在深绿色的淮河平原上,一个小时后,车子到达浮山村的淮河岸边。我们步行上了淮河大堤,透过白杨防护林带,隐约看到白亮亮的河水自西向东横在眼前,河上几条驳船,悄无声息地向两端驶去。

顺着大堤走了200多米,我们看到渡口边的空地上聚满了人,还听到了锣鼓喧闹的声音,原来村民正在这儿举行民间文艺演出。

民间小调唱完,大鼓书上场,书名叫《侠义传》,说书的是个中年人,清瘦而有精神。他一手敲鼓,一手夹板,表情丰富,动作干脆,说书快而口齿清楚,大家精神为之一振。

《侠义传》讲了一个侠士,身材结实,武艺高强,敢于伸张正义。说书人三言两语,便把那侠士描绘得活灵活现,大家眼前仿佛真有这么一个忠心耿耿的大侠。正听得入神,大鼓戛然而止,书头已经说完,说书人下场了。

后面的独唱、小调虽然也很好听,但我一直没有从侠士的想像中回过神来。

说书人走到一边,收起细竹竿做的鼓架,装入一只布袋,把大鼓搁在一边的青草上,安静地坐下来,听接下来的节目。

我走上前,与说书人攀谈起来。

说书人名叫张柳华,是柳巷人,今年50多岁,至今单身一人,没有子女,一生与大鼓为伴。

张柳华打小就喜欢大鼓书,14岁开始跟着师傅学习说书。他说他会的书很多,五天五夜都说不完。

张柳华年轻时走南闯北,到过泗县、五河、凤阳、定远很多地方。每到秋冬农闲时,他就与合得来的同伴一道外出说书。到了集市,他们摆开场子,大鼓一敲,说起书来。农村人爱听书,只要鼓一响,场子周边就围得密不透风。人越多,张柳华说得越带劲;说得越有劲,听的人就越舍不得离开,有的人听得忘了把菜拿回家,以致耽误了做饭。

那时候,说一场大书能赚到一、两块钱,相当于现在的一两百元,这在当时算是相当高的收入了。一冬一春下来,他们的收获很丰厚,家里过得相当滋润。

有时候他们也会被当地人请到村子里唱,但唱资不是钱,而是由请的人或村子里有威望的人挨家挨户起一些粮食。

随着电视、网络和唱戏机的普及,街头卖艺很少有人看了。张柳华在农闲时就与同村人一道,到城里建筑工地做瓦工;晚上闲得无聊时,就拿出大鼓和夹板,说起书来。可惜听者了了,年轻人要么到歌厅唱歌,要么抱着手机玩,只有几个同龄人散坐在旁边,带听不听的,说书基本上就成了自娱自乐。

不过,每到过年的时候,张柳华他们就能“红火”一阵子。他与村里能说会唱的人组合在一起,发挥着各自的本领,到镇上、社区、村里表演,从大年三十开始一直热闹到正月十五。

说到大鼓艺术的传承,张柳华说,像他这样的说书艺人和说唱艺人整个明光市才70多人。大家渐渐老了,而现在的年轻人打工的、做生意的,都不想学这个,这项艺术面临着失传的窘境。

正说话间,演出结束了。张柳华没和那些唱歌的、表演的一道合影,而是默默地拎起装架子的布袋,背起大鼓,和我告个别,就顺着大堤朝村里走去。

远远望去,他就像他说的那个侠士,一个人仗剑天涯,向着心中的那份追求走去……

□陈友田

新闻推荐

第六次回望

1978年秋天,我背负简单的行李,第一次离开故土,乘上绿皮火车,来到卞庄,走入滁州市嘉山中等师范简陋的大门。学校是由“五七”干校临时改建的,遍地荒草,百废待兴。许多孩子失望地痛哭流涕。但我爱这片墨绿...

明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明光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柳巷鼓书侠)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